以現代的眼光看,當初多爾袞做對了還是錯了?

物雲水機


多爾袞,全名是愛新覺羅多爾袞,生於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其生母為阿巴亥,阿巴亥另外為努爾哈赤生下了十二子阿濟格,十五子多鐸。

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開始進攻明朝。努爾哈赤設置了八大貝勒,分別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

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在代善與嶽託的支持下,皇太極繼位,年號為天聰。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國號為大清,年號為崇德,多爾袞被封為睿親王。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皇太極任命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攻打明朝。

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皇太極最寵愛的宸妃海蘭珠病逝,皇太極悲痛不已。

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多爾袞,濟爾哈朗松錦之戰,最終明軍慘敗,松山城洪承疇被俘投降,錦州城祖大壽投降。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極突然駕崩。因為皇太極之前沒有立下皇儲,死得太突然,也沒有留下遺詔,得由大家共同商量,當時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多爾袞是兩大競爭對手,兩邊的實力相差不大,所以爭執不下,討論半天也沒個結果。

多爾袞覺得自己也沒有十分的把握,他就提議讓皇太極第九子,當時只有六歲的福臨來繼承,大家也覺得這個可行,都同意了,最後定下由福臨來繼位,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濟爾哈朗是舒爾哈齊的兒子,努爾哈赤的侄子。

多爾袞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才提出這個方案,但這個方案其實對多爾袞更為有利,因為濟爾哈朗跟大臣說,什麼事情都得先跟多爾袞彙報,上書的時候,也要把多爾袞的名字放在前頭,這個就意味著多爾袞大權獨攬。

公元1644年,順治帝任命多爾袞為大將軍,率大軍南下。三月,李自成攻克北京城,崇禎帝自諡。四月,吳三桂向清軍請降。李自成率軍攻打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多爾袞等兩方大戰得差不多的時候,出兵攻李自成軍,李自成軍大敗。

十月,順治帝登基於北京,多爾袞被封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多爾袞被封為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多爾袞被封為皇父攝政王,自此,多爾袞於皇帝無異。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在北狩獵的途中逝世。

順治帝下詔封多爾袞為皇帝,廟號成宗,葬禮以帝標準。但過了沒有多久,順治八年,眾大臣彈劾多爾袞,多爾袞最終所有封號被奪,被毀墓掘屍。我覺得,多爾袞對自己會有這樣的下場,是知道的,不過,我相信他應該是不會後悔的。


歷史簡單說


即使以後來者的上帝視角,歷史上的多爾袞在政治選擇上也是正確的。由於《孝莊秘史》的精彩演繹,給我們了一個愛江山更愛美人的多爾袞形象。實則多爾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梟雄,除了軍事上很有建樹,同時也是個手段老到成熟的政治家。

  • 在皇太極繼承汗位時期,多爾袞就因作戰勇猛、屢立大功受到重用,而且他對皇太極表現出衷心的擁護。因此多爾袞不但被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六親王之三,還被委以管理六部之首吏部的重責,一任文臣武將的任免升遷和王公貴胄的管理大權盡在其手,權勢赫赫。



皇太極猝死,未來得及交待繼任之君,儲位高懸。圍繞此八旗展開爭奪,其中主要是多爾袞與豪格的鬥爭。

  • 多爾袞位高權重,有多鐸、阿濟格兩位兄弟和兩白旗的鼎力支持,也有部分宗室的擁戴。但豪格實力更強,他是皇太極的長子

    ,也是軍功卓著。他的背後是兩黃旗和正藍旗的大力支持,其實比多爾袞在皇位繼承上更有先天和實力的優勢。

  • 而其餘代善的兩紅旗、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也不支持多爾袞,傾向中立。所以多爾袞想要自立為帝可謂困難重重,根本不具備實現的條件。同時,豪格上位也絕對是多爾袞不能接受的。一番鬥爭權衡之下達成的妥協局面,就是讓六歲的福臨繼位,即順治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一起被委以輔政的大權。

  • 這番鬥爭中,多爾袞明智的看到事不可為,馬上選擇了以退為進的戰略妥協。實際上多爾袞一是成功阻止了勁敵豪格的上位,二是穩固了執政的基礎,得到的實惠遠比失去一個不可能實現的自立機會更划算。所以多爾袞選擇不強行自立而擁立福臨,是非常正確和成熟的做法。



那麼後來為何多爾袞不廢順治自立呢,我認為是多爾袞沒來得及做。

  • 順治二年,多爾袞被尊為皇叔父攝政王,享受的禮制規格僅比皇帝在細節之處減少一點,在朝野之中真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順治四年、五年,多爾袞先後藉故削去濟爾哈朗的輔政之職,構陷整死了心腹大敵豪格。多爾袞的權勢也開始上升到巔峰。


  • 多爾袞更進一步被尊為皇父攝政王,就是叔叔都不好使了,一定要給順治當爸爸。其儀仗、排場、禮制規格都開始跟皇帝一樣,一切政務皆出多爾袞決定,連請示的表面文章都不屑做了,直接稱詔下旨。把自己家弄成了另一個朝廷。其實到此時,多爾袞不臣之心已然昭然若揭。

  • 順治七年,就是多爾袞做皇父攝政王后兩年。年末,多爾袞出獵從馬上摔下來受傷,過了一個月就死掉了,年僅三十九歲。可謂天不假年。這個年紀本來是男人成熟建功立業的黃金歲月,相信如果不是這個意外阻止,多爾袞必會取福臨而代之的,時機條件均已成熟。


這也正是多爾袞死後被毀墓掘屍的根本原因。

  • 多爾袞的勢力之大,在他死之初,順治和朝中大臣都忌憚不已。還被迫把多爾袞追尊為皇帝,廟號成宗。在順治開始著手清理多爾袞留下的勢力餘黨之後,被多爾袞壓制的其他各旗貴族大臣紛紛落井下石,兩白旗內部也開始倒戈。皇帝貴族大臣一起反攻倒算,追奪一切尊榮,毀墓掘屍,把多爾袞徹底釘在了滿族政權歷史的恥辱柱上了。

  • 所以多爾袞的結局還是政治鬥爭的結果,權臣本來就為帝王所忌,多爾袞囂張的姿態和凌駕於皇帝之上的權威,就是他必然被清算的伏筆。到了多爾袞的份上,其實只有篡位或被消滅的結局。他當初沒有自立是政治戰略的正確選擇,後來有條件了卻是天不與壽,假如老天再給他多對付幾年,就能正兒八經又當皇帝又娶孝莊又給順治當爸爸咯。


如切如磨


1.如果站在滿人這個民族的大義來看,多爾袞當然是做對了,而且是大英雄大偉人。他為滿人開疆拓土,本來可以當皇帝,但是為了避免民族分裂,兩次放棄了當皇帝的機會,第一次是和豪格的競爭,第二次是在豪格死後安心做攝政王,沒篡侄兒的江山。

2.如果站在漢人的角度,他殺了那麼多漢人,多的話我就不說了。

3.如果站在他個人的角度,他的每個決定都有其歷史的限制。

一開始努爾哈赤死的時候他太小了,沒辦法反抗。只能看著生母被殉葬。

皇太極死的時候,他跟豪格競爭,如果打起來,滿族就四分五裂,退到關外,絕對不可能再佔據這大好河山,他有全局意識,所以推舉了福臨。

後來他大權在握,但是娶了美貌又工於心計的孝莊。按照滿人的傳統,他娶了孝莊,福臨就是他的兒子。而他自己沒有親生兒子,所以自己當皇帝最後還是要傳位給侄子,何必多此一舉?

這人格局很大,行為大大咧咧,沒有想到福臨受了漢人儒學的影響,會對他娶孝莊的滿族傳統這麼反感。他對福臨可能是像對親生兒子那麼看待,所以很多事情都很嚴厲,哪裡知道福臨的小心眼就很記仇。畢竟他不是福臨的生父,如果是皇太極同樣的行為,福臨肯定沒話說。

所以他死後才會遭到那樣的對待。福臨是怨氣已久,多爾袞是毫無察覺。

福臨還是太不成熟,他那麼對待多爾袞,就算孝莊對多爾袞沒什麼真感情,但是感激之情總是有的,那麼多年夫妻。在多爾袞的事情上孝莊維護了福臨的面子,沒說話,但是後來孝莊就開始虐待福臨最愛的女人。

如果不是孝莊虐待,後宮效仿,董鄂妃不會死的那麼早,甚至董鄂妃的兒子也不會死。

最終福臨死了。孝莊也吸取了教訓,後來跟康熙的關係就很好。

所以人要經歷各種事情才能成長的。


實夢閣


首先非常謝謝你的邀請。我覺得多爾袞的選擇在當時是對的。第一,在清太宗皇太極駕崩後,又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的情況下,皇長子豪哥很有可能繼承大統,並且豪哥掌握了三旗兵馬。第二個就是立過很多戰功的多爾袞。在兩方勢力相當的情況下。折中選擇了年僅六歲的福臨。這樣對多爾袞來說,六歲的福臨一是先帝的兒子,二年齡又小,好控制。當然也避免了一場流血戰爭。對於豪哥來說,雖然不是自己,但畢竟是自己的親弟弟,也無話可說。當時多爾袞的選擇是兩方都能接受的結果。但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飛揚跋扈。以致讓小皇帝福臨敢怒不敢言。最後在他過世後,才招致掘屍。但是多年後,乾隆帝給多爾袞平反了。所以,他當時的選擇是對的,錯在攝政後太跋扈。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探討喔!






搜1搜


歷史上但凡託孤重臣,少有善終。像司馬懿,楊堅,霍光,張居正等,要麼扯旗造反自己當皇帝,要麼牢牢把握權力死後交給子孫,要麼去世後被小皇帝徹底清算,像周公諸葛亮那樣混到自然死亡的,簡直是鳳毛麟角。



這裡面的政治邏輯過於枯燥,就不展開說了,簡單的舉個例子吧。如果把國家比作一個公司,這些輔政大臣就是公司事實上的一把手。在他們掌權期間,為這個公司訂立的制度,招聘的人員。等到小皇帝親政之後會發現,名義上雖說自己是這個公司的一把手了,可是幹事的規矩,辦事的人員仍然都不是自己的人。頭頂上站著一個影響力遠遠大於自己的人,這是任何統治者都不能忍受的。

為了維護小皇帝的尊嚴,確保小皇帝牢牢地把握權力,全盤否定輔政大臣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再說多爾袞這個人,當年確實有實力當上大清帝國的一把手。然而正應了那句老話,既生瑜何生亮,多爾袞沒有楊堅的運氣,身邊又偏偏多了個豪格這樣實力不相上下的競爭者,於是在雙方都沒有實力吃掉對方的前提下,只好相互妥協,將小皇帝福臨推上皇位。

所以,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多爾袞當年的選擇,其實也並沒有錯。他如果選擇踏出那一步,面臨的將是國家全面內戰。這場賭局他的勝算並不高,但如果他忍一手,不走這一步,還能保存實力,以圖後效。只是最終歷史跟多爾袞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孝莊太后也好,愛新覺羅福臨也好,都不是任人揉捏的軟柿子,最終的結果就成了多爾袞和豪哥鷸蚌相爭,卻讓福臨這個漁翁得利了。


魚淵觀沉浮


在大清歷史上,多爾袞為帝國開疆拓土,建立了不世之功,可以說沒有這樣的鐵腕人物,清軍不會那麼容易入關奪取天下,入主中原至少要推遲十年。

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生母為阿巴亥。大明天啟六年(1626年),十五歲的多爾袞受封貝勒,十七歲時跟隨皇太極征討察哈爾部,任正白旗旗主。

崇禎八年(1635年)率軍滅亡了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的兒子額哲,得傳國玉璽。

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二十四歲的多爾袞受命追擊朝鮮李朝國王家眷,捕獲一百八十二人。

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明清松錦大戰,清軍“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多爾袞戰功卓著。

皇太極駕崩,臨終前任命多爾袞、濟爾哈朗為輔政王,輔佐皇九子福臨承繼大統。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升任攝政王,指揮清軍入關,奪取了中原之地。

多爾袞先後被小皇帝封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從這些封號的名稱和順序上,不難看出小皇帝當時有多麼依賴這位叔叔。

當時所謂的清廷,不過是孤兒寡母而已,多爾袞做為攝政王,大權在握,卻兩度失去稱帝的機會,死後被侮辱,沒有留下子嗣,人生這場大戲,堪稱一個悲情角色。

順治七年(1650年)冬,大英雄多爾袞沒有死在沙場,卻在塞北狩獵時暴亡。順治帝追封他為清成宗,諡號為義皇帝。

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大臣狀告多爾袞生前種種大逆不道行為,順治帝暴怒,下詔對多爾袞剖棺鞭屍,肆意侮辱。

多爾袞對於六歲的侄子——順治皇帝非常疼愛,可是他去世一個多月,這位愛侄就把他的屍體從棺材裡拖出來,用鞭子抽打,同時廢除了他所有的封爵、諡號。

多爾袞一生中擁有四妻七妾,十一個女人,這些老婆只有朝鮮小妾李氏給他生了唯一的女兒——東莪[é],多爾袞死後,女兒被當成禮物送給了信王多尼。

史料記載,多爾袞少年時代就很瘦弱,三十郎當歲經常生病,用他自己的話說,在松錦戰役操勞過度造成身體更加衰弱。

他患有“怔忡之症”、“咯血癥”,這是中醫的說法,用現在西醫的話講,就是心腦血管疾病。

多爾袞突發“風疾”,從馬上摔下來,造成重傷,有可能突發腦出血或者腦血栓。多爾袞如此糟糕的身體,當然影響了他的生育能力。

東莪出生在崇德三年(1638年),恰好在松錦戰役之前,多爾袞那年二十六歲,身體相對來說是最好的時候。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平反,稱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恢復了睿親王封號和名譽。


漢周讀書


多爾袞一生做過很多事,姑且認為題主想要說的是沒有自己稱帝是對還是錯吧。需要說明的是多爾袞沒有能力稱帝,因為多爾袞的權勢並沒有那麼大。

在皇太極死後,皇位的角逐主要在多爾袞和豪格中間展開。圖爾格,濟爾哈朗,索尼,鰲拜,代善等決定擁立豪格。這樣豪格就有證黃,鑲黃,鑲藍和他自己統領的正藍四旗,兵力上佔有絕對優勢的。

支持多爾袞的只有正白和鑲白兩旗,還有正紅的暗中支持。競爭最激烈的是兩黃和兩白,兩黃肯定是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等。特別是鰲拜,他率領兩黃包圍了崇政殿,如果多爾袞繼承皇位,搞不好就殺起來了。

最後多爾袞不得不妥協,自己不繼承,那也不能讓豪格繼承。推舉了年僅8歲的福臨。這是各方面都能接受的結果。先不說如果真造成了分裂,多爾袞有沒有勝算,大清能不能保住都是問題。


經過妥協,福臨被立為帝。濟爾哈朗被推舉為第一攝政王,多爾袞為第二攝政王。豪格成了最大的輸家。後來在多爾袞的主導下,清軍入關,多爾袞的權力也逐漸穩固。隨著他排擠吉爾哈朗,迫害豪格至死,可以說是獨攬大權的時候,卻一命嗚呼了。


漁耕樵讀


從歷史來看,所有的決定都是有其必然性,無所謂對錯。但是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多爾袞的所作所為確實有對有錯。



錯,則在於其囂張跋扈,居功自傲,目無君上,處處以皇帝自居,招致了順治的怨恨和不滿。後來派政敵豪格,也就是順治親哥哥去四川平定張獻忠,回程經過盧溝橋時,派人暗殺了豪格,導致順治對多爾袞的怨恨徹底激發。雖然表面上不動如山,但是也在暗中積蓄怒氣值。而多爾袞仍然毫無察覺,不知收斂,屢屢有僭越的行為,比如追封其母――奴兒哈赤的大妃為太皇太后,搞的自己就相當於是順治的親爹一樣。後來還不斷要求順治給自己加封,從叔王攝政王,皇叔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搞得自己跟皇帝一樣。所以才有後來被掘墳鞭屍的慘劇。



對,則在於滿清入住中原,坐穩天下的過程中確實功勞甚大,而且在和豪格爭奪皇位期間能夠主動退讓,避免了滿族八旗內部分裂,對穩定皇太極死後的政治局面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才有後來乾隆皇帝對多爾袞的諡號,陵墓的全面恢復,並稱他“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恢復了其睿親王的爵位。


歷史中的多爾袞絕對不是電視劇中那樣,現在電視中滿清的形象都有被美化,而一些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都被春秋筆法帶過,比如多爾袞娶了自己的嫂子孝莊。


夜月下鳴蟬


政治本身就是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成功和失敗的分際,以多爾袞的實力本來有機會,問鼎大位的。但是由於不想滿清政府陷入分裂的困境,多爾袞和豪格各自後腿了一步。雙方誰都不當皇帝才便宜了,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的。這個怎麼來判斷對與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