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峯原上出了平涼最後一位舉人,小時候就不一般

鄭浚(1870—1939年),字哲侯,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草峰鎮夏寨村鄭家窪人。清光緒二十七年鄉試第10名舉人。致仕清政府四川直隸州州同(從六品),平涼同盟會先驅之一,曾任國民黨平涼黨部第一任部長、平涼議會第一任議長、省議會秘書長兼國民黨甘肅黨報《大河日報》總編輯、省立第二中學(現平涼一中)第一任校長、甘肅環縣縣長、甘涼道尹、甘肅銀行行長、菸酒總辦、甘肅民政廳廳長等職。因功績卓著,被民國政府特授“二等大綬嘉禾勳章”。晚年安居東關舉人巷,逝世後葬於城東寶塔南山臺地上。

草峰原上出了平涼最後一位舉人,小時候就不一般

鄭浚(1870—1939年),字哲侯,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草峰鎮夏寨村鄭家窪人。

草峰原,位於平涼崆峒區北部塬區,這裡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區風貌。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在草峰夏寨鄭家窪一戶農家,一個小男孩呱呱墜地。和村裡其他人家生娃一樣,這個男孩的降臨,並沒有在鄭家窪以及草峰原上引起多大轟動,更無異象異兆。充其量,人們在曬太陽聊天時,有人會無意間說起:“聽說老鄭家生了個兒子娃”。其他人也許會附和:“老鄭家又多了一個勞力!”僅此而已。

草峰原上出了平涼最後一位舉人,小時候就不一般

草峰原麥子黃了

現有史料中沒有記載鄭舉人父母親姓名,也沒有他們的相關背景介紹。不過,依據筆者判斷,舉人的父親或者家門戶族一定有讀過書的人,因為他們給這個娃起名鄭浚(又寫作“濬”,讀音一樣),字哲侯。名“浚”,意思是“深沉而有智慧”。字“哲侯”,意思是將來“拜將封侯”。這樣雅緻且立意高遠的名字,顯然不是出自一個大老粗之口。

雖然鄭舉人出生時沒有祥雲環繞,未見異常天象,但據平涼文史資料記載,這個舉人小時候的表現就很不一般,堪稱“寒門出貴子”的典型案例。話說,鄭浚幼年時家境貧困,但聰慧好學,父母也沒有像其他農民一樣,讓娃專事農活,而是讓他上了私塾。鄭浚一邊在私塾讀書,一邊幫家中耕種放牧。我們可以腦補一下那個畫面: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牽著一頭牛或趕著幾隻羊放牧。牛羊在山坡上悠閒地吃草,少年手捧書卷,坐在一棵大槐樹下認真研讀。

14歲時,少年考入了平涼柳湖書院,相當於現在的平涼一中。因無錢上灶吃飯,就自己搭灶做飯。由於他天資聰敏,加上學習刻苦,不久就以文章出眾而受到師生欽佩。18歲那年,鄭浚第一次參加科舉應試,結果卻名落孫山,只好捲起鋪蓋卷灰溜溜回到了草峰原上,與家人一起春種秋收。有一天,原來的私塾先生因年事已高,告老回鄉,族人就推舉鄭浚出任私塾先生。他一邊教學,一邊苦讀,謀劃著再博功名。

功夫不負苦心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3年),適逢“庚子—辛丑”恩科,這也是清王朝舉行的最後一科考試。31歲的鄭浚背上褡褳,告別家人,奔赴蘭州參加鄉試,並以一篇《政在養民義(議)》策論考取第10名舉人,成為平涼歷史上清末最後一位舉人。

我們無法得知,中舉後的鄭浚,在家鄉受到了什麼樣隆重的禮遇。不過按照當時的常規,“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平涼花”的場面,或許會有的。平涼官員士紳夾道歡迎、備酒接風的場面,或許也會有的。鄭浚老家草峰原鄭家窪破窯洞莊院前,一定是賓客盈門,村民們一定是奔走相告:“鄭家那個後人考上舉人了!”至於舉人到底是多大個官,估計鄭家窪的鄉親們不一定搞得明白,但有一點他們都明白:鄭家從此發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