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其實我好累」|心理諮詢師初長成

“我孩子的成績怎麼都上不去,真是急死了。”諮詢室裡,一位家長火急火燎的向諮詢師吐著苦水。

許多家長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或是把自己的期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但嚴厲的管教往往容易適得其反。這讓很多家長感到疑惑:“孩子究竟應該怎麼教?”

今天,讓我們看一看「簡單心理Uni心理諮詢師培養計劃」第三期的學員是如何通過心理諮詢知識幫助自己更好地去理解孩子的。

教育孩子,需要向內看

成為諮詢師的路上,我終於遇見了自己

「簡單心理諮詢師培養計劃」三期學員

“今天跟你聊的這些,讓我感覺豁然開朗。教育真的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

就在昨天,我完成了一份電話訪問,那是我在簡單心理上的家庭治療課中老師佈置的作業。作業要求我們訪問一位朋友,和他聊一聊他對孩子目前存在的問題的看法,然後和朋友一起探尋孩子的需求。

在完成和朋友的訪談,我放下電話的那一刻,恍惚覺得電話那頭的友人就如同四年前的我,在教育孩子中充滿著焦急、煩躁、無助與疲憊。如今在電話這頭的我,和孩子的互動中,少了許多對孩子的擔心和憂慮,多了幾分篤定、自信以及釋然。

以前我總以為,親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孩子成才,讓他們以後能夠有一份好的工作,組建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過上物質富饒的生活。

這些年教育孩子的同時,我自己的觀念和看法也在不斷改變,慢慢意識到,最好的教育應當是教孩子成為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學會感受這個世界的點滴變化和美好。

“媽媽,其實我好累”|心理諮詢師初長成

“慢一秒,你就會落別人一截”

四年前我生老二時在孃家坐月子,大女兒正好剛上小學,由孩子的爸爸帶著在自己家裡住。我住在孃家那段時間,每天都是心急如焚,時刻擔心她學習沒人管教,鋼琴不好好練習,睡覺不能按時,課外知識沒有掌握。

我當時堅定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信念,覺得女兒上小學了,從此就進入了人生拼搏期,分分鐘都不能耽誤,否則就會成為一個失敗者。

所以我月子剛完就心急火燎的搬回家住。一回到家,我就馬上替女兒安排了周密的時刻表(注意是時刻表,不是時間表,真的刷牙、吃飯、上廁所都要計算到分鐘),然後天天守在一旁督促女兒完成,寫作業、背書、課外題、練琴、看書、運動,一項接著一項必須落實。

為了讓女兒不比別的小孩在成績、才藝、人際方面落下一點,我事事為她考慮周全,細緻到每一分鐘,每一個步驟。我那時候最喜歡對女兒說的話就是:

“快一點!慢一秒,你就會比別人落下一截。”

“媽媽,其實我好累”|心理諮詢師初長成

“媽媽,其實我很累”

那段時間我每天要帶兩個孩子,搞的自己疲憊不堪,孩子大呼小叫。就像《盜夢空間》裡旋轉的陀螺,一刻也沒有停歇。當時雖然累,卻不覺得自己的做法有什麼不對,心想為了孩子,自己什麼苦也得吃,要堅持下去。現在做個“虎媽”,對孩子嚴厲一點,以後就真能當“虎媽”,靜待孩子們成才。

直到有一天,老師打電話叫我去學校一趟。

老師跟我說,孩子數學考試只考了85分,把自己的卷子丟到垃圾桶,將別的同學考了100分的卷子改成自己的名字,準備偷拿回家給我簽字,結果被同學發現告訴了老師。

聽完老師的話,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只覺得心裡發緊,頭皮發麻。回到家以後,我歇斯底里的質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女兒斷斷續續、和哭聲交雜在一起的一句“媽媽,其實我很累”就好像一記響雷,在我心中炸開。

那天晚上我一直不停在想,我這麼用心“培養”的孩子為什麼想著欺騙我?我所謂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我一直以來自以為是的“付出”得到了什麼?

“媽媽,其實我好累”|心理諮詢師初長成

心理諮詢初探索: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這件事情以後,我開始思考問題究竟出在了哪裡。我到書店蒐羅各種家教方面的書。市面上這類書多而雜,我無從下手,於是把各種標題看起來比較“吸睛”的書買來看。

但看的越多,我越發覺得不知所措。就像是“知道了許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那句話說的一樣,別人的家教故事看似是有道理,我卻依舊在實踐中不知道該怎麼下手。

我後來留意家教書裡提到的一些原著,比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盧梭的《愛彌兒》、蒙特梭利的教育全書、孫瑞雪的《愛與自由》等等。

在看了這些書後,我逐漸發現教育學的很多經典論著其實和心理學是有很緊密的關聯。如果能夠懂得人的心理,生活中的各種人際關係,包括親子關係自然會發生改變。於是我又走上了在心理學的探索道路上。

在仔細瞭解了各種學習資源後,我最終選擇了簡單心理的心理諮詢師培訓計劃,想通過系統的心理知識學習來了解人性。

在初階系統的理論學習中,通過對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各流派介紹的學習,我逐漸理解了人的心理成長、變化、發展的過程。我知道了我是如何成長為了今天的自己,也更懂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通過接聽心理熱線和諮詢技能課的演練,我又發現自己對別人已經使用了三十多年的自以為很“有道理”的情感理解方式和交流表達方式其實有很大的問題,會對別人造成很大的傷害。

慢慢的,我也發現當在向孩子、愛人提那麼多所謂“正確”、“為你好”的要求時,其實是自己的內心不夠安全的體現;當我向家人發脾氣時,其實更多的是在討厭自己。

原來的我以為,當我去要求別人,如果對方按照我想法去做,我和他就能獲得幸福、快樂,但現在我才明白,這樣只會讓彼此雙方都會在關係裡受傷,然後漸行漸遠。

“媽媽,其實我好累”|心理諮詢師初長成

後記:水漲,船自會高

在這段心路歷程中,一路走來,從原來做事情不知不覺,到後知後覺,逐漸學習當知當覺。

孩子也隨之悄然發生著變化:我再沒有去督促過她做作業,女兒現在學習自主性反而更強;她自己掌握作息時間,不需要我再去催促睡覺;更重要的是她現在每天的歡笑更多,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多。

我想,一位好媽媽,就好像是一條寬廣的河流,孩子便是躺在你懷裡的一條小船。如果你希望孩子今後能變成大船,你自己首先得是一條能承受大噸位船舶的大江大河,你現在的水位決定著孩子未來的噸位。

有一天,他會離開河流,駛向大海。作為媽媽,我們自然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遨遊大海、搏擊風浪,可那時我們看到的會不一樣,也許有的是一葉小扁舟,也許有的是一艘航空母艦,那是因為他們成長時承載他們的水位不同。

所以,現在的我會時刻提醒著自己:你的水位決定著孩子的高度。不必去根據專家所謂的“教育黃金法則”去要求孩子做什麼,而去看你自己能做什麼,從向外求變為向內探。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水漲,船自會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