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清朝学者郝懿行,烟台栖霞人,字恂九,号兰皋,清嘉庆年间进士,曾经当官当到户部主事。清经学家、训诂学家。长于名物训诂及考据之学,于《尔雅》研究尤深。所著有《尔雅义疏》、《山海经笺疏》、《易说》、《书说》、《春秋说略》、《竹书纪年校正》等书。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清朝学者郝懿行

但是呢,我这个人不是学者,也不是研究者,在这一篇头条文章里我只说一下他的一本不出名的小册子,或者可能就是他的一本闲情之作——《记海错》。这本《记海错》,涉及到了海洋鱼类27种,一一注明了其体形特征,并且考辨其异名别称。这本书是古代山东省唯一一部专门辨识海洋生物的专著,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因为篇幅所限,我只从里面选择几种常见的鱼类写写好了,并且从网上找到它们的图片,大家欣赏欣赏如何啊?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大白鲨很凶猛,但是我国海里不多见啊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我国近海一般都是些小鲨鱼

首先,当然是海洋里面最厉害的鱼——鲨鱼。关于鲨鱼的记述以及鲨鱼的资源利用还有吃鲨鱼鱼翅惹来了很多争议。可以看看我的这一篇文章: 。郝懿行在《记海错》里面对鲨鱼就这么几句话:“沙鱼色黄如沙,无鳞有甲,长或数尺(那是小鲨鱼吧),丰上杀下,肉瘠而味薄,殊不美也,其腴在于鳍,背上腹下皆有之,名为鱼翅,货者珍之。”

鲨鱼和鳐鱼属于软骨鱼类,不是鱼类中的主流,鱼类的主流还是硬骨鱼。硬骨鱼类种类繁多,《记海错》里面也说了不少。在这儿呢,只说海边常见的产量大的,当然远销内地也比较多的。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太平洋鲱我们又叫它青鱼,品相很一般价格也不贵

现代渔业产量最大的当然是鲱科鱼类了,那么自然我国近海和离我国不算太远的北太平洋地区就盛产太平洋鲱了,在我国近海的也可以叫做黄海鲱。我们山东省俗称青鱼(注意不是淡水那个青鱼)。这个东西现在小县城乡镇的集市也经常有出售,味道一般,不值钱,而且品相也不怎么好看。郝懿行在《记海错》里面描写这个鱼说:“青鱼,大者长尺许,腹、背鳞色俱青,以是得名。冰解春融,海鱼大上,挂网之繁,无虑千万,货者贱之。盐藏蒸啖,味亦非美,故少腌曝干,炙啖颇佳,次于柳叶也。”(柳叶是青鳞鱼,近海的另一种小鱼)。这个青鱼富含油脂,因此非常适合腌制,郝懿行说“少腌曝干,炙啖颇佳”,看来他是常吃且善吃青鱼的。除了鲜食和腌制,青鱼还可以制成罐头,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茄汁鲭鱼罐头了。据资料记载,山东海域历史上多次出现青鱼爆发式的增长,然后很快就消失不见的现象。威海的荣成有两个村子名叫“青鱼滩”、“青鱼墩”,也都有青鱼救荒的传说,但是近年来近海的青鱼少了,好在有中远海的太平洋鲱补上了这个空缺。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鲅鱼图片一组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鲅鱼馅儿饺子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鲅鱼鱼干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香煎鲅鱼块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鲅鱼块

鲅鱼又名马鲛鱼,是近几年来另一种高产的海洋渔业品种,而且似乎资源保护得也不错。这几年,经常有大号、特大号鲅鱼、马鲛鱼被捕获的新闻。郝懿行在《记海错》里说“登莱海中有鱼灰黑色,无鳞,有甲,形似鲐鱼而背无黑文,体复长大,其子压干可以饷远,俗人谓之鲅鱼。”鲅鱼是无鳞鱼,腥味较大,其实算不上好鱼,渔家多以酱焖为主,以去其腥。但其体形较大,身子圆滚滚的,用黄县(今龙口)话说是“一轱轮肉”,而且鲅鱼只有一根主刺,刺也比较柔软,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所以自古即为重要食用鱼类之一。山东半岛人把鲅鱼的吃法发挥到极致了,除了酱焖,还可以把鱼肉片下来,做成鲅鱼饺子、鲅鱼包子,包子里还要放几块鱼骨,就像排骨包子一样,蒸熟之后更多了几分骨髓的香味。鲅鱼也很适合做成熏鱼,烟熏味可以去除鲅鱼的腥气,熏好的鱼冬天可以存放好长时间,来了客人,端上来就是一盘菜。秋天打上来的鲅鱼吃不完,就腌制晒成咸鲅鱼,和小杂鱼晒成的小干鱼相比,肉多刺少,吃起来“满口”。冬天不能出海打鱼,蒸干粮时切一碗熥上,加上点白菜叶子,玉米饼子就咸鱼是海边渔民最常见的吃法。鲅鱼个头越大越好吃,特别是春天的大鲅,肚子里是满满的鱼子,炖出来特别得香。鲅鱼最好吃的地方莫过鱼尾,鱼肉一丝一丝的,所以黄县(龙口)民间有“加加鱼头鲅鱼尾”之说。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海鳗狼牙鳝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海鳗鱼鱼干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抓获一条特大号狼牙鳝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一看头部就知道很凶猛

海鳗也可以叫做海鳝、狼牙鳝,是个很凶猛的动物,也有人称之为海狼。郝懿行在《记海错》里面给了这个鱼很多笔墨,当然,首先是说这个家伙凶猛的:“海鳝鱼,体圆青色,略似河鳗,锐头大口。利齿如锯,两边绝无,乃在中央,一道锋芒,直入咽喉,巨鱼遭之,迎刃立断”,这个家伙厉害啊。当然,这个鱼厉害,但是它的肉也挺好吃,但就是有一个缺点,乱刺太多了——似乎南方江河里的上品鲥鱼还有刀鱼和它也类似。为了应对海鳝(海鳗)的乱刺,比如郝懿行在《记海错》里面说了“肉虽腴美,骨刺纤长,须防作鲠……碎切为馅,杂入萝卜数片,旋即简其骨刺尽出矣。”我国古人为了多找到一种食物并且克服这个食物不好食用真是想尽了办法啊。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黑鲷黑加吉鱼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真鲷加吉鱼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清蒸加吉鱼

过去,半岛地区特别看重真鲷和黑鲷,称它们是加吉鱼(红加吉)和黑加吉,加吉鱼又有“嘉骐”、“嘉鲯”的说法,是半岛烟威青地区过年的时候常备啊,但是呢,现在资源已经衰竭了。《记海错》里面说真鲷加吉鱼(红加吉)是“登莱海中有鱼,厥体丰硕,鳞髫紫,尾尽赤色,啖之肥美。其头骨及目多肪腴,有佳味。率以三四月间至,经宿味辄败。土人谓之嘉鲯鱼。”,但是呢黑鲷(黑加吉)就要略逊一筹了,还是《记海错》说“其鳞色亦黑者谓之海鲋,味不及嘉鲯。”只可惜现在因为过度捕捞和海水污染等问题,无论是真鲷(加吉鱼,红加吉)还是黑鲷(黑加吉)都非常少见了,我等草根、吊丝是吃不起了。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这是鲻鱼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这是梭鱼吧

清朝学者郝懿行有《记海错》,看他对海洋鱼类的描述怎样?(上)

清炖开凌梭

前一阵子烟台的资讯博主说,他们的梭鱼要上市了——梭鱼和鲻鱼体型差不多,都属于鲻形目。这些个东西呢,似乎是生活在河流入海口地区半咸水里面的鱼类,有时候也能游到淡水里面来。郝懿行在《记海错》里面有记载啊:“余案鲻之言缁也,其色青黑而目亦青。又有梭鱼,其形与鲻鱼同,惟目作黄色为异,当是一类二种耳……今登莱海上冬春间多有之。”这里有一处错误,梭鱼和鲻鱼是两类而不是一类。在没有现代分类学的200多年前,能观察得这样仔细和准确,已经很难为郝老先生了。不过呢梭鱼属于鲻形目的鲻科,与鲻鱼是近亲,二者非常相像罢了。

鲻鱼的食性很广,属杂食性鱼类。因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从明代开始就有人养殖鲻鱼了,这可能是世界上人工养殖海鱼的最早尝试了。鲻鱼肉质松软细嫩,味道鲜美,红烧酱焖均可,特别是在冬至前,鲻鱼最为鲜美,腹背皆腴,鱼肉香而不腻,而且价格不贵,是寻常百姓家的海鲜美食。

但是梭鱼呢,性情凶猛,游动迅速,所以它有一个长长的流线型的身体,黄县话称之为“梭鱼棍子”。梭鱼极为贪食,除了喜食泥沙中的无脊椎动物和有机物,也常在水面上层掠食各种浮游生物。在深海区过冬的梭鱼是基本不进食的,腹内空空如也。开春以后,饥不可耐的梭鱼集群游入河口附近的河道内进食,此时捕捞到的梭鱼味道最为鲜美,我们山东胶东人称之为开凌梭。开冰梭儿是让味蕾从冬眠中苏醒的开春第一鲜。一年中的其他时候,梭鱼并不受人待见,因为味道不好,卖不出好价钱了。(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