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里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二龍山山頂的古代建築遺蹟

《水滸》梁山一百單八將,有一個很重要的偏將——鎮三山黃信。這個黃信在上梁山以前是青州府兵馬都監,他自認為自己武藝高強,而青州附近有桃花山、二龍山、清風山三處山寨有好漢落草為寇,黃信自稱要捉盡三山的“強人”,於是自稱自己是“鎮三山”黃信。但是呢,這個綽號實在太誇張了,他可能也就比清風山、桃花山任何一個頭領的武功強一點,但清風山三個好漢一起來打他就打不過了。遇上了二龍山的魯智深、楊志、武松,他打任何一個都沒有機會……當然了,這裡不談黃信的綽號,只談三山的問題。

《水滸傳》當然只是一部小說,文學作品中的山名和地名當然很多是虛構的,但是呢,文學作品要虛構也要有原型啊。施耐庵在《水滸》裡面寫了青州府附近有三座強人落草的山,為了防備強人還設立了一個清風寨以後,真有文化人或者學者考證了一下這“三山”和清風寨在哪兒。比如在我們山東省《大眾日報》2015年5月13日上面就有一篇《黃信“鎮三山”,三山今何在》的文章。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桃花山地形很險要啊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魯智深從後山打滾下去

在《水滸》裡面首先出現的就是那個桃花山了。他們的寨主打虎將李忠和小霸王周通武功稀鬆平常,但是竟然佔據了險峻的桃花山,佔山為王、打家劫舍,運氣不錯。這兩位請魯智深看山景,魯智深看到果是好座桃花山,生得凶怪,四圍險峻,單單隻一條路上去,四下裡漫漫都是亂草。智深看了道:“果然好險隘去處。”魯智深是基層軍官出身,有實戰經驗,看地形當然不會錯了。魯智深不辭而別,離開桃花山時候,到山後打一望時,都是險峻之處,卻尋思:“灑家從前山去時,以定吃那廝們撞見,不如就此間亂草處滾將下去。”先把戒刀和包裹拴了,望下丟落去,又把禪杖也攛落去。卻把身望下只一滾,骨碌碌直滾到山腳邊,並無傷損。於是詩曰:“絕險曾無鳥道開,欲行且止自疑猜。光頭包裹從高下,瓜熟紛紛落蒂來。”當時魯智深從險峻處滾下,跳將起來,尋了包裹,跨了戒刀,拿了禪杖,拽開腳手,取路便走。

在《黃信“鎮三山”,三山今何在》中,作者考證後認為那個桃花山就是現在的昌樂縣北巖鄉桃王村東邊的桃花山。這個山海拔246米,雖然此山海拔不高,卻是孤聳於平地之上,四圍陡峻,難於攀登。此山現如今並無桃花,但頂部尚有古代遺留的石砌砦牆,由於此山岩石屬玄武岩火山噴發形成,所以到處是黑色六稜石柱。古代砦牆皆用這種黑色石柱壘砌,無砂無灰,幹插到頂。砦牆寬度約在80釐米和1.5米之間,隨高就低,依勢而建,環繞山體一週。桃花山頂部有東西二峰,二峰之間有相對較低的平地,兩峰各有第二道砦牆分別圍繞。第一道砦牆已經被建國後開山炸石子的工地破壞了一大部分,只有東西二峰的第二道砦牆因處較高地勢,尚且保存完好,最高處有1.7米。砦牆內側相隔不遠便有一堆石塊,可能是預備的“擂石”,一旦進攻者靠近則可扔石打擊。西峰砦牆內岩石上開鑿出一個水池,據當地人介紹,這是強人佔山為王時儲備飲水的地方。桃花山東西二峰,還有許多建築遺蹟,估計是落草者的寓居之處了。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二龍山十分險要啊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電視劇連環畫《武松》二龍山聚義封面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山東版老水滸中的《二龍山聚義》劇照或視頻截圖

接下來就是二龍山了,這二龍山是青州附近三山中力量最強大的一路人馬了,三個大寨主花和尚魯智深、青面獸楊志和後來的行者武松武功都是梁山好漢中頂尖的。這二龍山寶珠寺的地形也是挺出色的。在《水滸傳》的《花和尚單打二龍山,青面獸雙奪寶珠寺》一回寫道“看那(二龍山)三座關時,端的險峻。兩下里山環繞將來,包住這座寺。山峰生得雄壯。中間只一條路。上關來,三重關上,擺著檑木炮石,硬弩強弓,苦竹槍密密地攢著。過得三處關閘,來到寶珠寺前看時,三座殿門,一段鏡面也似平地,周遭都是木柵為城。”

同樣在《黃信“鎮三山”,三山今何在》中,作者認為二龍山就是現在臨朐縣境內的蟠龍山,這座山在歷史典籍中也是有記載的,而且還挺多。此山高聳於彌河東岸,山體中部有一白色岩層環山而上,宛如一條石龍曲折蜿蜒直達山椒,這便是二龍山南峰——蟠龍山。由此北去,餘脈綿延,山體表面覆蓋一層石灰岩,亦如龍蛇之狀,綿亙兩三公里,其北端有岩層斜插彌河之中,此則俗謂“雌龍飲水”。南峰之蟠龍與北山之雌龍,合稱二龍山。

明嘉靖《臨朐縣誌》記載:“山形蜿蜒如龍,故名;或曰漢時有龍見此山,因名。”清康熙《臨朐縣誌》亦載:“城東北十里為龍山,山椒有黑石蜿蜒盤迴,酷似龍形,長亙三四里,中有溝,斷為二。舊傳元至正十七年有龍見此,因名。下有深潭,鄉人禱雨者多應。”相傳歷史上的二龍山頗有靈氣,每逢夜晚,總有一顆火球在蟠龍山和飲水龍嶺之間飄蕩,照得山體輪廓和整個彌河極其清晰而分明。此番現象,俗謂“二龍戲珠”,挺好看的。

二龍山有了,寶珠寺同樣有。因為這個地方很靈異,地方士民於此建寺,遂名“寶珠寺”。寶珠寺約建於唐朝中期,北宋時期重修。寶珠寺位於蟠龍山東麓、今之石砌水渠處。從寶珠寺遺址考證:寶珠寺佔地面積較大,入三重寨門方至寺前。山門有匾,名曰“寶珠寺”。寶珠寺內,大殿五楹,磚瓦到頂,四面出廈,前後各立紅柱六根,左右山廈各加紅柱兩根。四面廈柱共計十六根。正門居中,高掛木匾,大書“佛光普照”,內塑佛祖及十八羅漢神像。大殿之後是龍王廟,三楹,雙柱,內塑龍王及王后二神像,即俗謂二龍山之蟠龍和飲水雌龍者也。龍王廟後為寺僧寢房、灶房,不下數十間。而寶珠寺外,三砦之間,平房數十間則是嘍兵寢室了。

一開始,這個寶珠寺還是正經寺廟,但到了後來,鄧龍就不願意當和尚,佔山為王了。再到了後來,二龍山寶珠寺被魯智深和楊志奪去了,他們成了寨主。蟠龍山陰兩株古松下,據傳便是鄧龍墳。墳前古松即是其故舊部下嘍羅所栽。魯智深、楊志佔據二龍山砦以後,便以此為據點,四處打家劫舍,剪徑取財。當時此山位於從青州到莒州的交通要道之中,自赤澗岔道向東南可奔安邱縣。而這二龍山即處赤澗東南五里的官道之側,所以在此劫掠,可謂手到擒來。不久,行者武松經張青介紹,投奔二龍山入夥。後來施恩、曹正、張青、孫二孃都來投奔了二龍山。


在青州三山聚義,請來了梁山大隊軍馬攻破了青州城以後,魯智深讓施恩、曹正、張清、孫二孃放火燒燬二龍山砦和寶珠寺寨柵,同歸水滸上梁山。寶珠寺被毀以後,當地信士又重修了寶珠寺。因為以前寺廟建在險要之處,易守難攻;一旦匪寇佔山,則必佔寺而居,成為匪盜山寨。於是就易地選址,移建於二龍山北端,後來改名叫做龍興寺了。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那清風山山高林密,宋江錯過了宿頭,被捉住了。

《水滸傳》裡面最早出現清風山,是在宋江去投奔清風寨花榮的路上。只看到那座山“八面嵯峨,四圍險峻。古怪喬松盤鶴蓋,杈椏老樹掛藤蘿。瀑布飛流,寒氣逼人毛髮冷;綠陰散下,清光射目夢魂驚。澗水時聽,樵人斧響;峰巒特起,山鳥聲哀。麋鹿成群,穿荊棘往來跳躍;狐狸結隊,尋野食前後呼號。若非佛神修行處,定是強人打劫場。……那座高山,生得古怪,樹木稠密”。在《鎮三山大鬧青州道,霹靂火夜走瓦礫場》一回也說了說這山的地形“只除非東南上有一條大路,可以上去。……(山上有水源)預先又把這土布袋填住兩溪的水,等候夜深,卻把人馬逼趕溪裡去,上面卻放下水來,那急流的水都結果了軍馬。

這清風山的條件真可以算作”三山“中最好的了,山上有水源,不怕圍困而斷水。據《黃信“鎮三山”,三山今何在》一文考證,這清風山位於臨朐縣柳山鎮東南五六里,今名柳山,是《水滸傳》中清風山的寫作原型。此山海拔315米,在當地方圓十幾裡範圍內是相對較高的山峰。遠望此山,猶如無尖之墳,孤山凸起,環山莫及,紅褐色的山坡極為陡峻。原來此山是一座火山口,山頂呈盆地狀,四周山高,中部低凹。清光緒《臨朐縣誌·山水》紀錄說“四面陡峻,惟東南有危徑可攀援而升,中甚平曠,有泉四時不竭。”山頂的盆地特點成為強人佔山的天然砦牆,於是又名“天成寨”。據這篇文章的作者考察,柳山是古代火山口,四周陡峻,頂部低凹、平曠,山泉旺盛,四時不竭,汩汩泉水湧出地表,彙集成河,流出山外,為紅河之源。山頂泉邊河畔,到處是柳樹,粗若臉盆,形成柳林。自古柳生水邊,無水不長;而山間多是高旱缺水,所以柳生山間者極為稀少,更何況是柳生山頂呢?然而柳山頂上不僅有水,而且是源泉旺盛,整個山頂盆地到處是泉,匯聚成河,具備柳樹生長的條件,所以才叫“柳山”。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清風山上面有水源,宋江、花榮藉助水源打敗了秦明

這座柳山海拔314米,在方圓十幾裡內是最高的山,四面山坡陡峭,易守難攻。山頂呈盆地狀,泉水旺盛汩汩溢出,為紅河之源,東南角有一溝口,山中之水由此流出,沿河兩岸各有一山路可進入山頂。若在山中囊砂堵水,待敵兵進入放水衝擊,足可淹死敵軍。秦明之敗便是此番緣故,其山形地貌完全與《水滸傳》原作描寫相同。柳山為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山體,山頂中間低凹,四周為山崖所圍,形成一巨大盆地,彷彿天然堡壘,尤其是盆地內泉水旺盛,其側柳樹茂密,可以說在青州三山裡麵條件最好了。《臨朐縣誌》把柳山頂稱之為“天成寨”。歷代多有強人嘯聚其中,民間稱有聚義廳、點將臺、殺人場遺址等,並且流傳著許多綠林好漢們的傳奇故事,其中不乏與《水滸傳》故事相類似者。只可惜《水滸傳》裡面清風寨故事結束以後,一眾好漢們就把清風山山寨給丟棄了,都去梁山了……

於是,原來的三山裡面沒了清風山,沒關係,再來一座白虎山來補上。白虎山下孔太公兒子毛頭星孔明、獨火星孔亮。兩個因和本鄉一個財主爭競,把他一門良賤盡都殺了,聚集起五七百人,佔住白虎山,打家劫舍。那白虎山在《武行者醉打孔亮,錦毛虎義釋宋江》一回裡面也說了說,說道”上得一條土岡,早望見前面有一座高山,生得十分險峻。武行者下土岡子來,走得三五里路,早見一個酒店,門前一道清溪,屋後都是顛石亂山。“只可惜那孔明孔亮武功稀鬆平常,所以一個白虎山只是給三山湊數的,就沒人去考證它在哪裡了。

《水滸傳》裡有青州黃信鎮三山,有人考證了一下那三山在哪兒?

官府設置了清風寨,而且人還挺多,挺熱鬧的

因為青州附近三山實在強人太多,山大王也厲害,所以青州官府設置了一座清風寨,來防備三處的強人。《黃信“鎮三山”,三山今何在》一文的作者也考據了一番清風寨在那兒:今柳山西北有柳山寨村,是柳山集鎮所在地,俗稱北寨裡;柳山東南有南寨村,俗稱南寨裡。兩寨相距柳山各有五六里左右,與《水滸傳》中描述相吻合。那兩個寨加在一起就是《水滸傳》裡的”清風寨“了。

雖說《水滸傳》是文學作品,很多山名地名是虛構的,但是呢,虛構的也有原型。考據出很多虛構的山名、寨名的原型是哪裡,用來發展一下文化旅遊產業,也是極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