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两首宋词,一问一答,教人如何放下执着,彰显人生大智慧!

何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在赴京参加科举后,一生漂泊,仅仅回过一次家乡。他在很多诗词中都表现出对故乡的眷念与向往。古往今来,故乡一直是游子心中的牵绊,乡情与乡愁也是最撩动人心的情绪。

《临江仙·送王缄》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王缄是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弟弟。苏轼与王弗恩爱有加,不幸的是王弗芳华早逝,苏轼对此十分悲痛,他那首著名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便是纪念王弗所作。这次王缄到杭州看望苏轼,据王弗去世正好“十载”。王缄的到来,勾起了东坡对往日的回忆,东坡托付王缄将他伤心的泪水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王缄与东坡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而自己宦迹飘零,客居他乡,赋归无日,不禁悲从中来。这“悲凉”,夹杂因仕途不顺而由来已久的的压抑与孤独,还有眼下的乡愁、丧妻之痛,种种情绪搅混一起,可谓五味杂陈、莫可名状。

苏轼的两首宋词,一问一答,教人如何放下执着,彰显人生大智慧!

王缄的到来,给苏轼的生活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短暂的相聚便是分别,这离别的愁绪中又掺杂着国忧、乡思、家恨,但这些情绪东坡在送别时并未显露,只在事后觉得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只能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东坡发出了“何处是吾乡”的思考。古人对故乡的看重,想来要比现代人更深刻。且古代交通不便,故乡一别便是数载、数十载,甚至是一辈子。想来总有那么一些人,对故乡的思念变成一种执念,整天在思考我的家在哪,不能自拔。这个问题,苏轼在另一首词中给出了答案。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两首宋词,一问一答,教人如何放下执着,彰显人生大智慧!

苏轼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受贬时,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随行到岭南。元丰六年王巩北归,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这首词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并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这首词风格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