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1368年 ―1644年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是大明祖訓。下面,我具體給大家分析一下: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

如果去看明朝戰史,你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刺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論是哪種情況,都絕不認輸。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愛玩的,有荒謬的,你多半知道朱元璋當初起兵的時候有多麼勇武,多半也聽過後來成了永樂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麼英明,你也多半聽過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麼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個皇帝,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的。你看如崇禎皇帝天子殉國,你看如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你看如隆武戰死沙場,你看如紹武被俘,絕食自殺。

正氣明朝。明朝軍隊的單個戰績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確實是古代世界上所有歷史超過了百年的帝國之中,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或勢力簽定任何不平等條約,也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暫時的。明軍是世界上在國家亡國後,抵抗時間最久的——他們堅持抗擊清朝達38年之久。

明軍能夠保持這樣持久的戰鬥力,不僅僅是因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個民風柔弱的朝代。無論是明朝的帝王還是百姓,都有著剛毅不屈的性格,無論是歷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還是“揚州十日”,當看到“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樣的言語,當看到“自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鬥十餘次,民眾犧牲兩萬餘,史稱‘嘉定三屠’”這樣的記載,即使你對那一段歷史從未過問,你也不可能不為之動容。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建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後來則遷都北京,遷都的目的,則是為了“天子守國門”。

而從明英宗開始再到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則是國難臨頭也沒有捨棄皇都自己逃跑,這正是“君王死社稷”。

長期為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則是匈奴。很多人總是認為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是奇恥大辱也是無能的表現,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而漢高祖最後的解決方案,則是由漢朝去給單于的閼氏送禮,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一舉打敗了蒙古,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