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 位于天津的“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门前的租房小广告

“我就是一个慢粒白血病患者,电影里他们悲惨辛酸我都经历过,熬过了快八年的日子。感谢这部电影演绎了真实的现状,活着就是春天,感恩生命!”

“我也是一个慢粒患者,当初住院时听隔壁病床谈慢粒,我甚至不知道慢粒就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3年11月11日,对于众多人来说就是一个光棍节,对我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看看刚上一年级的女儿,肝肠寸断,然后开始了漫长的治疗,一辈子不能停……5年下来,现在的我已经可以坦然面对这不可逆转的事实,只希望老天可以眷顾我,让我能陪我女儿走长一点的路,陪她看更多风景,让我可以亲手为她穿上嫁衣。”

身患慢粒白血病的网友朋友们,看完《我不是药神》纷纷诉说着自己的经历。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看海报上的他们,笑的是多么的灿烂,起初一定会认为徐峥这次又开始爆笑全场。其实,笑的有多开心,哭的就有多惨烈。

据说这部电影一天的票房就过了3亿,火爆程度空前。有人说是演技好,演员拍的好,徐峥导的好。其实在我看来,最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真实,它就是现实,它就在演我们自己,演我们的身边。

也因这部电影引发了不少关于药品、医疗、专利等问题的剧烈争论。我想说,如果你亲身体验过、家属经历过与白血病抗争,或者去医院看一看,所有的争论全部都会烟消云散。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摄影/张三四

关于电影,已经有太多的人去评价了,我不想聊电影,就想聊一聊我们身边的现实,一幕幕发生在眼前的,比电影更加真实,更像是一场梦。每每提起亲身经历,眼泪就会在我的眼眶里流转,画面感比看电影来的更强烈些。

作为一个因白血病故去亲人的家属,当再次路过这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地方,我会由衷的有一种生命的敬畏与感恩。

一、儿子,你要给我治啊

“儿啊,你一定要给我治啊”,我的奶奶紧握着父亲的双手,直到咽气那一刻,她都不知道自己得的什么病,她还以为这病要不了人命。无论是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还是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全家人都在保守着这个秘密。

自奶奶发现自己浑身无力,家人陪伴到医院检查,确诊为白血病,全家一直在用谎言来哄骗一个一生都乐观的老太太,那年她78岁。

白血病,最可怕的是各种并发症,怕病菌感染,发起高烧来吓死人,患病中后期会在不断的高烧退烧的循环中度过。

“维持吧,回家想吃什么吃什么”,不知这句话从血液研究所白大夫口中说了多少遍,也不知有多少家庭无法接受但最终接受了这句话。

一位78岁的老太太,面对一种急性白血病,化疗或许会分分钟要了她的命。而回家吃好喝好,保守治疗,对于她或许是一种人道。

从确诊到咽气,仅仅用了28天。期间,她那最小的仅有4岁的小外孙,会拉扯着大人吵着去麦当劳买一份冰激凌。大人们会教训小孩子不懂事,而小孩子说:“我想给姥姥吃。”那一刻,全家人硬生生的把眼泪憋了回去。

没人敢哭,所有人都不希望老太太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哪怕死去,也要她安详的走,不带走任何恐惧。

这就是一个白血病患者家属的经历,没有悲惨痛哭,没有感人肺腑,没有惊心动魄。

二、因不幸,更能感受他人不幸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相信看过《我不是药神》的朋友一定对这个黄毛印象深刻,他彻彻底底的表现了一个小人物的光环

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他,得了白血病以后,不想拖累家人,从家里跑了出来。即使在屠宰场工作,但收入却连最便宜的药都买不起,所以只能去抢药。可

他抢来的药却不是给自己,而是把药分给了其他病友

这一幕类似的事在现实生活种却赤裸裸的发生了。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位于天津南京路“血液学研究所”门前睡在路边的人。

摄影/张三四

走在天津南京路“血液学研究所”门前,看到一名男子以天做被,以地做床,用自己的行李袋当做枕头,躺在地睡着了。从血液研究所走出的几个戴着口罩、头发已经掉光(化疗导致)的病人,蹲下身子往他手里塞了几块钱。

或许从医院里出来的人觉得这个男子是前来求医的病友或病友家属,同病相怜。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

当我们自己不幸的时候,

我们对别人的不幸感受更加深切;

感情的趋向不是分散,而是集中。

三、悲剧就在两难之间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在百度上搜索“病重不想拖累家人”,会出现2870000条相关信息,每一条信息点开都催人泪下,因患绝症选择自杀,离家出走的事数不胜数。人之将死,其行为也善。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活着,是每一个人的权力。上面这些不想拖累家人、放弃治疗的事,我深表理解,我也是一名父亲,如果我有一天身患绝症,真的,我难以抉择,一边是贪生怕死,对死亡的恐惧;一边是不想拖累我最爱的儿子。

如果没得选,那就选择死亡。在亲情面前,人总是最勇敢的。

有时候,拥有选择,是一种幸运,有一线生机,谁也不想轻易放弃。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一位26岁被确诊为癌症的姑娘,当时腹中怀着孩子。

这位26岁的姑娘,名叫张丽君,被确诊为癌症的时候,肚子已经隆起,胎儿渐渐长大。如果打掉孩子,尽快接受治疗,她痊愈的概率会很大。但她选择等孩子出生再进行治疗。

她说:“我老公才27岁,我不可能一辈子,就这样叫他一个人过,他老了也要有人陪。”

大哲黑格尔说:

四、活着,就是春天

如果你觉得活着没意思、很辛苦,那就去医院看看。

生老病死,用尽全力去抵抗病魔,最后换来的也许是10%的存过概率。但心中充满希望的人,为了看到明天的太阳,活着就永远是一切的希望,即使生命中有数不尽的酸甜苦辣。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王传君剧照

电影中,王传君见程勇第一面,就对他说:“吃个橘子吧!”

这一情节来自于王传君拍戏前,在医院体验生活,总能看到病人喜欢吃橘子,据说是补充维生素C。

在电影中,其实在用橘子映射它新鲜、水润、酸中带甜,可拨开皮的时候很容易把橘子汁溅到眼里,也会让人哭出来。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程勇面对法庭做陈述时说:“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电影画面总是动人的、色彩斑斓的。现实中的人,对生命的渴望,对活着的希望也从来没有因任何困难而被磨灭掉。

在血液研究所,看到一对年轻夫妇,妈妈在按压并安抚着孩子,护士在小心翼翼的给孩子扎针。站在门外的我,听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旁边的其他人面无表情,这种哭闹或许在这里早已经成了司空见惯。

穿着拖鞋,在医院里是病人家属的标配。除了对抗病魔的煎熬,还有家人的劳累,他们太累了,听到唐山口音的一家人在和病友说,早晨很早就来,晚上才回去,抱着孩子一站就是一天,腿和脚很容易水肿。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一位母亲开心的逗孩子开心,围着医院门诊大厅转圈。摄影/张三四

在这里,总能看见睡觉的人,或许是陪伴了病人一夜,或许是天还没亮就要赶往医院排队挂号的人们,但他们已经适应了各种睡觉的姿势,只要睡上一觉就好。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血液学研究所楼道一撇,睡着的姑娘们。摄影/张三四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自带马扎眯一会。摄影/张三四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看着看着手机,就睡着了。摄影/张三四

《我不是药神》探访血液研究所,现实比电影更残酷,活着就是春天

中午,一位男子坐在地上打电话:“爹,没事,放心吧,钱够用”。摄影/张三四

见过生死,经历过生死抉择,会明白:世界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

——余华《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