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塞下曲》短短二十个字却写的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塞下曲》是古代的歌曲名,多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唐朝写过塞下曲的诗人不少,出名的有盛唐的李白、王昌龄以及中唐的卢纶。李白和王昌龄的《塞下曲》都是五言律诗,而卢纶的《塞下曲》则是五言绝句。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六首《塞下曲》写的音调铿锵,骨气高昂,有盛唐风采。尤其相较于五言律诗,卢纶的五言绝句,写的精彩纷呈,真正做到了小而能大,促而能缓,值得好好品味。

卢纶《塞下曲》短短二十个字却写的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卢纶的这首《塞下曲》是其六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诗是改写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个小片段。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众所周知,史记的文字最见功力,既言简意赅,又栩栩如生,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卢纶改写的这首诗,把无韵改写成有韵,仅仅用二十个字却写的精彩纷呈,引人入胜,颇见功力。

卢纶《塞下曲》短短二十个字却写的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十个字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还有氛围。时间体现在“暗”和“夜”字上,指明天色已晚,四周一片漆黑;地点体现在“林”字上,茂密的树林,山高林密;人物体现在“将军”两字上,月黑飞高的夜晚,外出打猎的将军正要回营;事件体现在“引弓”上,将军为什么突然开弓射箭?因为“草惊风”,月黑之夜,将军在密林中穿行,忽然间一阵风吹来,草丛摇晃,露出一个模糊的影子,仿佛什么东西伏在那儿。这会是什么东西呢?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老虎,古代生态环境好,山林中往往有老虎,而老虎作为百兽之王,又习惯在夜间出没,俗话说“云从龙,虎从风”,“林暗草惊风”正是老虎出现的信号。饶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也暗暗吃了一惊,可是将军毕竟是将军,无论何时,都不会乱了方寸,吃惊归吃惊,只听嗖的一声,箭镞已经射向草丛,这就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短短十个字,要气氛有气氛,要故事有故事,紧张激烈,虎虎生威,犹如大片的开场镜头,写的非常精彩。史记原文“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一比之下,就看出诗人改写的精妙之处,原文之中并没有写明李广射虎的时间和地点,到了诗中这两个因素就分外突出了。山高林密,月黑风高,草丛俯仰,一下子气氛就紧张起来,这才能诱发出将军的一箭,也才能凸显出将军的镇定和勇猛。


卢纶《塞下曲》短短二十个字却写的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等到第二天清晨,将军记挂着昨晚射出去的那枝箭,也记挂着那只老虎,所以又回到原地寻找,这才吃惊的发现哪里有什么老虎,只是一块大石头卧在草丛之中。那箭呢?一枝白羽箭直插在巨石的棱角之中,不仅仅是箭头,而是整个箭身都深深地插了进去,外面只露出箭尾的羽毛,这两句诗跟前两句一样精彩,精彩第一在“平明”,第二在“石棱”。平明就是天亮,如果说暗夜造成了神秘,进而造成了误会,平明就意味着清晰,也意味着揭晓。昨天夜里,那幽暗阴森的环境制造出太多的紧张感,也让将军放出了那一箭,天亮之后,一切都明媚起来,也清晰起来,谜底也随之揭晓。将军那枝箭射中了没有?当然射中了,但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虚惊一场,真是天大的误会,看到这个场景,将军也会哈哈大笑。前两句有多紧张,后两句就有多轻松,前两句有多惊,后两句就有多喜,一紧一松,一惊一喜,这样巨大的反差和对比,正是“平明”才能造成的效果。而“石棱”精彩在哪里?石棱,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巨石尖尖的棱角,那根本不是放箭的地方,而将军却能把箭射进去,而且射的那么深,只剩下箭尾的白羽毛露在外面,这是何等的神力啊!试想,将军这一箭固然是射错了,但如果真的是老虎、是敌人,又会怎样?诗人什么也没说,但是谁看到这里,心里都会涌现出无限的钦佩和信任,有这样的将军在,咱们的边疆定会安然无恙。


卢纶《塞下曲》短短二十个字却写的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一首绝句到此戛然而止,但是余音袅袅,回味幽长,写的既刚劲又蕴藉,妙不可言。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李广弹马弯弓、为国柱石的将军形象却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就如郑板桥所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卢纶位居大历十才子之首,从这首诗看来,确实是实至名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