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谁吃了螃蟹,谁又掉了线?

不知不觉中,所有主流厂商的手机都用上了AI,手机正式踏入AI时代,一些早有准备的选手们,甚至都已经开始搭建以AI为主导的生态系统了。

虽然AI现在这么普及,但是AI首次进入手机领域,是有争议的。

2016年底,华为荣耀发布了荣耀magic AI手机,成为业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因复杂原因销量不佳,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同行的竞争,即使在华为内部,团队也承受了不少压力。

“害怕像当年的双摄像头一样,收不到市场效果。”荣耀CEO赵明回忆说,整个项目推进得很艰难。

AI时代,谁吃了螃蟹,谁又掉了线?

但是不到一年,AI角逐从芯片级悄然打响。2017年9月,华为和苹果相继发布各自的AI芯片,开拓新局势,传统芯片巨头高通、三星也不甘落后,推出搭载AI算法的芯片,也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分一杯羹。

AI手机究竟如何尚且模糊,头部玩家就已争先恐后,手机芯片中是否集成AI处理器,将会成为行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点,也会成为手机行业的突破点,手机更大厂商都在行动,谁要是慢了,必定是吃不到肉的。

一些手机厂商不甘受制于芯片供应商,它们也在摸索,或是像vivo一样建立自己的AI引擎,或是如小米的语音助手,都在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推进,从更广阔的物联网切入。

AI时代,谁吃了螃蟹,谁又掉了线?

几乎所有主流玩家都意识到,就像智能机对功能机的颠覆,AI拓宽了手机终端的能力,也实现的人机交互的最高境界,这不仅是一场算力革命,更重要的是,手机从信息终端延展到了提供生活服务的平台,可能重塑其在整个信息产业链中的位置。

今年5月,AI手机提出一年半之后,中国电信发布《AI终端白皮书》,首次试图从算力、能力及应用角度定义AI手机。

这本书把AI基本上所有的可能性,包括手机、智能终端机器都给介绍了个全,有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分析称,2020年,三分之一的智能手机都将具备AI功能,数量超5亿台。

AI时代,谁吃了螃蟹,谁又掉了线?

意味着有互联网的地方,就有AI。

不过,AI绝非仅是图像、声音识别等功能的加强,还有更加强大的智能模式、板块或者功能有待开发。

其实AI手机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概念和标准,也没有人会去专门去说某个手机具备其他手机不具备的AI功能。但最早的AI手机说法,从AI手机芯片开始。

2017年4月,苹果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开始量产A11芯片,到7月出货量已达到5000万块。这款内置了神经网络计算单元的芯片被搭载进当年9月的新一代iPhone,火爆全球。

前脚接后脚,华为推出了麒麟970芯片,这款芯片封装了专门的NPU计算单元,并开始在华为及荣耀的中高端产品中大量使用,这款芯片除了在游戏方面不是特别出色,在其他,比如办公、自动化应用方面整体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

AI时代,谁吃了螃蟹,谁又掉了线?

双方都宣称自己发布的是全球首款AI手机芯片,但那时,AI手机到底是什么,与智能手机有何本质区别,大家或许有过愿景,但并无共识。

2016年是AI元年,热钱不断涌入,据第三方融资数据统计机构平台鲸准显示,AI领域的投资总额在1224亿元,这时候大家都意识到了AI的前途,回头看下,一开始吃螃蟹的几家芯片厂商在这场AI战役中从没落过下风,那些一开始就没有发现新商机的,也就此沉沦。

AI时代,谁吃了螃蟹,谁又掉了线?

AI起初仅被视为刺激市场的手法。大部分厂商要么搭载云端AI,要么接入第三方AI应用,能让人记住的多是手机速度变快和电池续航的增强。

但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场景中,数据传输和运算都将更加耗时,且功率消耗巨大,仅靠云端AI的运算能力,已满足不了需求。

华为的芯片值得一说,麒麟系列都是华为自主研究的,其手搭载的NPU的麒麟970芯片能在每秒钟识别2000张图像,比搭载普通CPU模式的芯片快20倍。苹果的A11每秒运算次数最高可达6000亿次。这样的算力,云端AI无法提供。

AI时代,谁吃了螃蟹,谁又掉了线?

很快,手机行业的主流玩家开始形成统一观点,真正的AI手机,至少应该搭载一块AI之芯。

当AI做到一定高度时,那时候才是真正决出好马的时候,对大部分手机厂商而言,最终能走多远,不仅仅取决于自身AI能力的大小,更是一个手机厂商的综合能力。

AI只是新跃点,真正决定命运的还是厂商自身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