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濟南黃河北「拓荒青年」講述他們的逐風築夢之旅

暴風雨的夜裡,王瀚(化名)與女朋友吵了一架,包裹散落一地,雨傘在風中搖曳,像極了電影中撕心裂肺的分手情節,只不過這是現實中真實的一幕。

這對情侶積怨已久,吵架是矛盾的總爆發,導火索是出租車司機多收了40元打車費,“炸藥”則是女友希望王瀚離開桑梓店,跟她去北京發展。只是執拗的王瀚不同意,他自認為找到了人生“風口”,時代給了他機遇,他想在濟南“黃河北”闖出一片天地。

聽濟南黃河北“拓荒青年”講述他們的逐風築夢之旅

6月29日下午6時,在建邦黃河大橋南首與二環西路連接處,車輛排起長隊緩慢通行,其中不少是往來黃河兩岸的上班族。

一隻“風口”上的豬

計價器上顯示,車費只需要40元,但王瀚依舊認為,出租車司機收80元是合理的:“這裡地廣人稀,又是夜晚,根本找不到人再拉回市區,多收的這40元是空車費。”

女友卻不理解,在北京,再遠的距離,不論何時,都會按計價器收費。她說王瀚變了,不像在北京上大學時那樣,而是變得沒有原則,變得隨遇而安。

王瀚卻認為,出租車司機收80元,這也比前幾年好多了。彼時,他剛大學畢業,從火車站到鑫茂科技園一家生物公司從事研發工作,出租車司機一聽說要去“黃河北”,還得交過橋費,張口就要100元,不打表。

“當時還有很多出租車司機嫌麻煩,連拉都不拉。”王瀚說,後來建邦大橋針對濟南7座以下小車免費,去“黃河北”的車輛才越來越多,司機同意打表,但要求收一些空車費。

其實,這些年更大的變化還在於“黃河北”的地位。山東是全國新舊動能轉換的綜合試驗區,濟南則是山東的先行區,王瀚所工作的地方,則是先行區中的核心區。在北跨戰略與新舊動能轉換的雙重加持下,“黃河北”的前景,較以往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每次同學聚會,同學們都不約而同地起鬨,把微胖的王瀚稱作一隻“風口”上的豬,似乎他真馬上就要飛起來了。王瀚也樂享這種飄飄然的感覺:“公司在桑梓店給我租的宿舍,今年總房租又漲了2000元,這也看出來這裡工作的外地人越來越多。”

“你這是自我麻醉,看看這基礎設施,晚上連路燈都沒有,周邊都是農田。”他的女友更看重的是眼下,她不願意把年輕的生命耗費在這種需要拓荒的地方。只是在王瀚看來:“做一個拓荒者,把荒蕪之地變成繁華的都市,這是建設者的豐碑,也是人生價值的體現。”

披星戴月的上班路

到“黃河北”去,和濟南一起成長,這也是單身女白領劉傑的選擇。她在濟南傳化物流做文員,住在附近的單位宿舍裡。

但交朋友免不了要去市區,這就麻煩了,能坐的公交車只有K143路,半小時一趟;好不容易去了,還得急著往回趕,否則就回不來了,因為該車收車時間為晚7:00,無論冬夏。

若沒有私家車,回市區不易,去上班也難。劉魯超住在八里橋,每次都是先坐公交車到長途汽車站一帶,搭同事的車一塊兒過去;有時候同事有事兒,他就到動物園坐K143路公交車,頗費周折。

環億生物創始人張起凡倒是有私家車,但他也沒覺出享了多少福。建邦大橋對濟南小車免費後,車流量驟增,尤其是上下班時間,堵半個小時都算正常。堵得最厲害的一次是前年底的一天,有霧,從下午兩三點鐘一直堵到第二天早上,很多人的那一晚都是在車裡度過的,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買瓶水都難,這已經成為“黃河北人”的共同記憶,每當談起“堵”,總拿這件事調侃。

為解決員工上下班交通難題,2009年就搬到“黃河北”的銀豐硅業購置了10輛班車接送,從二環南路、美里湖等地都有始發點。夏天還好,天亮得早,一到冬天,早上6點從二環南路發車,員工上班真的是披星戴月。送孩子上學,也成了一種奢望。

“離開家時,每每看到還在熟睡的孩子,又聯想起孩子都上小學四年級了,我總共沒送他幾次,心裡就一陣痠痛。”員工孫芳愧疚地說。

忍受暫時的荒涼

前景可期,但追夢之路,註定不會一帆風順。

濟南傳化物流負責招聘的謝慶餘,坦言工作有些壓力:“總部給了60個招聘名額,我拼盡全力,也只招了50個。”

“這已經相當不錯了。”濟南新材料產業園管委會的潘一哲說,今年畢業季,他們組織企業去濟南大學招聘,20家企業提供400多個崗位,結果只招到10多個人。

目前,“黃河北”企業提供的起薪大多在4000元/月以上,同類工作比市區高1000多元,但眼下基礎設施及商業配套尚未完善、交通的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仍然不低,凡此種種,令不少人望而卻步。而新區建設,需要朝氣蓬勃的年輕人。

“這麼說吧,公司聚會,在附近都找不到像樣的飯店。”王瀚說,到黃河南岸去,吃完飯搭個順風車回來,司機如果看到是一男一女還敢拉,如果是兩個男青年,直接拒絕。

“每一個城市新區發展,都要經歷痛苦的過程,很多東西,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拓荒者去付出,忍受暫時的荒涼、寂寞。”史中貴說話很超脫,作為職業經理人,他在很多大公司都幹過,負責新項目開拓、運營,用他的話說:“哪裡荒涼去哪裡,哪裡沒人去哪裡。”

目前負責濟南傳化物流項目的史中貴曾見證了蘇州工業園的崛起:“2002年,這個工業園也像現在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區一樣,除了農田就是村莊,企業很少,一片不毛之地,它當時起步,政府首先建好了交通等基礎設施。”

當然,濟南也提出“攜河北跨,交通先行”,但是這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多——至少物流車過黃河,還得收費,不利於企業北遷。反觀上海開發浦東新區,先後修建了徐浦、松浦、盧浦等10餘座大橋和隧道跨過黃浦江,從未有過收費一說。

好在這方面已經開始破題,跨黃河的“三橋一隧”正在推進,日前發佈的改善營商環境35條也提出,要協調解決物流車輛過黃河收費問題。濟南市交通委表示正在研究細則,解決方向是減免收費和提供過河便利,按部署,一個月之內會出臺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