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成祥e谈


赵匡胤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兄弟而不是自己儿子?现在唯一能找到的历史解释,记载在宋代官方编修的《太祖新录》《太宗实录》这两本书,以及根据《太宗实录》写成的《三朝国史》(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也是官方编修的)里。

(赵匡胤)

这个记载说的是,在建隆二年(961年),有一天,赵匡胤的娘杜太后把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叫到她面前,问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么得天下的吗?”

赵匡胤是个孝子,老太太这么一问,他肯定要讨老太太喜欢,于是就说:“都是祖上的阴德,还有就是托太后的洪福!”

杜太后可不想这样腻歪,直接就说:“那是因为人家柴荣的儿子小!他儿子要大一点,你还能获得这个皇位吗?”接着老太太说出了她的意思:“要让咱们大宋不再重蹈覆辙,你以后要把皇位传给光义,这样才能确保江山永固!”

赵匡胤同意了。但是杜太后怕赵匡胤反悔,让赵普把这件事记下来,写成两份,都在上面签字。一份将来随杜太后下葬,一份锁在一个金匮里。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赵匡胤就把皇位给了赵光义。

不过,这件事在后人看来,又有很多疑点。有哪些疑点呢?

一是在赵匡胤当皇帝的最后时间里,把赵普给罢相了。罢相的原因,从赵普给赵匡胤的谢表中可以看出,其中有一条是赵普“轻议”赵光义。既然赵光义是杜太后选定的继承人,赵普却“轻议”储君,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这还不是孤证,赵普死后,赵光义还说过一句话:“赵普一向与朕有不足,众人所知。”说明赵匡胤的时候,赵普确实多次和赵光义闹矛盾。多次与一个储君闹矛盾,除非赵普脑袋进水了。

(赵光义和赵普)

二是既然杜太后选定了储君,赵匡胤为何不公布?及早立储不是更能让天下安定吗?如果他是想违背杜太后的命令,最后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那么,他就应该特别照顾除他以外,唯一知道这个“秘密”的人赵普。要么特别重用,要么杀人灭口。他为何两者都不选择,而是因为赵普贪贿,只把他罢相呢?他不怕罢相后赵普随便乱说吗?

三是既然杜太后有这个“传约”,赵匡胤去世后,知道的人就只有赵普一人。赵普当时为什么不立刻把这个秘密说出来,让赵光义因此可以名正言顺地坐稳天下?为什么要在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赵光义当皇帝六年后才拿出来。而那时候,因为赵匡胤的儿子及弟弟先后“突然”去世,赵光义正遭遇天下人私议。如果当时就拿出来,不是这样的私议就完全不存在了吗?

因此很多人认为,这个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在遭遇天下人对他的信任危机以后,由赵普和赵光义合伙炮制的。炮制以后,两人都得到好处:赵普如愿以偿重新被升为宰相,赵光义如愿以偿消除了天下人对他皇位获得的怀疑。

如果“金匮之盟”是假的,那么赵匡胤有没有传位给赵光义的想法呢?

我认为还是有的。不过具体情况应该是这样的:赵匡胤当皇帝后,一直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但是后来他的想法变了,想传位给自己儿子了。赵光义察觉了赵匡胤的这种变化,才在“斧声烛影”中,暗害了赵匡胤。

赵匡胤想传位给赵光义是显而易见的。他一直培养赵光义,封赵光义为晋王,还让他担任开封府尹,这些都是在五代时间皇储才会封的爵位和担任的官职。在朝廷排位上,他也让赵光义排在百官之首,位置在宰相的前面。同时,朝廷的很多政务,他都会让赵光义去做。

反而是他自己的儿子们,年纪都十几岁二十多岁了(赵匡胤去世那年,他的次子赵德昭25岁,四子赵德芳18岁,都基本上成年),但都没有封王,也没有让他们担任什么重要职位,没有把政务交给他们去做,显然是并没有着力培养的意思。

赵匡胤想传位给兄弟,也是因为他想吸取“主少国疑”的教训。不过,当他的儿子们长大后,当他对赵光义有意见后,这种想法就变了。

(赵普)

赵匡胤晚期对赵光义有意见,最典型的就是有一天,他站在城楼上,看见赵光义前呼后拥地在街上走的时候,很不高兴地说:“好一条软绣天街!”自那以后,赵匡胤就开始决定要迁都,从开封迁到洛阳。而这个举动,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赵匡胤想跳开赵光义的势力范围,并筹划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表现。

而正是在迁都的动议发生不久,“斧声烛影”的事件发生了。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光义坐上了皇帝宝座。

(参考资料:《太祖新录》《太宗实录》《三朝国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

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任命他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柴荣死后,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不久,赵匡胤领军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

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

当初赵匡胤打算将皇位传给弟弟,完全是遵照其母亲老太后的想法。太后曾经问过匡胤,你能得天下是何原因?

匡胤答道:“自己承受天命,归心归德”。

太后摇头说道:后周“主上幼小,难聚人心,所以才有你的皇位”。


也就是老太后担心赵匡胤百年之后,即位的太子年纪太小,有可能重蹈周主失位的覆辙,所以力劝匡胤传位于自己的弟弟光义。于是匡胤就有立弟弟的打算。但没有形成文件。

说实话,老太后的主意,和汉朝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的主意如出一辙,窦太后想让景帝死后,把皇位让给他的弟弟刘武,真要那样做,汉武大帝刘彻就不能横空出世了。

其实,老太后让赵匡胤把皇位让给弟弟赵光义,这里面有许多弊端,假如赵光义称帝后,他死后,皇位是传给赵匡胤的儿子接班,还是让自己的儿子接班呢?

但是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坐实了弟弟赵光义接班这个事实了。事情是这样的:


一个风雪夜,哥哥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在宫里喝酒,喝到了后半夜,奴仆在窗外隐隐约约看到两个人影在晃动,但听到赵匡胤大声说到:“好做,好做”,紧接着蜡烛摇动,有大斧落地的声音。过了不久,听到了皇帝的鼾声。

谁知道,次日一早,赵匡胤驾崩了。这时候,皇权出现了真空。

原来老太后让赵匡胤的弟弟接班,是考虑到赵匡胤的儿子还小,怕别人夺了权。

在赵匡胤突然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成年人了,赵德昭26岁、赵德芳18岁,按说接替赵匡胤的皇位完全没有问题。但皇帝之位还是被他们的叔叔赵光义夺了。

为什么我说是夺了皇位,而不是合法继承呢?



当赵匡胤的老婆宋皇后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后,让太监去叫儿子快点过来,但太监却说晋王赵光义来了。

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从叔嫂对话中,可以看到,赵光义是有备而来的,宋皇后是聪明人,她觉察到了,太监和晋王早已勾上手了。宋皇后见大势已去,才说出祈求的话来。

综上所述,赵匡胤原来是想遵照母亲的话,让弟弟赵光义接班的,但也不排除哥哥反悔了,于是出现了风雪夜的“烛影斧声”。从阴谋论来推测,那一夜弟弟杀了哥哥赵匡胤,从而也就夺了侄子赵德昭的皇位了。当然赵匡胤也就无从谈起把皇位传给儿子了。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留言,点赞加关注)


秉烛读春秋


但凡皇帝都是想把皇位传给儿子的,赵匡胤传位给兄弟是因为宋初的形势所迫,不得已让年长的弟弟来接班。


五代十国乱世,大大小小的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往往传了一代两代、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赶下台。除了各个政权相互混战的残酷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少年皇帝即位,难以掌控军阀将领。就拿赵匡胤来说吧,周世宗柴荣死后,符太后和年仅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孤儿寡母的两个人根本就节制不了朝廷上的骄兵悍将,没几天赵匡胤在开封城外的陈桥驿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兵变好戏,大周立马变成了大宋。



开创宋朝的赵匡胤也面临着皇位继承人的难题,他的母亲杜太后深知在宋朝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国赖长君”的重要性。周世宗柴荣死后孤儿寡母主政,柴氏江山二世而亡;孙策不选幼小的儿子而把位置传给弟弟孙权,因而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东吴霸业。赵匡胤对此也很认同,于是杜太后在临终前和赵匡胤定下了“金匮之盟”,特别交代下“光义——光美——德昭”的皇位三传顺序。

自此,赵光义被封为开封府尹,掌管首都的所有事务,在朝廷里晋王的地位也节节攀升,奠定起了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地位。赵匡胤的晚年,应该是对“金匮之盟”感到了后悔,并且试图通过迁都洛阳离开赵光义根深蒂固的开封城,从而立自己的儿子当接班人。但此时的宋朝上下已经遍布赵光义的势力,迁都的提议被朝廷大多数官员所抵制反对,无可奈何的赵匡胤生闷气、喝闷酒的次数越来越多,终于引发脑溢血猝然离世(另一说法是斧声烛影赵光义杀死哥哥夺位)。


竹山清溪涧


赵大很郁闷,因为他根本没有参与继承人的选择,突然就挂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匡义的皇位,是夺来!而赵匡胤绝非自然死亡

兄終弟及这种选择,在雄才大略的帝王眼中根本是不存在的。除非儿子年幼,国家根基不稳,比如赵大的老上级柴荣。但赵匡胤死的时候大儿子都好三十了!

再说了,作为武林宗师、太祖长拳的创始人,一向身体倍儿棒的赵大,怎么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呢?他只是和弟弟喝了个小酒而已啊,等会儿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是一场致命的酒局!


兄終弟及的佐证,广泛见证于宋史之中,却给人此地无银之嫌

都知道赵大的飞黄腾达之地,是在陈桥。而这场堪称是超级大片的兵变,主导者却是赵匡义?历史记载,在这场悄无声息的政变中,身为男主角的赵大,只是一个劲儿的睡觉,一切的安排都是由弟弟来完成

这本来无可争议,毕竟本人不方便出现,要低调一点。但问题来了,在黄袍加身全戏杀青后,准备策马奔腾直取开封的赵匡胤却被赵匡义拦了下来。意思很简单,当弟弟的叮嘱哥哥一定不要犯郭威当年的错误啊!(这是个典故,郭威当年承诺部下如果攻取都城即可烧杀掳掠,导致生灵涂炭,此事也成为他身上唯一的污点)赵大一拍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感谢了弟弟的教导后,才上了路。

话说,这是不是有点,太...演过了。虽说赵二即位后多次修改太祖实录,但结果竟然是这样的,是不是给自己贴金贴过分了啊,要知道那会儿他就是个21岁的小屁孩儿啊!

除此以外,赵大曾在公共场合表示,自己长得比较土、赵二就长得很帅气,走路也比较霸道。我想,作为一个皇帝,可能会有如此行径吗?而且还是雄才大略的宋太祖!

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来源于赵二的篡改,而篡改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只是越描越黑这句话,他好像不太能理解哦

斧声烛影的记载,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故事

话说,赵匡胤死前曾经组织了一个酒局,人数不多,只有俩;其中一个就是他弟弟赵匡义。话说这老赵闲来无事想喝点小酒无可厚非,但只有这俩人就比较无趣了吧!好歹搞点娱乐活动,看个跳舞啥的,但事实上这场酒局只有他两个

而喝酒的过程也充满了神秘色彩。斧声烛影的记载就发生在这个酒局。兄弟二人喝酒过程中,蜡烛的影子数次出现了飘忽不定,简单来说,在只有两个人的情况下,除非一个人非常着急的离席,由于风的原因才会出现烛影

作为皇帝,应该不会有这种动作,因为离席的原因只能是跪拜,而赵匡义的频繁离席并且是十分着急的情况,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是他在谢恩,要么就是在请罪

再说说斧声,喝高了的赵大,曾在酒后手执斧钺跑到宫门口,好一个戳地,口中还念念有词。随后他返回了宫中,并结束了这场酒局,几个时辰后,赵匡胤暴毙而亡

我想,应该是赵大发现了弟弟的不臣之心,借此酒局除了摊牌还准备杀掉他!只是这个弟弟的悔改之心让他又不忍心下手,因此只能以斧掷地,并饶恕了他

而对于赵二来说,心里也应该有所准备,所以才会出现后来的一幕!

金匮之盟就像是一场梦,是赵二做的最香甜的梦

据记载,赵二在赵大那里喝酒的时候,有一名太医在他家门口彻夜守候直到赵二归来,那可是寒冷彻骨的冬天啊!如此行径,不得不令人生疑,是否早有准备的赵二,袖中藏的某些无色无味的药水,就是这名太医所为

其后太祖驾崩,皇后唤来心腹太监急召太子却等来了赵二,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个所谓的叔叔,实则早有狼子野心!

五年之后,金匮之盟的出现,让宋太宗“如释重负”,多次修改太祖实录的太宗,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因为这份金匮之盟,是由太后所留,是佐证太宗之位名正言顺的最重要的砝码!

这份盟约的内容很简答,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太后教育,为何五代十国更迭频繁,都是因为先皇驾崩后太子年幼,因此被篡国!我们老赵家不能重蹈覆辙,所以你挂了以后皇位应该传给你弟弟!赵大一听觉得有理,就答应了。为了让这次谈话具有合法性,太后特意搞了这么一份文件,用以日后公示

好嘛,这么重要的文件,为何不在太祖驾崩之时就拿出来呢?再者说了,如此机密文件,竟然在已经失势的赵普手里,是不是有些...

不管怎么样,太宗欣然接受了这份遗诏,而离开权力中枢多年的赵普也得以重新拜相,互利共赢,真是个双赢的局面啊!

赵大或许在壮年之时考虑过兄終弟及,毕竟他深知五代十国的前车之鉴,自然不想让大权旁落外人之手,但他始终不立太子却也表明了他是在观望,没有人愿意将到手的荣华富贵拱手让人,哪怕是亲兄弟

虽然太祖并非长寿,但他暴毙之时儿子已然长大,再加上杯酒释兵权和政治上的改革,已经改变了以往藩镇割据的局面,纵使有人叛乱,弟弟赵匡义手握大权,如能好好辅佐新帝,赵家江山岂不是稳稳当当?

可惜,赵匡义却不这么想,在他眼中哥哥可以当皇帝,自己为何不能呢?所以在那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们有理由相信,是赵二谋杀了赵大!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宋太祖为什么选择传弟而不传子?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千古谜题。而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宋太祖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终结五代以来的乱政传统,让老赵家的江山长治久安。

五代以来,皇族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杀得血流满地的例子到处都是。唐太宗固然是一代明君,但是他杀死兄长李建成,逼着老爹李渊让位的行径也不可抹去。之前我们认为李建成就是个脓包角色,但是随着众多历史资料的普及,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可观的太子建成形象。李建成也并非不是合格继承人,而李世民杀兄夺位,虽然后来的历史证明他是个有道明君,但如果他是个荒淫残暴的主呢?而宋朝的江山就是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里得到的,如果后周世宗柴荣在世,以柴荣之勇武英明,相信赵匡胤终其一生都会是个好臣子,大忠臣。

但是,周世宗的英年早逝让一切陷入不稳定状态中。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时只有七岁,而五代期间有太多主少国疑,幼主登基让国家陷入动荡的历史,为了保证大宋朝的延续,宋太祖不得不选择更有政治手腕的人来继承皇位。

而他的儿子们岁数并不大,在赵匡胤登基时,他的长子已经死了,次子赵德昭10岁。赵匡胤死的那一年赵德昭26岁,但是赵德昭却并无多少历练,赵德芳17岁,在政治经验上就更显不足。

除此之外,在宋太祖建隆二年,宋太祖之母杜太后临死之前召集了皇族大臣开了个会,并且叫了宋太祖的重臣赵普。杜太后是个有理想的老太太,她的理想是要让大宋王朝千秋万代。她给的药方是,国赖长君,社稷之福。并且当着皇族和大臣要求宋太祖死后,帝位当先传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宋太祖满口答应,并由赵普记录,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再来看另一方面,宋太祖对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培养,可以说,宋太祖是有意培养弟弟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的,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压制了自己的儿子。在太祖一朝,赵德昭已经出阁视事,但是却没被封王。

对弟弟则是没的说,赵匡胤不警惕晋王抓权,甚至亲自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列宰相之前,实际上成为皇位继承人。而赵匡胤在平定南方之后想迁都洛阳,谁劝都不听,却被赵光义一句屁话:在德不在险。噎了回去,并最终打消了主意。

甚至晋王生病时,赵匡胤亲自为他艾灸。

在宋太祖的有意扶持之下,晋王成为“天下第一能吏”,是个治理地方,同校政治的优秀政治家。并且宋太宗本人非常要求进步,在朝中也刻意结交提拔了一大堆文臣武将成为自己的私人势力。

等到宋太祖突然驾崩,太监王继恩自作主张去召晋王入宫也就非常好解释了。王太监很清楚晋王的大腿比宋皇后的腰都粗,还是晋王即位自己得到的好处更多。

宋朝开国时的皇位非正常更换,带着一层层迷案,史料多方,数不胜计,还有辽史中关于太宗“自立”的表述,这烛影斧声的千古谜团等着后人来揭晓。


历史风云录


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宋太祖赵匡胤一共在位16年,他驾崩之时有两个儿子在世,分别是26岁的长子赵德昭以及17岁的次子赵德芳。那么他在位的这16年时间中为何始终没立太子,甚至都没给儿子封王?为什么他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国史君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亲王尹京

赵匡胤终生都没有给亲生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封王,反而是开国不久就将赵光义封为晋王并任他为开封府尹,这就是“亲王尹京”。在五代时期,能够尹京的亲王,其实就是皇帝的接班人!

第二、金匮之盟

我们有理由相信金匮之盟是被赵光义篡改过的,杜太后和赵匡胤的本意应该是赵匡胤传赵光义,再传赵廷美,再传赵德昭,而赵光义改成传到他这里为止了。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为了防止主少国疑的情况再次发生,赵匡胤的本意就是要传给弟弟赵光义。

第三、兄弟情深

赵匡胤非常惯着他弟弟。赵光义本来是没有什么威望的,他的权势全是赵匡胤给的。赵光义曾经“阴养死士”,身边围绕着一大批武将,赵匡胤不但不管不问,还让他们尽心辅佐晋王。赵光义生病时,赵匡胤亲自给他艾灸,并且事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赵匡胤多次表示“晋王龙行虎步,吾不如也”。他生前的这些行为,确实让人相信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

第四、拒绝内耗

赵匡胤、赵光义、赵德昭三人的年龄分别相差十二岁,而赵光义又逐渐具有了很大的权势,他的利益网盘根错节。如果赵匡胤真的传位给了仁厚的赵德昭,叔侄相残的“靖难之役”可能提前发生。所以,赵匡胤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传位给弟弟,要么杀了弟弟然后传位给儿子。他选择了前者,因为他相信弟弟会感激自己的恩情,保护好自己的儿子。


国史通论


历史上真实的赵匡胤是没有说过,自己死后究竟是把皇位传给兄弟,还是传给儿子的。

正是赵匡胤的这一决定,导致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有了后来夺取帝位的机会。

我们来说说赵匡胤为什么生前不说好,到底在自己百年之后,是把帝位传给弟弟,还是传给儿子?

在赵匡胤看来,自己还年轻,没必要这么早确定接班人,毕竟赵匡胤是三十多岁就当了天子,死的时候也仅仅是只有四十九岁而已。

赵匡胤根本就没有想过他这个皇帝会死在四十九岁。

因为他没想到自己会死的这么早,所以,他根本就没来的急决定,到底是要立弟弟还是要立儿子当接班人。

按理推算赵匡胤肯定是想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呢?但是,他为什么不立儿子为太子呢?

一旦立了太子,大家不就知道,谁是接班人了吗?

实际上不是赵匡胤不想立太子。而是赵匡胤在生前和他的母亲有个约定,他的母亲在死前的遗言就是告诉他,等赵匡胤百年之后,一定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赵光义。

而且当时的赵匡胤也是答应了的。

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为什么非要让赵匡胤把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呢?

原因就是他认为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年长的人做皇帝,这个国家的政权才会稳定,正如赵匡胤是夺了人家周世宗的儿子柴宗训的帝位。通过这件事杜太后推测,年幼的孩子当皇帝是不靠谱的。

按照杜太后的想法就是,赵匡胤死了把帝位传给赵光义,赵光义死了再传个他的弟弟赵光美。

赵光美死了再把帝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就这么来回循环......。

若是真的这样循环的话,赵匡胤的弟弟肯定是原意的,但是,赵匡胤本人肯定不愿意。

但是,这件事赵匡胤又不好说出来,所以,他就选择了能推脱一段时间,算一段时间,决口不提立接班人的事。

可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弟弟赵光义等不及了,至少很多人认为是赵光义害死了赵匡胤。

我们说说赵匡胤是如何死的?

话说赵匡胤死的那一天晚上,他和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在一起喝酒撸串,要知道赵匡胤是很能喝酒的,史书上是经常记录他喝酒的事件的,比如说杯酒释兵权,和黄袍加身的时候,赵匡胤都喝过酒。

可是,这一次他和自己弟弟喝完酒后,就在也没有醒过来,而是在喝酒的那一天晚上,他就死去了,这也就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斧声烛影事件。

赵匡胤死的这个事,本来是皇后先知道的。皇后想让赵匡胤身边的太监去叫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过来继承皇位。

谁知,这个太监一转弯就跑到了赵光义家,把赵光义给叫来了。

皇后一看赵光义来了,就明白大事不好了,这个皇位肯定是赵光义的了。所以,他当时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全部掌握在赵光义的手中了。

赵光义对他说,一定会好好待他们,不会杀他们的。

就这样本来是赵匡胤的皇位,跑到了他弟弟赵光义的手中了。赵光义也就是历史撒花姑娘大名鼎鼎的宋太宗。

大家是不是有疑问,那个太监怎么会如此大的胆子,他一个奴才为什么敢违背皇后命令?

皇后明明是让他去叫赵德芳,他却去叫了赵光义。

这只能说明一点,赵光义早就把太监给买通了,而且这件事他们早就密谋好了。

要不为何太监会演这一处戏呢?你说对不对?


史学达人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传位问题,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弑兄”,二是“传弟说”。

认为“弑兄说”的,是以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续湘山野录》为依据,大意是说,976年10月20日晚上,宋太祖到湖边观看天象,开始天气晴朗,突然狂风大作,下起雪雹来,宋太祖心中不快,召来弟弟赵光义,在宫中饮酒,后来,宋太祖瞪着两眼,似乎有话要说,于是,宦官、宫女尽行回避。

后来,守候在外面宦官、宫女远远看见屏风后面,烛光摇曳,人影散乱,赵光义时时起身离席,好像喝醉了。时至三更,猛然间听到后面传来斧声,好像是宋太祖在用斧砍雪,一边砍着,一边高声说:“好做!好做!”后来就睡了。赵光义也睡在里面,时近五更,赵光义突然大声向外而的人喊:“皇帝死了。”第二日,赵光义便接受遗诏,继承了皇位。持此说者,认为宋太祖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赵光义当晚又留宿禁中,随后继位,实难脱弑兄之嫌。

关于传弟说,《宋史》和野史记载颇多。大意是说,赵匡胤即位之后,其母杜太后经常参与政事。杜太后临终时,曾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交待遗言,自己说,由宰相赵普记录并见证,确定了一个皇位继承的顺序: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接任,赵光义死后赵廷美接任,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者赵德芳。写好后,杜太后安排“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就是传弟说的证据:“金匮之盟”。

从这个记载来看,“金匮之盟”应该可信,倒不一定是杜太后偏爱儿子,而是出于大局和安危的考虑。赵匡胤于976年冬去世,这一年,赵光义38岁,而赵匡胤在世儿子中年龄最大的赵德昭26岁,加上,赵匡胤无论是发动陈桥兵变还是后来黄袍加身,费心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就是这个弟弟赵光义,传位于弟,有利于朝局的稳定。倘若传位于子,在赵光义声望和功劳都如日中天的时候,那些功臣悍将都还在世,他们既是皇帝的心腹,也是赵光义的心腹,所以,赵匡胤那年轻的儿子一旦继位,能不能坐稳帝位,还是一个很难说准的问题。

从遵循母意这个孝的角度而言,从顺应时势大局而言,传位于弟比传位于子,当然平稳得多。所以,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是明智之举,何况历代传位于弟的政权更替的例子,也是并不少见的。只是,赵匡胤唯一没考虑到的,是这个弟弟当了皇帝后,会费尽心机剪除自己的儿子们,致使他们相继早逝,抑郁而终,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帝国的脸谱


这和一份遗嘱有关系。据史书记载,赵匡胤赵匡义一母所生,亲兄弟。


他们母亲杜氏话说这一天就把赵匡胤和他的亲信赵普叫到跟前,语重心长的说,孩儿呀,你知道自己是怎么得的天下吗?那是因人家孤儿寡母,你这才得了天下。咱们可不能重蹈柴氏的后辙呀。太祖说,母亲大人说的对。杜后接着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兄终弟及,这样做皇帝的永远是年富力强的。

接下来,她就让赵普按她的话写了下来,并且装在一个金盒孑里,历史上称之为金匮之盟。

后来,果然哥哥就把皇位传给了弟弟。尽管人们对这个小盒子倒底有没有,还有哥哥怎么就离奇的死了,弟弟怎么得的皇位,众说纷纭,



但无论官方还私家,当代还是后代的史书,都对这个金匮之盟持肯定态度,再没有确凿证据推翻它之前,我们以为它还是可信的。

好了,关于老赵传弟不传子的故事,就说到这里吧,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谢谢大家,再见!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说这件事情,我们首先得了解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只有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混乱,我们才能知道赵匡胤传位给自己的兄弟是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五代十国绵延了50多年,政权更迭的很快,一个中央政权没过几年、十几年就会手下将领反叛或别的地方政权给灭掉,造成了五代十国中央政权在50年内连续换了五个,其他地方政权往往也因为将领的反叛从而导致江山易主,王位拱手让人。

赵匡胤就是因为后周皇帝柴荣死得早,留下了没有手段能力的孤儿寡母,才致使赵匡胤能黄袍加身成功,正是因为手下武将的强大,节度使制度的余毒,才致使五代十国一直战乱不息,久久不能统一。

赵匡胤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扫平十国之后,建立了一统,非常有远见的废除了节度使制度,用文官压制武将来防止武将的反叛篡位,正因为这样的制度,使得北宋到南宋灭亡,都未曾有一个武官反叛,终结了五代十国王朝短命的诅咒。


就是这样的雄主,见识非同一般,他去世的时候是49岁,那个时候他的儿子们年纪尚小 ,根本不足以当大任,那个年代的人寿命又短,帝王武将中很少有人活过50岁的。

赵匡胤在母亲的建议下,指定了自己弟弟赵光义为接班人 ,若自己早死的话,便由弟弟继承自己的皇位。

若是儿子继位,年龄不够没有足够的手段、实力掌控,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肯定会如五代时期的历史一般拱手让人。

所以赵匡胤传位自己的弟弟这件事情我觉得是合理的,但赵匡胤无法预测自己的死亡时间,如果自己的儿子长大了,能掌控全局了,皇位还是要传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所以这只是一种口头上的约定。

大家都知道斧光烛影的故事,这件事情争议太大,所以我们假设历史上确实有斧光烛影这件事情。

赵光义看着自己的侄子一天一天长大,懂了好多东西,怕是再过几年侄子们就可以成长到可以管理朝廷事务的地步了,等到那个时候恐怕就没有自己的事情了。

毕竟如果可以的话,谁都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兄弟只是一种基本的保障,因此赵光义做出了一个狠心的决定。

他和一个道士合谋患通,害死了宋太祖赵匡胤,趁赵匡胤的妻儿无法掌控朝局与军力时,自立登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代君主。

这就是无法分辨真伪的斧光烛影事件。

总结来说,就是因吸取了前朝的教训,赵匡胤立下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为皇帝继承人,以做万全之备,但是赵匡胤迟迟没有留下将自己弟弟立为皇帝继承人的书面旨令,他想等到了儿子长大再将位置传给儿子,然后就被权欲熏心、担心会有变故的赵光义杀害、夺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