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禁塑令」引發抗議騷亂,是痛下「決心」還是跟風「作秀」?

今年世界環境日當天,印度總理莫迪曾誓言要在2022年前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這一承諾被視為全球對抗塑料汙染最具雄心的一個目標。而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就在近日,全印第二人口大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限塑令”於上週末正式生效。政府雖然在此前曾給予商家3個月的時間以處理庫存塑料製品,

但在禁令生效數日後,產生的諸多問題促使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從天而降的“禁塑令”。

印度“禁塑令”引發抗議騷亂,是痛下“決心”還是跟風“作秀”?

印度總理莫迪

早在今年3月23日,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發佈通告,宣佈全面禁止塑料及聚苯乙烯製品的使用、銷售、運輸和儲存等。塑料袋、各類一次性餐飲用具及塑料裝飾物都在禁止範圍內。政府要求商家在3個月內改進或淘汰原有庫存。三個月過後,本月23日,該“限塑令”正式生效,並由政府環境汙染控制委員會和各級地方政府執行與監管。根據條令,初犯者將被罰款5000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480元),再犯者罰金翻倍。第三次違規者不僅將被處以2.5萬盧比罰款,還有可能面臨3個月監禁等刑罰。

印度“禁塑令”引發抗議騷亂,是痛下“決心”還是跟風“作秀”?

違法使用塑料袋

然而,該禁令在落地實施的過程中,卻產生了諸多的問題。比如,有些商家到現在也沒搞明白到底哪些塑料製品屬於可以使用的“特定範圍”,《孟買鏡報》舉例稱,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諮詢委員會曾在20日決定對零售行業放寬塑料包裝限制,但該決定未被及時納入23日的限塑令。官方尚沒達成統一標準,民間因而更是“不知所措”。此外,一些黑心執法者更是利用這道命令對商家亂開罰單。《印度時報》稱,約30名監察員24日“突襲”一處糖果攤,要求商家支付5000盧比罰款。商家試圖理論,卻被威脅罰金翻四倍,只得忍氣吞聲支付罰款。而事實上,該商家使用的塑料盆並不在限制範圍內。除了標準不明朗,執法不透明之外,限制範圍過於嚴苛也使得商家即使做出改變也難逃被罰命運。據CNN的消息稱,孟買當地的麥當勞加盟商表示,企業其實已做出不少調整,如使用木質餐具、紙杯和環保吸管等。但由於找不到外送服務的替代包裝——如飲料的塑料封蓋,該公司還是沒能逃脫被罰的命運。

“限塑令”的實施也令不少當地民眾感到不適應。有人把塑料袋換成布書包,還有商家用舊報紙包裝商品。一名孟買居民抱怨說:“太麻煩了……這裡的人出門一向都用塑料袋裝東西。”目前正是印度的雨季,用慣塑料雨披的居民不得不換成纖維或布質替代品擋雨,全身很容易被雨水浸透。本是保護環境,利國利民的舉措,緣何變成困擾居民與商家的“費力不討好”工程呢?

印度“禁塑令”引發抗議騷亂,是痛下“決心”還是跟風“作秀”?

事實上,印度並不是第一個對塑料製品徹底說“不”的國家,隨著去年中國逐漸禁止進口“洋垃圾”,以往將亞洲視作“垃圾場”的各國突然面臨被自己產生的垃圾淹沒的風險。紛紛推出“史上最嚴”限塑令。比如歐盟在5月28日公佈一項草案,提議禁用塑料吸管、棉籤等一次性塑料製品。對於塑料餐盒和塑料杯,方案提議大幅減少市場消費量;而對於塑料瓶,方案要求到2025年歐盟各成員國要達到回收90%的目標。此外,英國女王也頒佈新舉措,包括逐步淘汰或全面禁止在公共咖啡館及員工餐廳內使用塑料吸管。在愛丁堡的白金漢宮、溫莎城堡以及荷里路德宮殿內,只允許餐飲人員使用瓷盤子、玻璃製品或可回收的紙杯。以遏制愈發嚴重的塑料危機。中國政府近日也明確表示,在2020年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泰國本週也宣佈,永久停止審批廢塑料及廢電子材料進口許可證。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禁止進口廢舊塑料的“禁廢令”的範圍將會不斷擴大。亞洲國家作為西方“垃圾場”的情況也將成為歷史。因為在廢舊塑料全球流動的過程中,一旦中國關上了大門,其拒之門外的廢塑料體量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因而在未來,更多的國家迫於壓力,將陸續收緊或永久關閉進口的大門。泰國就是最好的例證。沒有了處理通道,自然會倒逼各國將“消滅塑料”提上日程。從這點來看,對於全球塑料問題的治理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此次印度“禁塑令”卻不得民心,引發騷亂,關鍵即在於是“禁”而非“限”。

對比歐盟與印度的政策我們不難發現,禁與限,一字之差,效果迥然。由於一部分塑料製品是生活必需品,譬如雨傘,塑料盆等,在沒有合適的替代品的情況下,貿然禁用只會對民眾的生活產生困擾。“屢禁不止”自然也就情有可原。此外,由於缺少合適的替代品而又懼怕罰款,不少商鋪乾脆選擇關門歇業。對於當地零售業,餐飲業的發展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從這點來看,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此次的行為更像是一拍腦門的作秀工程。

不只是此次的印度,以往的經驗也表明,一味禁塑,收效甚微。早在2014年4月,歐洲議會通過限制一次性塑料袋的法案,旨在到2017年將此類塑料袋使用量減少50%,到2019年減少70%。根據法案,各成員國可自由制定限塑方案,如對塑料袋徵稅或直接禁止使用。而結果卻收效甚微,以至於今年不得不推出更加務實的“限塑法案”。中國今年將迎來“限塑令”實施十週年紀念日。十年已過,買菜大量使用免費塑料袋等老問題仍在繼續,而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發展也給中國的白色垃圾治理之路帶來了新的困擾。根據媒體此前披露的數據,2016年,僅快遞業塑料袋使用量就高達147億個。而國家也開始提出“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規範一批”的限塑原則,向更務實的方向轉變。

印度“禁塑令”引發抗議騷亂,是痛下“決心”還是跟風“作秀”?

對於廢塑料再利用企業而言,就現階段而言,每個國家的國內廢塑料市場依舊龐大,印度每天產生近2.6萬噸塑料垃圾,其中至少40%沒被回收。塑料產業發展迅速,但垃圾回收的速度卻趕不上生產和消耗的速度。歐盟塑料回收利用率也不過30%。如何在當地國家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技術,應該是每個企業值得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