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勵志「雞湯」,可以講點常識嗎?

高考勵志“雞湯”,可以講點常識嗎?

勵志本身沒錯,但還是要講點邏輯,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驛站,上名校並不等於拿到成功的入場券,這沒有錯,但如果由此抹殺或者不敢正視名校的價值,就類似於說謊。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李躍

又近高考。

近些年來,每逢高考前後,總有一些勵志“雞湯”在網絡上流傳,今年也不例外。

記得網上曾有一個飽受炮轟的視頻,某勵志專家到一小學做感恩演講,他聲嘶力竭的誇張叫喊與臺下數千小學生的哭聲交織在一起,使演講像極了一場傳銷晨會——比較起來,網絡上的一些高考勵志“雞湯”也透著類似的荒謬意味,帶著某種程度上的反智主義。

高考勵志“雞湯”,可以講點常識嗎?

▲網絡上隨處可見的感恩勵志主題演講

1

試舉一例。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是這麼說的:“其實文憑不過是一張火車票,清華北大是軟臥,本科是硬臥,專科是硬座,民辦的是站票,成教的廁所擠著。火車到站,都下車找工作才發現:老闆並不太關心你是怎麼來的,只關心你會做什麼。”

乍看之下有幾分道理。沒錯,不管你是考上了清華,還是普通高校乃至各種各樣的民辦“野雞學校”,都將面臨畢業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的那一刻。但是,除了這種唯一“交集”外,或者說,除了時間這趟列車會準點到站外,相信這個段子的作者也不至於天真地認為,他們拿著不同的火車票,會上的是同一趟車吧?

既然上的是不同的車,便會領略沿途不同的風景,經歷不同的成長。雖然,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逆襲”的人生故事,一紙文憑也確實不能說明一切,但堅硬的現實是,一個人如果沒有文憑作為敲門磚,連一些行業或者職位的門檻都摸不到,君不見,某些公司招聘,指明要求應聘者畢業於985或者211高校嗎? 所謂“老闆並不太關心你是怎麼來的”,明顯就是一種自欺欺人。

高考勵志“雞湯”,可以講點常識嗎?

曾經讀到一篇文章,親歷者談名校與普通高校的區別。裡面寫到,除了資源、人脈等次要的區別外,兩者最重要的不同是氛圍與氣質。

在名校,努力幾乎是每個人的標籤,教室裡永遠人滿為患,圖書館門口在開館半小時前就已排成了長隊,實驗室經常在深夜裡還燈火通明。

切換到一些普通高校,則會呈現另外的畫風,你會看到很多光著膀子徹夜打遊戲的男生,沉迷肥皂劇、喜歡打扮自己的女生,他們中很多人不思進取,自甘墮落,過著如同退休老人的生活……

雖然,這兩種景象不能絕對來看,名校也有學渣,反之亦然,但從概率上來說是成立的。對後一種現象,連人民日報等微信公眾號都曾恨鐵不成鋼地這樣猛批: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

高考勵志“雞湯”,可以講點常識嗎?

勵志本身沒錯,但還是要講點邏輯,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驛站,上名校並不等於拿到成功的入場券,這沒有錯,但如果由此抹殺或者不敢正視名校的價值,就類似於說謊,反而現出了骨子裡的虛弱,用“勵志”的方式表達了另一種不自信。

2

相比之下,另一碗“雞湯”則看起來更“高級”些。就像牛皮癬一樣,這幾天微信朋友圈又開始流傳兩份名單,第一份名單是: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稃堂、幹雲錦、劉子壯、陳沅、劉福姚、劉春霖;第二份名單是:李漁、洪昇、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前者全是清代狀元,後者全是清代落第考生。將這兩份名單放在一起,意思當然也就很明顯了。

但我還是要說,第一,且不說歷史上不少名人都有狀元頭銜,如王維、柳公權、文天祥等,單就清代而言,兩為帝師、促成“戊戌變法”的翁同龢;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洪鈞;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的張謇,都是當時的狀元郎,可見狀元並非全是平庸之輩。

高考勵志“雞湯”,可以講點常識嗎?

第二,科舉考試錄取率極低,落榜生佔據了龐大的人口基數,從中產生各類傑出人才不足為怪。古代科考分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前三試又稱童生試,通過童生試的考生就是秀才,才算是走到了功名路的起點。以科舉考試最為成熟的明代為例,童生試的通過率大概在10%上下,比今天的一本錄取率只低不高。

鄉試是科舉道路上另一道分水嶺,明代鄉試錄取率在4%-10%之間波動,舉人可以參加三年一度在京城舉辦的會試,中者稱之為進士,而會試錄取率平均下來介於10%-20%之間。會試之後,則是天子親自主持的殿試。這樣的淘汰率,跟高考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第三,從概率上講,已經有研究表明,在我國古代,總體上看,科甲出身的官員比納捐或戰功等途徑晉升的官員,無論是能力還是品質都相對要高。正因為如此,清代對捐納入仕的官員設置了任職限制,如不得在吏部、禮部任職,也就是說,花錢買官者,不能再獲得可以賣官的權力,也不能在關係國家禮儀的清流衙門任職。

3

類比當下,大致而言,接受正規高等教育的官員,其官聲也比花錢買文憑的官員為佳。僅就職業前景來說,很多人津津樂道於“高考狀元今安在”,有機構對恢復高考以來所產生的“狀元”進行了一項跟蹤調查,發現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中並沒有他們的身影,“考場狀元”尚未成為“職場狀元”。

高考勵志“雞湯”,可以講點常識嗎?

這樣的結論往往被人放大,但另外一項結論卻有意無意地被人忽略了,那就是,他們在各自領域大體上保持了一流專業水準,雖佼佼者不多,平庸落魄者亦不多見。

2014年的《中國高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高考狀元進入大學之後,基本上都是大學校園中的佼佼者。本科畢業後選擇直接就業的狀元比較少,大部分的狀元本科畢業時選擇繼續在國內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另有一部分狀元則選擇出國留學深造。

在統計到的350多名狀元中,可統計到職業狀況的有130多人,其中約有40%選擇出國留學深造或定居海外——也就是說,很多高考狀元不為人知,並不是因為他們成為了庸才,而是他們已經走向了平庸的我們的視線之外。

高考勵志“雞湯”,可以講點常識嗎?

進一步說,無論是北大畢業生陸步軒賣豬肉,還是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女生伍繼紅畢業後屢屢求職無果,最終淪為赤貧,以低保維持生計,這樣的極端案例之所以成為新聞,是因為他們頂著名校的光環,這其實也反證了人們的名校情結。新聞報道也說,陸步軒自從得了“北大屠夫”這個稱號之後,豬肉從線下賣到線上,生意是越做越大。

這樣一個開放多元的時代,機會四通八達,一考定終身已成為過去。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個極端,以反智的方式,熬製一些酸味十足的“雞湯”,不經意間滑入了“讀書無用論”的窠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