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擁抱新零售趨勢,商學院的專業十年後大多會被消滅

再不擁抱新零售趨勢,商學院的專業十年後大多會被消滅

如何跟這些趨勢相結合呢?我想智能商業研究可能是一個方向,而智能商業最重要的一個應用場景就是新零售。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劉國華

上週,我所在學院的院長跟我們系幾個老師一起,花了半天的時候探討學科的發展問題。我們談到了大數據、人工智能、智慧物流、機器算法、雲計算等新技術趨勢對我們商業研究的影響。

大家一個集體的感覺就是,如果不盡早跟這些領域結合,學科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極大的壓抑,也無法為真實的商業世界提供及時的解決方案。

如果大家留意一下世界一流大學校長們,在每年畢業或者開學典禮上的演講,你就會發現:儘管這些演講的內容五花八門,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指向思考大學是什麼,大學應該做什麼,大學的未來是什麼。

再不擁抱新零售趨勢,商學院的專業十年後大多會被消滅

商學院是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商業社會的發展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站在改革開放40週年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重新思考一下中國的商學院教育未來該如何走,是非常有必須要的。

1

前幾天,我去北京跟一位阿里的朋友聊起跟他們進行合作研究時,他的表情告訴我:學校的研究已經遠遠落後於他們的需求了,很多合作除了面子,本質上對他們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

大學曾經作為最重要的創新驅動源頭,現實中已經慢慢在被企業內部的研究機構替代。儘管世界一流的大學仍然擁有一流的科學家,但大部分的大學僅僅淪為了一個個舊知識的教學單位。

看到這樣的事實,作為大學中的研究人員,內心其實是非常尷尬的。

這種變化其實不是在短時間內發生的。十多年前,南京大學一位研究衛星遙感的朋友告訴我,當他們看到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時,深為震驚。谷歌把衛星影像、航空像片、地理信息系統佈置在一個地球的三維模型上,其技術水平已經遠遠超越了大學實驗室的“存貨”。

再不擁抱新零售趨勢,商學院的專業十年後大多會被消滅

▲谷歌地球的技術水平已經遠遠超越了大學實驗室的“存貨”(圖:東方IC)

到如今,企業中的研究人員已經越來越多,水平越來越高。以阿里為例,其博士員工人數就已經超過500位,其成立的達摩院、阿里研究院等同時還在全球招募頂尖的研究人才。

以前像斯坦福大學這樣的名校,去挖角的基本上也都是大學。但是現在像蘋果、谷歌、亞馬遜這樣的公司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從大學裡挖走教授。

在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教授開始走進企業擔任高管,比如曾鳴、陳春花、吳恩達、李飛飛等等。

這種現象的發生,至少說明兩個問題:

一是說明企業與高校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在傳統工業時代,高校和企業基本上處在一個高度分離的狀態,一個負責研究,一個負責做應用。但隨著亞馬遜、谷歌、阿里巴巴等這類公司的崛起,公司內部越來越需要設立研究部門,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為其提供及時的問題解決方案,科研與商業之間的轉化路徑和時間大大縮短。

二是說明創新驅動的起點已經從大學開始向企業轉向。由於今天的知識更新迭代越來越快,大學那種傳統的傳播知識和生產知識的方式也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企業緊貼商業活動的創新需求,開始越來越超前地進行研究,企業隨時在線學習場景逐漸開始取代相當一部分高校的傳統課程。

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中國大部分商學院仍然還在用西方產生於上世紀三十、五十年代的理論,來看今天的商業問題。儘管一些經典的理論依然經典,但是大部分理論的應用場景其實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種商學院的教育模式,非常類似於中國寓言故事“刻舟求劍”中的楚人,以靜態的模型看待已經變化的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商學院的研究和人才培養如果還不緊密關注真實商業世界的變化,不適應企業發展需求,在未來的生存空間就顯得岌岌可危了。

問題導向是任何學科的起點,隨著對問題提供一個個新的解決方案,學科才得以發展。商學院相對於一些基礎學科而言,它解決問題的導向會更加明顯,它更需要快速響應商業需求的變化,提供出它的解決方案,否則它存在的價值就應該受到懷疑。

再不擁抱新零售趨勢,商學院的專業十年後大多會被消滅

因此,商學院教育不管是從學科起源,還是從現實情況而言,都應該擁抱新趨勢,解決新問題,融合新商業,創造新知識。

2

如何跟這些趨勢相結合呢?我想智能商業研究可能是一個方向,而智能商業最重要的一個應用場景就是新零售。

可以說,以阿里為代表的新零售代表未來發展趨勢,是互聯網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商業方向之一。

為什麼這麼講?我想這裡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是新零售不是簡單的“線上+線下+物流”的結合,更不是把關閉的實體店重新打開,而是為提升更好用戶體驗,對傳統零售進行“人、貨、場”的智能重構。這裡面就涉及到大數據、人工智能、智慧物流、機器算法、雲計算、深度學習等技術在商業場景中的具體應用,“盒馬鮮生”就是這些應用的典型代表。

再不擁抱新零售趨勢,商學院的專業十年後大多會被消滅

對於商學院的研究與人才培養而言,這意味著要更多結合計算機科學、更多的商業場景,以“智能+商業”的核心方向,進行新解決方案的研究嘗試。

二是新零售涉及到的不僅僅是零售的單個領域,更重要的是它連接了整個生產製造領域、供應鏈體系。

中國產品一直在兩個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生產端缺乏足夠的利潤,利潤絕大部分被渠道和傳統零售商拿走,難以支撐生產企業的研發創新,因此一直在走模仿、山寨、代工的路子;在銷售端,難以形成強勢的品牌效應,品牌溢價絕大部分被國外先入為主的品牌拿走,它們佔據了消費者心智份額,難以被撼動。這就形成了前也不掙錢,後也不掙錢的尷尬局面。好在中國市場有巨大的人口紅利,“薄利多銷”成為很多中國本土企業的生存法則。

但是新零售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尷尬的局面:

一方面,新零售通過平臺直接連接消費者與生產企業,節省了大量的渠道成本,使得企業有利潤可以開展創新工作。像讓企業入駐的天貓,就搭建了這樣一個連接製造企業與消費者的平臺。

再不擁抱新零售趨勢,商學院的專業十年後大多會被消滅

▲天貓搭建了一個連接製造企業與消費者的平臺

另一方面,以往由於信息不對稱,一些膽子大、資金足的企業通過大量投放廣告、線下開店的方式獲得了很好的發展,但也側面壓抑了那些有很好的品質和創新,卻因為品牌無法獲得傳播的企業。新零售產生,實際上為他們提供了連接消費者的機會,像阿里的“中國製造”、網易嚴選等都在為他們提供平臺。

這幾年很多小眾品牌、“淘品牌”的快速崛起也有新零售的一份功勞。這裡的新零售,不是簡單的把產品搬到網上,而是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方式全面改造傳統的供應鏈體系,為零售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因此,商學院就此展開研究和人才培養,實際上涉及到了為整個製造業、供應鏈體系提供解決方案。

三是受電商的衝擊,實體零售店頻頻關店已是常態。其本質原因是傳統零售沒有解決好三個影響消費體驗的問題:一個叫搜索阻力,就是說消費者不容易獲得商品的信息;第二個叫位置阻力,是說消費者的居住地阻止了他們購買商品,比如某個品牌只在北京、上海有店鋪,那其他城市的消費者就無法購買;第三個是時間阻力,就是實體店有營業時間的限制,過了關店時間就無法購買商品。

再不擁抱新零售趨勢,商學院的專業十年後大多會被消滅

▲2017年雲棲大會上,阿里展示人工智能ET

以阿里為代表的新零售目前正在頻繁收購實體零售,這種收購不是簡單的資金投入,更多的是運用新技術手段、新商業模式,解決實體店遇到的這三類阻力。在這塊上,商學院在研究和人才培養上的介入,能為提升整個消費體驗和實體零售困境提供智力支持。

四是整個新零售系統的運行,可以說是國家運行體系的一個重要子系統,關係到衣食住行等民生的重要方面。如果把新零售從生產端,到物流,到銷售平臺,再到消費者及反饋系統的數據結合起來,就能為國家決策提供重要的依據,這是商業研究的戰略層面。

儘管大學的研究應該獨立,但是商業研究卻最忌諱研究沒有應用場景。谷歌和微軟其實在純粹技術上大幅領先亞馬遜,但從當今的人工智能競賽來看,亞馬遜Alexa生態系統卻遙遙領先其他企業,原因就是亞馬遜本身有天然的電子商務場景。如果商業研究只是一個個模型,無法找到對應的應用場景是沒有意義,這就需要商學院在研究和人才培養上的無縫對接。

再不擁抱新零售趨勢,商學院的專業十年後大多會被消滅

▲亞馬遜Alexa生態系統

因此,以新零售為對象的商業研究和人才培養,可以說既連接了真實的商業,又抓住了世界級的前沿趨勢。

當然,我這裡不是說每個大學的商學院都把新零售都作為核心的研究領域,但是至少有麼一些大學商學院能夠站出來,與阿里等企業一起,推動新零售基礎問題的發展,為全世界的商業發展提供幫助。

3

一個大學,如果不能持續對新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停留在對既有的知識進行簡單傳播,那麼它就不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世界上那些一流的大學之所以讓人神往,就是因為那裡創造了舊書本沒有的新知識,提出了很多最新問題的解決方案,從而直接或者間接推動了整個人類的進步。

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我們已經誕生一些影響世界的企業,比如阿里、華為等等,他們走過的徑路和未來方向都值得商學院的研究者去仔細研究。完全學習西方企業案例的商學院教育也應該開始嘗試做一些改變。

再不擁抱新零售趨勢,商學院的專業十年後大多會被消滅

中國商學院的研究與人才培養,除了能解決一個個現實的商業問題外,還應該關注推動社會的發展,價值觀的提升。商學院的價值不在於推動一家企業的發展,而在於發現其中可拓展的基礎原則,推動商業社會的良性進步。

中國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有一個不好的商業趨勢,就是一昧的把獲取用戶作為企業核心的發展方向。但是獲得了用戶之外,企業真正推動社會進步了嗎?在這點上,擁有十幾億用戶的外賣平臺的社會價值,遠不如可能只有一個用戶的Space X。

同樣,作為一個商學院的價值,如果僅以找到更多的MBA、EMBA學生作為發展方向,也配不上大學之名。大學商學院的使命,應該以解決現實的商業問題,培養商界領袖,推動商業的社會價值作為發展方向。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新零售時代》一書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