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起征点“要提”,大家高兴太早了?

个税起征点“要提”,大家高兴太早了?

这几天大家都在关注个税起征点将要从3500元提升到5000元的消息。不过目前只是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并未正式确定。这个时间点也巧,前天刚有一篇热文讨论房价暴涨限制了百姓消费,政府很快就在审议降税,给百姓们多留个“三五斗余粮”了。不过,大家是否高兴得有点儿早?

自古以来的税制变迁,用黄宗羲定律解释:历史上每次税制改革后,百姓的负担最终都是有增无减。

个税起征点“要提”,大家高兴太早了?

不说太远,从唐两税制改革,到宋王安石变法,明张居正一条鞭法,清雍正摊丁入亩等,都涉及土地与税制变革。其初衷无非是增加政府收入,同时减轻百姓负担。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下去往往就走偏了。

以“千古一相”张居正改革为例。“一条鞭法”的划时代意义,历史课本里洋洋洒洒数百字。被套路的大小官员、士绅们自然不会束手就擒,后几任皇帝也未坚定执行:

首先 常例钱:传承千年的“淋尖踢斛”无法操作,那么“火耗银”一项上得找补回来。

“淋尖踢斛”神马鬼?举个例子:孔二愣子秋后多收了三五斗,美滋滋地装满竹筐去缴税。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衙役从xx米开外飞奔过来铆足了劲儿冲着粮筐猛踹一脚,本来满满的筐里“哗啦啦”洒出一部分粮食来。这洒出来的部分就报“损耗”,官吏们收走。筐里的粮食少了,狗剩儿只好又额外补上一些。即,百姓实缴的税负都是超过官方定量一定比例的。

一条鞭法取消了实物缴税,统一改用银两。“淋尖踢斛”失去了操作空间,只好在“火耗银”上找补回来。依然以孔二愣子为例:孔二愣子兄弟第二年把粮食卖了换成银子去缴税。税吏表示这散碎银子要统一铸成官银,熔铸过程中是有损耗的,为确保足额缴税,需在原数额上多加两成,即原本只要交二两银子的,要交二两四钱,多出来的四钱,名目即为“火耗”。另一方面,孔二愣子把卖粮食换来的铜钱兑换成银两时,官价与市价也有差额,存在套利空间。雍正改革里提到的“火耗归公”,也正为此项。

其次 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在小说、影视剧里司空见惯,也充分体现了古人“智慧”。名目繁多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引用某电视剧一老大爷跟微服私访大人的话:......莫说那些,现在连婊子接客都得收钱。最离奇的是那沿江神佛钱---船在江河上,难免遇见大风大浪,为了船能把钱安全运到,咱沿江的神佛都得拜,都得上点香,这香火钱也得抽税...

皇帝的临时摊派征税

大伙儿都熟悉的那位悲情皇帝崇祯,和辽东女真人打仗,开征辽饷;镇压李自成张献忠,开剿饷;要练兵,又开练饷——明末著名“三饷”。这些额外的沉重税负还是压在百姓们身上,导致大量的百姓脱离故土成为流民,甚至铤而走险加入起义军,这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站在统治者角度,明面上是必须维护“有德圣君”、“千古一帝”、“永不加赋”等好名声的,但政府开支巨大,这头儿收入减了,就得在其他地方补回来,而这些负担依然只会压在百姓头上。即黄宗羲定律。

个税起征点“要提”,大家高兴太早了?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纳税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普通百姓并不清楚到底都承担着哪些税种:

1、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这回大家兴高采烈的是个人所得税要降了,这个税种大家都熟悉。

2、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已合并至增值税)。只要我们活着,只要有消费,就是纳税人。

3、其他:契税、关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上述税种,若不刻意去了解、学习或工作生活遇上了,普通百姓是不易知晓的。最隐性、最根本的税种---铸币税,大家知之甚少,相比个税降那一星半点儿,铸币税的微小变动都影响甚巨、关系甚广。

关于铸币税

在实物(金属)货币时代,出于统治者私欲、国家重大事件(如战争、天灾)导致财政赤字巨大、入不敷出时,往往会在货币发行上做文章。例如,原本货币的成色、纯度都有固定比例,假定某国银币本来的银含量100%。重铸新币时有意减少银含量而改用其他廉价金属填充,比如银与锡(或镍等)的含量各半。即,原本铸造一枚足额银币的的银,可以铸成铸成两枚来使用和流通(并由政府强制当成足额),其流通过程中的的收益都可归为收割“铸币税”。若海量铸造劣币(贵金属含量很低),投放到市场上做足额货币流通,即引发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铸币税割猛了),同时还会引发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链式反应。

历史车轮前进到现代,“信用货币”(纯纸币)取代了“实物货币”,甚至移动支付逐步替代现金交易。“铸币税”的获取更为便利,不需苦逼地开矿铸币,甚至也不需开动印钞机,央行在电脑上敲击几个数字就完成。政府通过发行货币获得的收益,都能归入“铸币税”,而海量的货币放水(晦涩的说法“量化宽松”,英文缩写为“QE”)也更加方便,带来不同程度“通货膨胀”。

关于通胀

从根本上来说,货币是既得财富、劳动成果的凭证。暂时抛开其他影响因素,每1元货币,应该对应1元的社会财富(产品)。若出于各种原因如战争、天灾、外币输入等,货币的发行量远大于社会财富(产品)的增长,货币相对于社会财富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物贵钱贱,即为“通货膨胀”。对持有该货币的全民之劳动成果(储蓄)都是一种悄无声息的“薅羊毛”(大家可简单理解为“铸币税”割大了)。

适度、温和的通胀对政府和经济有好处,而失控的后果...大家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本上,民国时期某百姓挑着一担子纸币去买米的图吗?虽然通胀有利有弊,但无论是何种方式何种幅度的通胀,长期积累下来对于百姓过往诚实的劳动成果来说都是…

仍以孔二愣子的为例,假定10年前,二愣子把种的一万斤粮食换了一万元货币在家里挖个坑存起来,此时一万元还能随时换成一万斤粮食。10年后,二愣子惊喜地发现一万元只能换到三千斤粮食了(货币贬值)。这10年的时间里,因为通胀,诚实的劳动者、光荣的务农青年二愣子“存丢了”7000斤粮食。

这些天的媒体文章算了笔账,此次个税起征点提高,以月入万元为例,能省出一份小龙虾钱。相比这一顿微不足道的龙虾钱,胖爷更希望在流转税、“铸币税”上也听到好消息。不然降个税省下来的钱,轻易就被通胀的滚滚洪流对冲掉了。另外,房产税也惊曝即将实锤,提醒诸位看官密切关注。

最后,照惯例,来个段子(纯属虚构,切勿翻开史书对号入座):

西历xxxx年,面对各地方衙门巨大亏空无法顺利补齐,边疆用兵和各地赈灾耗费巨大,国库空虚,地方府库亦入不敷出的情况。皇帝日夜忧虑,苦寻良策。

此时有大臣献计曰:皇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您下旨,一方面让各地衙门把土地卖给巨商富贾们,许可他们盖房子卖给百姓。同时,衙门也给百姓们贴补一小部分款子,比如一成,并允许他们向钱庄、票号赊账。另一方面,您再下一道旨,凡满18岁以上男丁,必须分家单独立户。您看...?

皇帝听罢,若有所思:此计虽妙,然百姓负担沉重,亦家无余财,长此以往,如之奈何?

大臣胸有成竹,微微一笑:皇上可否记得,前些时日,八王爷与户部尚书提议将我朝新铸之钱定为铜四铅六,一改铜六铅四之旧制,皇上准奏便是。此外,皇上即将推行新政,清丈田亩,废掉部分苛捐杂税,百姓自然感恩戴德。

帝略微思忖便抚掌大笑:此计甚妙!着内阁速拟章程,再拟旨过来,朕明儿个早朝要叫大起~哈哈哈哈!

人活一世,不能只为了自己---尘世中渺小的屌丝流文青

信息爆料、事件讨论、转载申请可微信联系:1177627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