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狼羣戰術的對抗——狼羣戰術詳解(上)

說起狼群戰術,可謂是鼎鼎大名,不少人談起來就是兩眼放光,狼群如何如何厲害云云,但是狼群戰術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發展狼群戰術,狼群到底是怎麼運作的,最終狼群戰術又是怎麼失敗的,今天就來給大家扯一扯。

先說狼群戰術本身,實際上"狼群戰術"(wolfpack tactic)其實是英國人的叫法,作為戰術發明人,鄧尼茨管這種戰術叫做Rudeltaktik,翻譯成英語就是Pack Tactic即集群戰術,因為這種戰術在進攻護航隊時非常像狼群撕咬牛群,所以英國人在集群戰術前頭加了個狼字,就變成了"狼群戰術"。所以,那些扯什麼鄧尼茨受到狼的啟發之類的可以去死了,受到狼的啟發那是英國人——而且是起名的時候。

圍繞狼群戰術的對抗——狼群戰術詳解(上)


一戰中的鄧尼茨

狼群戰術的提出,實際上是針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後期英國開始實行的護航隊制度,用戰術來彌補當時潛艇技術的缺陷,所以在說戰術之前,我們要先看一下當時的潛艇是怎麼回事。自從霍蘭發明現代潛艇,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實際上所謂潛艇都是"可下潛的魚雷艇",一旦潛入水下,他們的內燃機就不能再使用,而必須使用蓄電池驅動的電動機,所以潛艇一般都在水面航行和活動,只有遭遇敵反潛戰力,躲避惡劣天氣和晝間攻擊時才會下潛,所以,當時潛艇首重水面航速,而水下航速航程都很低,在XXI型潛艇之前,德國U艇通常最大水下航速都不到7.5節,而蓄電池只能支持以這個航速航行不到1小時,而如果以不到4節的經濟航速蠕動的話,蓄電池倒是能夠堅持15小時以上,但是最大續航距離也不過只有60-70海里而已。

迫使潛艇必須經常在水面活動的原因還不止這是水下性能一個原因,二戰時期,U艇觀察手段非常原始,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水面瞭望(美國潛艇後來裝備了雷達,但是德國潛艇始終沒有裝備過),所以U艇所能觀測的範圍,不過是指揮塔上瞭望員能夠目視的範圍而已。所以U艇的搜索能力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圍繞狼群戰術的對抗——狼群戰術詳解(上)

一戰U艇

當然,這些問題在一戰前期都不成問題,因為英國皇家海軍早期採取了一種現在看來匪夷所思的"進攻性"反潛戰術,皇家海軍派出水面艦艇在海上巡邏,"清理航道",而商船則沿著"清理"過得航線單獨航行,結果U艇只要在清理"清理航道"的艦艇經過時下潛躲避,就能輕鬆的屠殺使用這條所謂"安全航線"的商船。但是1917年上半年開始,協約國海軍開始實行護航隊制度,結果採用單艇遊獵戰術的U艇活動日益困難,首先護航隊雖然浩浩蕩蕩,但是在廣闊的大洋中仍然是滄海一粟,遊獵的U艇發現一支護航隊的概率與發現單艘商船的概率並沒有明顯差別,而即使能夠碰上護航隊的U艇,要想在護航隊的優勢兵力下成功獲得戰果並全身而退也需要膽識,技術和運氣兼備才行。所以當協約國開始全面推廣護航戰術之後,U艇戰果直線下降而損失大增,只不過由於當時海上還有不少沒有加入護航隊的商船可供U艇刷戰果(單獨航行的船隻和加入護航隊的船隻損失比為12:1),才使U艇在1917年和1918年維持了一個還算看得過去的成績,但是護航隊的出現仍然使以鄧尼茨為代表的一批年輕艇長憂心忡忡,如果不找到一種破解護航隊的戰術,那麼在下一次戰爭中,U艇就完全指望不上了。(待續)

圍繞狼群戰術的對抗——狼群戰術詳解(上)

浩浩蕩蕩的護航隊,相對於廣闊的大洋來說,仍不過是滄海一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