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防止貧窮在家庭中跨代傳遞

現在有一種現象,有錢人家或者是父母學歷水平較高的人家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又是送到大城市的優質學校就讀,又是送出國去深造,又是參加各種夏令營活動,又是進入傳統文化課堂體驗等等,忙的不亦樂乎;相反,窮人家或者是剛剛溫飽了的人家,對孩子特別溺愛,家長經常掛在嘴上的話就是“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再受我受過的苦”,聽著很在理。家長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的各種物質需求,要在他人面前贏得面子,不能讓別人看不起,對於孩子的教育卻很少關注,或者是關注度不夠。

家長要防止貧窮在家庭中跨代傳遞​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其實很簡單。

一,有錢人家或者是父母學歷水平特別高的人家,一般來講,閱歷比較豐富,視野開闊,能夠從人類發展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那就是無論什麼時代什麼社會,綜合素質高的人,文化水平高的人,能跟上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人,一定是社會的主宰者。相反,一定是處於社會底層的人。當然,各行各業都是需要有人去幹的,都是平等的,但是,誰不是願意自己家的孩子能出人頭地,能成為精英。 家長要防止貧窮在家庭中跨代傳遞​二,窮人家或者是剛剛溫飽了的人家,一方面疲於為積攢財富而奔波,另一方面,從思想上對於知識、素養對於一個人的影響以及人類社會的階層劃分理解不到位,不重視孩子的教育。通常這些人還有自己的一套理論:

1.對因全民族的生活水平提升造成的家庭生活水平的提升看成是自己的能力所致。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看我上學的時候就沒有好好唸書,現在也有車有房,好吃好喝,幸福著呢。上學能念成個啥就是啥,沒有關係”。

2.對改革開放初期的一些現象認識不到位,經常說“看某某人,上學的時候什麼也不是,後來人家開礦發了大財,人家現在非常有錢有地位,上學沒有什麼用,不如早點做生意”。這些年之所以有這樣的人存在,那是因為過去的制度不健全、監管不到位,經濟發展處在初級階段造成的。隨著社會逐步走向成熟,法治社會逐步形成,這樣的事情會越來越少。

3.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 ,對於孩子的教育出不了什麼力。其實,在智力沒有問題的前提下,孩子的學習都是自己不斷努力接受外來知識,自我修復提升的過程,教師和家長的作用是引導、是外因。家長培養孩子的拼搏奮鬥精神、寬大的胸懷、優秀的品質和勞動意識等,對於孩子的未來發展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這些和家長的學歷水平沒有必然的關係。 家長要防止貧窮在家庭中跨代傳遞​其實這些都是藉口,我們要相信只有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就幸福的人生。窮人家的孩子更應該付出超人的努力,才能改變家庭的頹勢,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作為家長趁著現在物質條件相對較好,生活水平持續上升的大好時機,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用在孩子的教育吧,不要只是滿足於自己的享樂,要盡到做家長的職責。未來的發展將進入超智能時代,社會分工將呈現精細化和兩極化,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形成優秀的品質的人的生活是很難想象的。要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孩子才是未來,好好教育才能防止貧窮跨代傳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