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唐詩三百首》053: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在浩瀚的唐詩中,有好幾首七絕都被後代評家推為壓卷之作,今天小樓要和大家一起精讀的王昌齡的《出塞》,就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同為明代詩人的楊慎在編選唐人絕句時,也將其列為第一。

壓卷之說,雖然沒有什麼客觀的標準,但也能說明王昌齡的《出塞》唐人七絕中的重要地位。

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他寫的七絕,代表了七言絕句這種體裁的最高藝術水平。王昌齡的邊塞詩並不多,但幾乎篇篇經典,因為他也成為了最重要的邊塞詩人之一。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就是其邊塞詩中最為經典的一首。

精讀《唐詩三百首》053: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題《出塞》是樂府舊題。漢武帝時,樂工李延年因胡曲造新聲二十八解,內有《出塞》、《入塞》曲。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傳唱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秦時明月”與“漢時關”是互文見義,意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戍邊的士卒卻沒能回還。

精讀《唐詩三百首》053: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只要。

龍城,即黃龍城、和龍城,故址在今遼寧朝陽。

飛將,漢名將“飛將軍”李廣。《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居右北平,匈奴稱為“漢之飛將軍”,數歲不敢入北平。

不教,不讓。

胡馬,北方少數民族的馬,借指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度,越過。

陰山,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古代阻擋少數民族的屏障。

只要有漢代“飛將軍”李廣那樣的名將在,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入侵中原。

精讀《唐詩三百首》053: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歷來描寫邊塞生活的詩篇有很多,王昌齡的這首《出塞》為什麼能獲得那高的評價呢?

這是因為詩的第一句。

秦時明月漢時關。廖廖七個字,發興高遠,意境蒼茫,使全詩呈現出一種博大雄渾的氣象。

在邊塞樂府詩中,明月與邊關是很常見的意象,但是,在明月前加個“秦”字,在關前加個“漢”字,詩的意境頓時變得幽遠遼闊。

我們彷彿看到,明月的清輝下,邊關在歷史的滄桑中屹立,我們彷彿看到,在這邊關之地,漢人與胡人一場又一場的戰爭,我們彷彿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守護中華大地奔赴邊關,而他們大多數人,都是有去無回。

秦時明月漢時關。平平凡凡的七個字,卻聲調高昂,氣勢雄渾。它濃縮了千年的邊關戰爭歷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邊戰士的鮮血,抒寫了所有中華志士的家國情懷。

精讀《唐詩三百首》053: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正因如此,王昌齡的這首《出塞》有著超越時代的藝術魅力。

千年以後的我們,頭頂依然是秦漢的明月,腳下依然是唐宋的大地。

我們生活的這片地方,是五千年的風雨滄桑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鮮血守護的地方。在這和平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戰士奔赴邊境,守護國土,我們依然需要龍城飛將,守護國家的強大。

所以,當我們再讀“秦時明月漢時關”,我們讀到的是對這片土地這個國家的脈脈深情。

文 | 謝小樓

精讀《唐詩三百首》053:王昌齡《出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