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枯木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石鼓歌》

【唐】韓愈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蒐於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

鐫功勒成告萬世,鑿石作鼓隳嵯峨。

從臣才藝鹹第一,揀選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撝呵。

公從何處得紙本,毫髮盡備無差訛。

辭嚴義密讀難曉,字體不類隸與蝌。

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

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

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

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

嗟餘好古生苦晚,對此涕淚雙滂沱。

憶昔初蒙博士徵,其年始改稱元和。

故人從軍在右輔,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

氈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載數駱駝。

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

聖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

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

剜苔剔蘚露節角,安置妥帖平不頗。

大廈深簷與蓋覆,經歷久遠期無佗。

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尚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石鼓歌》是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韓昌黎的著名詩作,是唯一一首詠歎國寶被收錄於《唐詩三百首》的優美詩詞。記述的是國家重寶“石鼓”的前世今生,而且石鼓歷經朝代更迭,如今依然遺存並被列為鎮國重寶之一的一級文物。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石鼓,又叫陳倉石鼓,發現於唐初,外形似鼓,共計十枚,高約三尺,徑約二尺,分別刻有大篆(籀文)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原共計七百一十八字,現僅餘二百餘字,第九鼓“馬薦”鼓已一字無存。原石現藏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石鼓上的刻石文字被稱為“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具有極高的文史價值和藝術收藏價值。千百年來,研究石鼓的學者前赴後繼,然而關於石鼓文的確切年代和內容,至今還沒有一個能夠被大家都贊同的確定的結論。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就從雕鑿年代來說,如今有十餘種說法和考證結論,唐宋時期大多認為是周宣王時期(?-前783年),本詩《石鼓歌》也是持贊同意見;明清至今又有不少人認為是秦朝時期,然而關於是秦朝哪個時代各不相讓;同時還有人認為是漢代或者魏晉時期時期所刻。關於石鼓文的研究由於上面文字湮滅頗多,字意詰屈聱牙,因此至今尚無權威研究能說服大眾。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筆者無緣研究石鼓文,說實話也看不懂,然而從歷史角度和文字形態想談談自己的一點小看法。古代注重禮制,“刻石”“鑄鼎”頌功之類的大事非同小可,而且是如此華美的石鼓文,自然是非常隆重和耗費時日的大工程。從歷史文獻來看,漢朝以前除了天子封禪在五嶽勒石以外,其他地方很少有石刻,因此石鼓文一定是非常重大事件的記載。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從發現地來看,公元627年,石鼓於唐代初出土於雍城陳倉(今陝西寶雞),十個石鼓每個重逾一噸,搬運不易。因此可以認定石鼓應為本地製作作為祭祀大事所用。雍城是秦國的舊都城,秦國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遷都的過程,秦國最早的封地在甘肅天水,公元前714年秦國遷都今天陝西寶雞東南的“平陽城”,公元前677年又遷都到寶雞鳳翔縣南的“雍城”,公元前383秦獻公遷都今西安閻良區東的“櫟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城”。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從石鼓的重要性和華美工藝來看,代表了當時最高文化成就和工藝技術,孰非一般財力物力人力可以辦到,因此可以認定石鼓產生上下年代為秦國定都雍城時期的產物,上下大概300年左右(公元前677年-公元前383年)。也許有人質疑為何不是後代製作然後運回宗廟,從秦朝遷都來看,如此重大的歌功頌績的儀式,理所當然會在新的都城和宗廟進行,以顯示炫耀和顯赫,不會再把石鼓運回去陳放,因此就這一條就可以斷定石鼓雕鑿於公元前383年(秦獻公二年)以後的考證很難立足。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再則從文字的形態來看,石鼓文為籀文,也就是所謂的大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全國通用小篆,因此,假如是秦始皇時期雕鑿,如此隆重莊嚴的工程似乎沒有人敢以身試法的,而秦朝以後小篆全國流行通用,不可能後代統治者會費工費力去製作以前的文字雕刻,因此這一條更可以判定所謂的秦始皇時期以及以後製作純粹無稽之談。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因此從製作工藝和文字形體來看,石鼓的製作年代劃定在秦國定都雍城300年之間這個範圍應該是比較妥貼的,而至於是哪個具體年代,就要看文字內容的研讀和考證了。從唐以後到如今,很多人對石鼓文進行填補和復原的工作,可惜文字多殘缺,很難恢復原貌,再加上古代拓本保存和流失嚴重,如今最好的拓本保存在日本(三大拓本,其中《先鋒》本最古老,《後勁》是北宋大觀建貢本,時間晚於《先鋒》,而《中權》是北宋政和二年賜本,時代最晚。抗戰前,此三本被民國秦文錦售給日本東京財閥三井銀行老闆河井荃廬氏。看到此心神俱傷。),而保存的字數也不過400餘字,湮滅近半,因此尚需藉助以後技術或者考古進行考證。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以筆者擅自猜測,石鼓字體精美,製作精密嚴謹,耗費不菲,自然是秦國重大事件所致,而秦國定都雍城最大的事件莫過於被周天子位列諸侯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這對秦國來說是千古難遇的榮耀大事,因此在被周天子封為諸侯後勒石銘刻,永以記載最為可能。因此雖然筆者對內容不甚了了,然而管窺似乎秦襄公時期可能性最大。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關於石鼓文內容,有關研究的文章頗多,若是進行一一探討難念連篇累牘,因此這裡就不贅述。我們就回歸到《石鼓歌》詩文上來。關於石鼓的詩詞歌賦,從唐代以來很多,比如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蒼頡鳥跡既茫昧,字體變化如浮雲。陳倉石鼓久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韋應物的《石鼓歌》有:“周宣大獵兮岐之陽,刻石表功兮煒煌煌。”;宋代的歐陽修、梅堯臣、蘇軾、蘇轍、張耒、洪适等皆有詩詞傳世,然而若以文采和氣勢來講,當屬韓愈韓昌黎先生的《石鼓歌》最為著名。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韓昌黎的《石鼓歌》,首先表現出謙虛美德,被弟子張籍勸說記述石鼓,為後代留下紀念,面對如此精美的石鼓文,可惜杜甫和李白都已仙逝,自己“才薄”無奈,只好勉為其難。其實,韓愈的詩文碑帖在當時為最高水平,李商隱的《韓碑》曾贊“金石刻畫臣能為”,面對有益於千秋之事,韓愈當仁不讓,全力以赴。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然後詩人想象周宣王中興王室、臨御海內以及馳逐圍獵、勒石銘功的圖景,縱情馳騁,天馬行空,展現了雄渾壯闊的鼎盛場面,激情昂揚。然後替孔子遺憾,因為孔夫子沒有到過秦國,見過如此精美的文字和詩篇,如果見了肯定會與已收錄。然後感嘆自己身世,未能目睹盛世,如今一心想保護好石鼓,因此推薦給皇帝,希望可以留在太廟或者太學,可以和眾多才子研究切磋,然而卻被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員置若罔聞,六年奔波無人理睬,拋擲荒野任由埋沒。如今自己撰寫石鼓歌,就是為了提醒大家的注意,希望可以引起關注,哪怕是自己口若懸河和人爭辯也在所不惜。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整篇《石鼓歌》一韻到底,一氣呵成,前面氣勢雄渾,展現遠古時期的鼎盛場面,後半段則蒼涼沉鬱,令人嘆息。詩人看到如此精美如此堪稱國寶的藝術品,竟然湮沒於荒野無人關注,不禁心灰意冷,然而詩人並不退縮,慷慨激昂,為石鼓而呼籲,為文化而歌,真摯之情噴薄而出,猶如長虹貫日,恰似江河傾瀉,波瀾壯闊,鏗鏘激越,把詩人的文人高尚情操和憂國憂民之情體現的淋漓盡致。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韓昌黎先生的《石鼓歌》文采斑斕,感情真摯,對石鼓文的推崇和仰慕之情,可見一斑,在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石鼓文歷經滄桑,歷史變遷,朝代更迭,幾經流失,輾轉搬運,雖然已經殊非原貌,然石鼓文奇古生動,風骨嶙峋,楚楚風致,圓融渾勁,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如今所幸得到國家重視,得以妥善保存,也算是石鼓文的一大幸事。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2018/12/15榆木齋


《唐詩三百首》收錄的唯一一首詠歎國寶的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