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鴻:「最滿意的作品是下一個」

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人物名片

宋小鴻,1965年生,自幼酷愛美術,在中國畫報出版社及眾多文藝報刊出版、發表了大量美術作品。師從於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郭嘉端先生,與老師共同創作完成了眾多大型城市雕塑作品。

代表作:北京什剎海郭守敬銅像、部隊群雕雄風常在、邢臺地震紀念館周總理銅像、雲南昆明文聯廣場馮牧銅像(原創青銅定稿被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山西陽泉高鐵站大型歷史群雕等。

邢臺有家雕塑藝術館,恐怕許多人都不知道。

泉北東大街和襄都北路交叉口的東南角,有一座灰色外牆的建築,那就是宋小鴻雕塑藝術館。

宋小鴻,齊肩直髮,雙目有神,神情溫和,著灰色亞麻上衣,雖已是知天命之年,談起雕塑,談起繪畫、書法,談起古典文學,他神采飛揚,滔滔不絕。

一個炎熱的上午,我們就在他的工作室裡聊著,完全不知時間飛逝。宋小鴻以雕塑成名,卻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對哲學命題有著自己的思考。聊得興起,他小心翼翼地將工作臺上用塑料布蓋著的正在創作中的作品展露出來。

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一條從遠古延伸向未來的路,路基中嵌入的是從冷兵器的刀槍劍戟到現代戰爭中的槍炮坦克,及至核武器時代的原子彈、氫彈。11位中西方思想家和科學家從盡頭或辯論著或思考著走來。最先走來的是耶穌和尼采,之後是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然後是東方的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面向未來,已然走在懸崖邊的是居里夫人、愛因斯坦和霍金。

這是一條“思想之路”,宋小鴻試圖將自己的參悟用雕塑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個作品希望傳遞給大家的是迅猛發展的科技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將人類帶到了懸崖邊,是該等等思想的時候了,想想我們出發時的目標,想想我們的初心。

宋小鴻時不時拿起噴壺噴幾下水,保持泥巴的溼度,防止乾裂。這部作品的一些地方已經蒙上了一層青苔,宋小鴻還在思考著,修改著,創作著。

對於一個雕塑者來說,氣質的好壞,是第一要緊事。氣質是創作的一面鏡子,直接反映到創作上去。要有寬闊的胸懷,高尚的品德,不為名利所動,對事物具有敏感性和表現力。

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反觀宋小鴻的從藝歷程,似乎是沒有好好讀過書的。

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宋小鴻出生在邯鄲雞澤一個普通的農家。父親是石匠,母親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剪紙能人,正是在這種民間藝術的薰陶下,宋小鴻迷上了畫畫,那時的他還不知道有雕塑這門藝術。七八歲時臨摹徐悲鴻、李可染創作的連環畫,十幾歲時就懷揣著20元錢和小夥伴一起徒步去山西、河南尋師學畫,二十歲時為平鄉食品廠設計的商標被邢臺市印刷二廠相中,專門聘他為印刷廠的設計師。怎奈宋小鴻一心想當藝術家,兩年後辭職,繼續遊歷學畫,與雕塑結下一生情緣。

我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宋小鴻做到了。在遊學過程中,他自學了色彩學、解剖學、透視學等專業課,同時廣泛涉獵社科類書籍。如今,在他的工作室裡,有三組書架,滿滿當當,經史子集、傳記、西方哲學佔據了半壁江山。這也難怪他會創作出“思想之路”那樣的作品,馮牧雕塑被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在宋小鴻雕塑藝術館裡,有一枚珍貴的巴金手模。這是宋小鴻將馮牧雕塑的定稿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時,文學館破例頒發給他的鎮館之寶。馮牧雕像是宋小鴻為昆明市文聯做的全國徵稿作品,雕像現在矗立在昆明文聯廣場。為馮牧塑像,不僅要經過權威雕塑家的評審,還得由文學家進行審稿。宋小鴻雕刻的馮牧英姿勃發卻不失儒雅,目光堅定又有著風塵僕僕後的一絲疲憊。時任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吳義勤不僅為宋小鴻的作品投了贊同票,還決定將此件作品由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

一件雕塑的定稿是保留有創作者藝術氣息最多的作品,通常由雕塑者自己保存,不進行交易,其收藏價值甚至大於最終的成品。宋小鴻最終決定將馮牧雕塑的青銅定稿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當馮牧雕塑在文學館安放揭幕的一瞬,賀捷生(賀龍女兒,馮牧學生)眼睛為之一亮:“傳神!彷彿老師就在眼前。”

一句“傳神”是對宋小鴻最高的褒獎。宋小鴻的雕刻不同於西方的寫實手法,每件作品都有模特,他講究雕塑的意象再造,即便看不到雕塑對象,也能將其神韻和思想表達出來。他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來源於自己的藝術經歷。

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宋小鴻是一名雕塑者,卻又不僅僅是一名雕塑者,他的油畫、國畫、書法都有很高的造詣。他在臨帖時物我兩忘,通過作品與原作者進行對話,感受彼時彼地原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相信,這種藝術感覺同樣可以運用到雕塑中去,通過了解雕塑對象的經歷,還原其神韻。

馮牧雕塑是這樣,當年送進北京的郭守敬雕塑也是這樣。郭守敬是宋小鴻結緣雕塑的契機。達活泉公園觀星臺前的郭守敬青銅塑像,讓宋小鴻第一次領略到雕塑的魅力,自此浸淫其中。2005年,郭守敬科技文化周在京舉辦,市政府徵集安放在北京什剎海的郭守敬銅像樣稿時,宋小鴻迅速而準確的將自己心中打磨過千百遍的郭守敬表現出來,順利通過評審。

當時,北京正在拆除不合格的城市雕塑,全城保留了1008座雕塑,並且基本上不接受外地雕塑進京。當宋小鴻的郭守敬銅像樣稿送到首都雕塑委員會時,由中央美院組成的專家團竟然一致通過。郭嘉端老師欣賞宋小鴻的藝術才華,特意將他留在自己的工作室,親自為他修改樣稿,成就一段師生情緣。

當京城第1009座雕塑屹立在什剎海時,諸路雕塑大師忍不住好奇前來觀看,引得一片讚歎,都猜作者應該是位老先生,才能如此準確的把握郭守敬滄桑而不失睿智的神情。其時,宋小鴻還不到四十歲。

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宋小鸿:“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目前,宋小鴻最滿意的一件作品是馮牧雕像,但他說,更滿意的作品是下一個。因為,藝無止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