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背景下锦城学院积极探索“未来型”课堂建设

“锦城”课堂的变革

———在“互联网+”背景下锦城学院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探索与创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常态化

  从2012年“慕课”元年开始,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便开始探索学习可汗学院的经验,到2015年,锦城学院明确提出“翻转课堂”的全覆盖,倡导教师熟悉慕课、微课等在线教学方式,掌握微视频制作等核心教学技术,要求每位专职教师均要实现所教授课程的“翻转”。为此,学校建设了专业的微课制作室,为教师提供微课制作的基本设备和空间,各个学院积极响应,陆续建立了微课制作室。学校与超星、尔雅机构合作,开发了实施校内翻转课堂的数字平台——“锦城在线课堂”,简称JCOC。在这个平台上,锦城教师们“独创”及“改编”的视频微课一一呈现,除此之外,还有超星、尔雅机构提供的优质“慕课”资源。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学习,除了在PC端观看,还可以通过下载超星手机客户端,实现手机端学习,即实现了学习场所的全覆盖,学生可随时随地在移动端学习。2016年锦城学院“翻转课堂”实现了全校教师的全覆盖。截至目前,“锦城在线”已开设翻转课程2000门次,上传视频26000余个,音频数3000余个,图书数2000余册,文档数30000余个。今年累计访问量已近2000万人次。学生课前通过微视频、相关PPT等进行学习,课后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讨论、阅读资料,老师在线评分,发布通知公告,监控学生点击以及学习情况等,锦城在线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程连接起来,拓宽了课堂的界限。通过锦城师生这几年的努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锦城课堂的新常态。

在“互联网+”背景下锦城学院积极探索“未来型”课堂建设

“翻转课堂”让学生参与度更高

在“互联网+”背景下锦城学院积极探索“未来型”课堂建设

老师们录制微视频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赵杉老师,承担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这一门课程的讲授。这门课是让同学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梳理计算机专业课程结构,为后面开设的专科课做铺垫,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入门课。赵老师认为,本门课程理论教学部分内容明确,实践操作部分学生掌握参差不齐,非常适合通过“翻转课堂”进行教学。他上传自制视频9段,总时长72分钟,上传题库600道。截止目前,学生总访问量37000余次,平均每人70.2次;线上讨论主题总数712个,平均每人3.9次。在这门课上,学生基本实现了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根据具体情境给予指导和帮助,课堂效率、学习效率十分显著。学生反馈认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并能跟老师一起探讨问题的平台,大量课余时间我们可以在锦城在线上面自学一些内容。赵杉老师的视频录制得很好,讲解清晰、充分,调动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快速地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锦城翻转课堂的全覆盖,锦城微课的大量更新迭代,传统课堂与在线课程的深度融合,让课堂不再是老师单向知识的传递,而成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答疑解惑、交流碰撞与内化、巩固,运用知识的课堂。

  “移动与智能”引领课堂模式的进化

  锦城的第一课堂(教室教学课堂),并不排斥手机移动终端。相反,学校正在大力探索和追踪移动、智能设备在传统课堂上的融合与运用,将技术媒介与教育教学嫁接联系,形成学校师生共建、共享、共治的学习社区。其中,手机直播成为了锦城学院课堂变革的又一探索。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师谢蕾敏锐地看到了传媒行业在融媒体背景下的激烈竞争,传统媒体人纷纷转型,自媒体、新媒体等发展迅猛。她思考到,传统的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当前,国家级省市媒体到互联网巨头以及自媒体人,纷纷涌入视频直播的大潮中去,在播音主持教学中嵌入移动媒体是大势所趋,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应该符合当下社会需求以及未来传媒业发展趋势。于是,谢蕾老师的《小屏直播》课程在本学期全新上线,将手机直播带入课堂,这门课帮助学生掌握大小屏直播的差异,专业学习小屏直播的语言策略,话语特点,互动形式以及全程设计等方面。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她非常强调实战训练,她会让学生直接担任“一线媒体人”,去从事实际的工作,快速实践小屏直播的技能,提高小屏直播的水平。在今年的开学典礼、融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专业发展高校教学研讨峰会上,她所指导的学生们纷纷拿起手机进行小屏直播,内容通过四川观察、优酷等平台分发,直播内容观看、点击率超百万。除了直播各种校内外活动,谢蕾老师也表示,将在下学期进行课堂教学的直播演练,通过专业的课堂教学直播策划与设计,将锦城课堂通过手机直播的形式推出去。锦城学院超前的人才培养理念、师生的专业态度以及实践能力受到了社会的认可,近期,四川观察网、熊猫视频以及封面新闻等媒体纷纷与锦城学院艺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将来会在移动视频、直播领域合作打造更加优质创新的新媒体内容和产品。智能终端连接无限可能,锦城学院课堂与移动智能终端的结合碰撞出创新之火。

在“互联网+”背景下锦城学院积极探索“未来型”课堂建设

同学们在进行手机直播

  据文传学院教师吴治刚老师介绍,今日头条在锦城学院开设的新媒体课程定向培训班——头条学院,从授课到考核,本课程全部依靠移动端和PC端完成。这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授课形式和授课方法。教师授课利用微信群语音讲授,授课教师不局限于校内,由头条学院聘请各个领域的大V、自媒体达人进行授课,主要讲授新媒体内容建设及运维营销,学生可以根据内容自选进度、自由进出该微信群,学生实践和考核则是直接通过今日头条,创建维护自己的个人头条号来进行评比,所有的作业完成方式、批改作业形式全部是在移动端上完成,成绩评定(阶段性考勤+头条号的阅读数据量)也一目了然。而锦城学院教师在其中的角色也在发生转变,更多的是一个辅助者、引导者的作用,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的“双师课堂”或者是“多师课堂”,能够更加全方位与学生对话、交流、答疑,陪伴着他们一步步成长起来。“头条学院”是锦城学院文传学院新媒体专业的必修课和其他五个专业的选修课,共设置一个学分,从2016年9月开设至今共计3期,授课人数500左右,上课时间为每周一次。据统计,已经有500余名学生通过头条号进行实践,而发布在今日头条的作品的总阅读量超过3亿。

在“互联网+”背景下锦城学院积极探索“未来型”课堂建设

  教师们在建立智慧化学习空间的路上还在不断摸索,文传学院的郑伟老师直接对微信公众号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自己所授课程《网页前端技术》的“智慧课堂”。学生通过二维码关注在线学习平台,绑定学号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功能主要有签到、查询成绩、观看微课程、接收通知、联系老师同学、提交作业、测试以及设置个人主页等,都是通过在线完成和提交,而老师通过后台统计可以及时了解相关数据,例如签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并且还通过签到领取积分,再用积分兑换平时成绩。他构建起以“微课程+微作业+微测验+微学分”为主体的模式。课程、课堂变革与创新所带来的一系列教学成果已经初见成效。2014级新媒体专业的张雪敏同学,其个人头条号阅读量已经达9000万余次,她说到,“直播”课程、在线课程带给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学习无处不在,自己有时候入睡之前还会拿出手机把微信课程语音全部再听一遍,加强巩固学习。目前,她已经在国内知名网站爱奇艺实习,这段特殊的“课堂学习”经历让她受益匪浅。

  “未来课堂”:锦城学院在探索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未来的大学课堂将走向何方,教育者们难以预测。但不管怎样,网络在线课堂与传统课堂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整合在日益推进,怎么创建更加有效的课堂,拓宽学生学习的深度,满足个性化学习定制需求等方面始终是课堂研究的课题。锦城学院一直坚持“锦城课堂大于天”的理念,师生在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也从不间断。据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毛建华介绍,今年,文传学院的教师们正在积极探索“手播课”,这是一款完全基于移动设备的知识分享视频直播应用,主要载体是手机,对专业设备要求较低,如果开展,受众能完全覆盖师生,可实现一键开启教学直播。他介绍到,手播课能传递知识文档、直播视频图像,及时互动沟通,甚至在线连麦。所有的操作不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完全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手播课将直播与播放电子文档的需求连接在一起,提供了更加多镜头多场景的切换。连麦提问、涂鸦、遥控操作以及重点勾画等主要功能加强师生互动,这将对在线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副院长王建介绍,他们将引进ITBEGIN平台,嵌入锦城在线,更适合编程类课程的教授,有助于学生学习编程,当某位同学在ITbegin上开始“我的课程”学习起,他写的每段程序、每次运行、每个答疑、每次课程笔记,都会被记录下来,平台会记录下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而通过这个平台,老师的评测也更加科学、高效,老师们依托平台数据快速查看学生对于编程的掌握以及学习情况,减轻了机械化的重复劳动,帮助老师更加专注地分析同学的技术能力弱点和问题所在,让课堂更加“专业化、智慧化、高效率”。通识学院副院长文举还向记者介绍了锦城学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签订了在线开放课程合作协议,锦城学院教师将参与爱课程网的中国大学慕课建设,开发、制作授课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音频、文字及图片等。爱课程网是由教育部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发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这次合作是对锦城学院在线课程建设所取得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整合校内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课程和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次机遇和挑战。

图文/宣景容 甘雨丝 周奕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