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拼購」會是下一個拼多多嗎?

先來看看,拼多多怎樣在微信上“發家”的?

“京東拼購”會是下一個拼多多嗎?

2018年5月7日,拼多多向美國SEC秘密提交了上市申請(DRS文件);6月11日,拼多多提交了DRS文件的修訂稿;6月29日,SEC網站登出了拼多多招股說明書(F-1文件)。

拼多多的成功得益於其高效、低成本獲客方式,再用低價和去中化的商品推介,命中主流電商平臺沒有輻射到的用戶。

這種在微信上“薅羊毛”的成功故事激勵了許多企業,大家紛紛投入到這場“薅微信羊毛”的大戰裡,其中就包括京東拼購。

那麼,“京東拼購“能成為下一個拼多多嗎?

“京東拼購”會是下一個拼多多嗎?

讓我們反過來從解構拼多多入手。

鑑於很多媒體都分析過這個話題,今天決定躍過戰略層面,著重從拼多多的玩法上來分析。

因為事實上,玩法才是拼多多在微信上取勝的核心因素。

形式:拼團

關鍵點:環環相扣 流量循環

先來看一組數據,2016年2月,拼多多單月成交額破1000萬元,付費用戶突破2000萬。這個成績得益於“拼團+低價+微信群+用戶無感體驗”的玩法形式。

舉個例子:類似“5元1斤蘋果包郵拼團”,用戶只需按下支付、連賬號都不用填寫,就可以完成拼團,成為幾億拼團大軍中的一員。

調用的微信小程序能力有:通過用戶授權獲取用戶基本資料(無需填寫任何信息即可完成支付)

模版消息(購買成功、發貨、派送)

這些用戶關心信息最能引導用戶點擊 ,同時在過程中推薦用戶可能感興趣的拼團產品,無限循環。

如果用戶沒有購買,模版消息則會顯示“你有一個紅包”、“你有一個快遞”來刺激用戶,引導用戶點擊,同樣,再推送拼團產品引導流量循環。

為了產生裂變,拼多多還用低價和紅包等利益點引導用戶轉發到群,一個個微信用戶變成拼多多的銷售渠道。

如果拼團沒有成功:拼多多會發送恭喜中獎的消息,點開後,要邀請幾個人來瓜分,再點開,又是拼團提示,一環套一環。之後,用戶每天都會收到拼多的信息鏈接,不是“中紅包”,就是“有快遞”,就算刪除了小程序,微信服務號還會發消息,包括短信。

形式:社交裂變

拼多多CEO黃崢曾說:如果有人認為我們是利用規則起來的,他也看得懂,他為什麼起不來?

言下之意,就是拼多多確實在不斷試探著微信規則的底線,遊走在刀鋒邊緣。

利用了哪些規則:

誘導分享

誘導關注

但在2017年後,拼團階段性紅利已過,微信對於拼多多的管控也越來越嚴,很難再達到類似的引爆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它開始轉戰APP。

(小程序)H5+APP

形式:關注APP領取紅包、查看物流

關鍵點:強化APP為落地頁

拼多多正在利用如“APP點評返工包”之類等運營手段,鼓勵人們更多去APP停留,甚至不用分享,直接在APP裡拼團。

拼多多APP的滲透率在2017年從年均1%左右提升到年末的19.37%。

這讓拼多多部分脫離微信,進入更大的領域、更平臺化的競爭。拼多多之前積累的用戶分析能力,在新的競爭領域,也能創造出新的場景。

簡單總結一下,拼多多的成功得益於:利用人性(低價、紅包等利益點)先積累流量,再利用微信的渠道(小程序、群)等把流量盤活,最終再把精準流量導到自己的APP,以此實現閉環。

帶著對拼多多的理解,我們來看看京東拼購。

京東拼購

重形式,輕體驗和玩法

京東其實是有實力可以和拼多多一較高下的,畢竟,京東同樣也是騰訊系的企業。

但和拼多多相比,京東拼購只是用了“拼團”的殼,但忽略了本質的“盤活流量”。

“拼團”的確可以提升轉化率和轉化速度

京東拼購主打雙人拼購模式(少數商品3人、10人、20人拼團),在京東購物小程序裡,點擊一級入口“9.9元拼”能直接跳轉京東拼購,可見京東對其的重視程度。

由於強入口再加上低價格,京東拼購的成績不俗。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618大戰中,6月初上線的京東拼購小程序下單量增長近24倍,引人注目。

三輪社交裂變

毀於用戶體驗

為保證成團率,同一件商品,兩人共同購買,可以直接獲得一定折扣,拼購價和單買價的差價,通常是2—8倍,既可以自己開團分享至群或微信好友組團,也可以在小程序內參加陌生人開的團,這是最基本的拼團玩法。

在拼團中,共有三輪的社交裂變:

第一輪:

選擇產品並開團下單,用戶付款後,可轉發給微信好友和微信群,或等待陌生人從購買頁面進入拼團。

“京東拼購”會是下一個拼多多嗎?

第二輪:

成團後,團長自動獲得一次免單拼團的機會,由此促進團長拉新用戶開新團,將團長變為“銷售員”。

“京東拼購”會是下一個拼多多嗎?

第三輪:

拼團成功的用戶,會獲得618神券禮包,內含的滿減紅包可以在下次購物直接使用。把分享神券禮包給微信好友,可獲得額外無門檻使用紅包。

但這個過程中,一個體驗極其糟糕的環節是:此前沒有在京東購物小程序裡買過東西的用戶會直接生成新用戶賬號,而用戶必須手動填信息。

並且,京東商城APP、PC端的用戶,無法直接關聯原本的賬號,只能在註冊新賬號後,另行操作賬號關聯。

但關聯並登陸舊賬號後,剛剛生成的訂單就無法查看了。簡單來說,就是兩個關聯賬號的訂單信息不連通。

除此之外,整個拼團過程並沒有“收集流量”、“盤活流量”的動作,這讓豆教授很擔心其後續的數據。

涉嫌誘導分享

除了體驗過程不盡人意外,京東拼購還涉嫌了誘導分享。

打開京東拼購小程序,會跳出“50元優惠券開團分”的活動按鈕。需要用戶邀請另外4位用戶來共同瓜分,其中組織開團的“團長”可以獲得15元紅包(一張10元,一張5元)。

每位用戶最多可以成功組團一次,參團50次,這些優惠券都只能在拼購中使用。

“京東拼購”會是下一個拼多多嗎?

“京東拼購”會是下一個拼多多嗎?

值得注意的是,先分享,再得利,僅這一步,就觸犯了微信禁止誘導分享的規則。

根據微信小程序平臺運營規範5.1.2,利誘用戶分享或關注:分享或關注後對用戶有獎勵。包括但不限於:分享或關注後獲得禮品,包括但不限於現金、紅包、實物獎品虛擬獎品等,分享或關注後獲得或增加抽獎機會。

如果京東拼購因此被封,能否拿出拼多多無限試錯的勇氣?

一款好的小程序無非就是“場景+玩法+能力”,只有抓住這三個點才能真正挖掘微信的社交流量。但是京東拼購目前來看還有很多不足,僅有其“形”而沒有其“實”,還在誘導分享方面,和拼多多成了“難兄難弟”。

無論京東拼購是想對標追趕拼多多,還是想在微信生態裡另闢一片天地,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