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1978 年12 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標誌著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開放的開始。以此為起點,中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在這股新潮流中,一些人見證了回民區40年的滄桑鉅變,昂首走進新的時代。本期帶您走進回民區通道街辦事處祥和二區業主委員會主任——白福。

白福,回族,回民區通道街辦事處祥和二區業主委員會主任,土生土長的回民區人,60多年來,工作學習沒有離開過回民區這片土地,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回民區的社會變遷。時光荏苒,此刻,他正坐在家中,為我們講述他的生活經歷……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1952年3月,我出生在回民區通道街,此後的67年中,伴隨著自己的成長,我見證了回民區的發展與社會變遷。

1960年,我8歲,記憶中的回民區破爛不堪,東一家、西一家的爛平房和自然形成的村落就是當時回民區的寫照,當時的城市建設沒有經過規劃,所以根本沒有像樣的馬路,只有一些小巷子、小衚衕之類的穿插在居民區,頂多能過個自行車,更沒有啥地標性的建築,一眼望去全是平房,家家戶戶更沒有上下水,生活用水用一個大缸裝著,用完了挑滿,環境衛生也差,冬天一灘冰,夏天兩腳泥就是當時的出行寫照,現在的年輕人完全無法想象當時的生活是怎樣的艱難。

我家一共有8口人,兄弟姊妹6個,我排老二。那時候吃的是糠菜,野菜,主食是把麩子和棒子麵做的窩頭,所謂的吃糠咽菜指的也就是這吧,貧困和缺衣少食是哪個時代家家戶戶面臨的問題,尤其是孩子多的家庭,生活的壓力真的很大。一年四季就一套衣服,冬天爛棉襖一裹,麻繩一勒就是一個冬天,夏天把內裡的棉花抽出來,就是單衣,個人衛生也差,渾身的那個蝨子呀,沒得看,抖抖衣服都能抖下來。上學沒有書包,我們用毛巾包著書,老人拿繩子把毛巾兩頭給穿起來,背在背上就去上學了,業餘活動更是匱乏,為了發展體育運動,學校造了一個水泥的乒乓球檯,可把我們這些孩子高興壞了,每天放學那裡是我們唯一的樂園。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衣服也整潔了,有運動場地,吃穿都不用發愁,這是過去我們想都想不到的變化。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1967年,我15歲,老師看我家庭困難,有一天,他找到我和我說;“呼市供電局在招人,你去試試吧。”經老師牽線,我來到了呼市供電局,經過面試我被分配到了在後勤部門,正式成為一名工人。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被安排到科室中搞企業管理,後來又搞過設備管理,每天的工作就是出來巡視馬路上的變壓器,高壓監控線路,及時處理故障等。

上班的時候,單位沒有食堂,只能自己帶東西吃,母親早上給蒸的發麵窩窩頭,就是一天的乾糧,有時不捨得吃,到下午六點下班的時候窩頭已經餿了,即使這樣也捨不得扔掉,我還有弟弟和妹妹,我省著點他們就能多吃點,可能和現在的孩子們說起這些他們都不會相信吧!

後來,輾轉聽聞高考開始報名,我便想去考大學,但是後來還是差了些緣分,錯過了高考,便成了我心裡的疙瘩,如今老了,想想也便釋然了,想來人生的旅途那麼漫長,不去讀大學我任然有發揮自己作用的地方,得失真的不用太看重。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1978年12月18日,那是一個舉國歡慶的日子,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春天的大門,中國的思想開始波瀾壯闊的解放,中國的經濟開始奇蹟般的騰飛,這是中國命運的大轉折。這一年,我26歲,和同時代的人一樣,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望。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1983年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年,因為我結婚了。我和我的愛人住在單位分的8平方米的房子裡,度過了我一生中最甜蜜的日子。家裡除了一張床和一個櫃子,多餘的什麼也放不下,但是心裡充滿了對新生活的嚮往和幸福。

1984年的4月份,就在那個8平方米的小房子裡,我們迎來了第一個愛情的結晶,我的大女兒出生了。如今看著出落的亭亭玉立的大女兒,心裡還是美滋滋的,她是我人生最大的驕傲。1985年12月,我們的兒子也降生了,那時候我就在想,日子越過越好了,生活有盼頭了。

我愛人在東北上班,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們一直是兩地居住,直到1986年她被調回呼市,我們才結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自從妻子回來後,我們一家四口,就在那個8平方米的小房子裡經營著屬於我們的幸福,這一待,就是25年,雖然平淡,卻也覺得很幸福。

單位分的房子在五樓,每日我和妻子背一個孩子,抱一個孩子艱難的爬樓梯,後來生活逐漸好了,我就有個念頭,買房子一定要買個一樓的,爬了半輩子的五樓,我要買一樓享受一下。2001年,我們用自己的積蓄在祥和二區買了一套大房子,足足有100多平方米。2005年,政府通知我們要將供電局宿舍拆掉,規劃建設高樓,我打心眼兒裡高興,改革開放後,大家的日子都越過越好了,到處都在蓋樓,終於也輪到回民區了。

搬進新房的第一個晚上,我和孩子們都興奮的一晚上沒有睡覺。那晚,我躺在床上,想起了以前的生活,如今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不由喜極而泣,看著家鄉一天天的變化,感受著國家一天天的富強,我相信回民區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回族人民天生勤勞,又有生意頭腦,藉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回民區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以後,回族人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一些人開始經商,做些傳統性的買賣,熟食加工,開飯店,各種小吃,慢慢的市場就開始活躍起來了,後來,政府根據市場規律進行規劃建設,便形成了現在的回民區經商環境,現在寬巷子就是回民區經商環境的一個縮影,南來北往的人們都來這裡購物,回族人有自己的經商特點,比如各種特色小吃,在其他地方就是買不到,很多外地的人都來這裡買東西。變化最大的要數中山西路了,以前的中山西路都是國有的一些小商鋪、小商店。改革開放以後,政策才允許私人在那裡經商,中山西路商業街就是從哪個時候開始有的雛形,後來慢慢發展成今天的規模。

終於,過去那種吃國家供應糧,買糧食靠糧票的日子都成了回憶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慢慢的提高,吃的穿的也越來越好,現在家家都有汽車,住的房子也越來越大了,這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2015年8月,祥和二區在回民區政府和回民區物業辦的幫助下成立了業委會,大家推選我當業委會主任,我就想,我得給咱居民們實實在在的做點事。小區居民結構比較複雜,對於籌錢建設小區美化環境並沒有統一的意見,為了在小區蓋個涼亭,我挨家挨戶的遊說做工作,為了帶動大家,我自行墊付了5000塊錢,先把事情搞了起來,後來大家被我的這種熱情所影響,就也不分你我,紛紛也加入這個工作中來。過去小區裡什麼也沒有,經過小區居民幾年的建設,現在小區裡亭臺樓閣、鳥語花香、綠樹成蔭,人們坐在亭子裡乘涼,小孩子在小區裡玩耍,小區衛生有的保潔員管理,整個小區的條件越來越好,居民的心情也越來越順暢。

輝煌回民區|改革開放40週年——改革開放人物故事之白福

如今我早已退休,每天約三五好友去山上騎行,感受著身邊的變化,享受著晚年的幸福時光,不禁感嘆,日子真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抬頭看看掛在牆上的時鐘,十一點了,白福又沏上了一壺茶,對我們說,未來的日子,回民區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回民區新聞中心新媒體運營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