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峰会召开前,默克尔摆出亲华姿态,签署1550亿合作协议

没有哪个时候比现在更需要朋友。对中美如此,对欧盟(尤其是德国)也是如此。

北约峰会召开前,默克尔摆出亲华姿态,签署1550亿合作协议

据日媒7月10日报道,中德两国达成总额200亿欧元(约为1550亿人民币)的合作协议,并在维护世界自由贸易方面取得共识。在贸易摩擦不断激化的背景下,德国并未选边站队,而是优先维护自身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都坚持自由贸易,还曾经抨击欧共体的关税壁垒。然而1971年美国出现逆差之后,尼克松废除金本位,为了“保卫美元”而提出“公平贸易”。1985年里根正式提出“自由和公平贸易”的概念,组成“反击小组”,重创日本。如今川普喊出“美国不做贸易上的傻瓜”,直接秉承了里根的理念和打法。当美国工业独孤求败时,就奉行“自由贸易”占领全球主要市场,当无法处理逆差时,美国就打着“公平贸易”的幌子玩起无赖手段,将国内危机转嫁到国外。这种做法必然在全世界激起愤恨。

在记者会上,默克尔面对“更重视哪一方”的提问是这么回答的:德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但我们不会与对华关系进行比较。因为我们与世界最大的2个经济体都存在分歧。中方则表示:愿意求同存异,与德方“做寻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合作的典范”。

北约峰会召开前,默克尔摆出亲华姿态,签署1550亿合作协议

对德国来说,这次达成的协议就是及时雨。北约峰会定于7月11日和12日在布鲁塞尔召开。鉴于6月8日的G7峰会变成“摊牌大会”,这次西方国家的聚首恐怕也难以拥有一张绽放笑脸的全家福。川普此前一直喋喋不休地指责欧盟“搭美国繁荣的便车”。在默克尔访问白宫时,川普直接向她讨债10000亿美元——这是德国在过去14年里欠下的军费总额。面对美国施加的巨大压力,德国需要证明自己有强有力的同伴。怀里揣着这个成果,默克尔应该又找到了底气。

事实上,欧盟正在两边下注,试图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

6月12日,默克尔曾经表示:如果算上服务业,美国对欧洲享有高额顺差,现在的计算方式有问题。随后在6月15日,德国总理暗示,将对美国互联网巨头的数字业务进行调查,或许将额外征税。然而,当白宫放出“如果欧盟让步就放弃对欧洲进口汽车加征关税”的诱饵时,德国很快就软化了立场。默克尔7月6日明确表示“支持欧盟降低对美国汽车的进口税”。特朗普也心领神会,声称这次大战只针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威胁暂时消除,但欧盟已经对美国失望透顶。面对国际竞争,欧洲开始出现亲华远美的声音。

英国《卫报》列举最近中欧合作的3个进展:中英双方合作成立150亿美元的基金,与软银的“愿景基金”争夺投资机会与市场;中德双方合作在德国建设生产锂离子电池的工厂,预计投资额为10亿欧元,未来德国汽车厂商将采购40亿欧元的锂离子电池;中法两国的顶尖公司在云计算方面达成合作协议。

英媒认为,欧洲资本利用来自东方的商机,也是无奈之举。因为面对美方发动的经贸大战,欧盟缺少足够的应对手段。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崛起中的大国多多开展生意往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德国《经理人杂志》直接指责川普在分裂西方。如果德国乃至欧盟不做出改变,将继续被美国敲诈和勒索。如今可行的应对之策就是寻找可以替代美方的合作伙伴,东亚大国成为最合适的对象。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大西洋联盟”的分裂。欧洲与美国是堂兄弟,是最亲密的盟友,而与东亚大国只是利益之交。欧盟依然对东亚大国抱有警惕,担心自己的关键技术和企业被收购,担心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成为科技强国。奥地利的《标准报》提出一个观点:利用东亚大国的亲近姿态来迫使美方改变态度,与欧洲和解。探客认为,如今欧盟陷入一种悖论,他们用来抵御美国攻势的铠甲,同时又是自身的软肋。

北约峰会召开前,默克尔摆出亲华姿态,签署1550亿合作协议

国际博弈基本遵循“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个强国不能同时与两个大国爆发冲突。欧盟终归只能利用,而不可信赖。在大三角关系里,欧美关系远比中欧关系要牢固,两者不可相提并论。以德国为例,在美国的投资是在华投资的5倍,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总体来说,能让欧盟保持中立已属不易,联手抗美只是幻想。打赢这场战争,终究只能靠自己。(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