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非遺:活了「老」文化 火了「新」市場

長沙非遺:活了“老”文化 火了“新”市場

雨花非遺館

精美多樣的竹編制品、栩栩如生的根雕、典雅瑩潤的醴陵瓷器……各類傳統手工藝品琳琅滿目,眾多傳統手藝人獻技傳藝,走進雨花非遺館,就像走入傳統手工藝的大觀園。這座近五萬平方米的非遺館,已經成為重要的非遺文化經濟綜合體。

長沙非遺:活了“老”文化 火了“新”市場

陶藝

長沙非遺:活了“老”文化 火了“新”市場

棕櫚編

長沙非遺:活了“老”文化 火了“新”市場

泥書

長沙非遺:活了“老”文化 火了“新”市場

棕葉編

長沙非遺:活了“老”文化 火了“新”市場

剪紙

在長沙,非遺不但活起來,而且火起來,正以現代時尚的新姿態走進大眾,滿足人們對消費升級的美好需要。

雨花非遺館打造非遺文化經濟綜合體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需要保護傳承的非遺代表著傳統與落伍,很難與現代人的生活聯繫起來。在雨花非遺館館長鄧運姣看來,引進市場機制來保護非遺,是最有生命力的保護,它的落腳點,就是讓非遺找到市場,讓非遺與大眾消費對接起來。

雨花非遺館開創了一個“非遺+”模式,通過與旅遊、教育、互聯網、演藝經紀、展銷、文創品牌開發的融合,打造“吃非遺、玩非遺、學非遺、買非遺、賞非遺”非遺文化經濟綜合體。

活動層出不窮、產品花樣翻新、客流來自五湖四海,雨花非遺館裡風生水起。在這裡,公益課堂已形成常態,每週面向市民免費開放茶藝、香道、書法、剪紙、陶藝、二胡、民族舞等非遺課堂,寓教於樂,拉近了非遺與市民的距離。來自數十個國家的朋友在非遺館裡流連忘返,為中華文化的精緻精美讚歎不已。眾多傳統非遺實現了華麗轉身,當看到竹藝被融入計算器、鼠標和鍵盤的設計裡,湘西精湛的竹編工藝被運用到時尚箱包的製作中,傳統夏布搖身一變成為現代文創,你會忍不住讚歎。

目前,雨花非遺館共入駐非遺項目349個,入駐傳承人200餘名,成為我國首個民營企業投資運營、聚集非遺項目數量最多、非遺傳承人最集中的場館。

非遺文創產品搭上互聯網快車

傳統是一筆珍貴的資源,長沙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為滿足人們對消費升級的美好需求,以省博、市博、簡牘博物館及非遺等“老”文化為依託,設計研發出越來越多的系列文創產品。

市文物商店自主開發推出了“太平有象”絲巾、“長沙星”和“妙品天成”瓷器等文創產品,實現銷售收入1114.6萬元,同比增長21.5%。湖南藝尚源有限公司通過精準產品定位、產品設計包裝、市場運營推廣等系列品牌化運作,已研發生產出“紅色文化產品系列”“非遺文化產品系列”“民族文化創意產品系列”等近100個品種。湖南榮智文化創意管理有限公司推出的苗銀苗繡秀天下系列產品,提煉湖南省博物館典藏文物上的圖騰造型,並與湘西十八洞“苗繡”繡片結合鑲嵌,古樸中透著時尚。

長沙非遺:活了“老”文化 火了“新”市場

飛藝寶

非遺文創產品也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湖南榮智文化創意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肖華介紹,公司打造了一個專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服務平臺——“飛藝寶”,創造“非遺產品銷售+非遺文化傳播+非遺產業孵化”的商業模式,通過一件件鮮活實用的非遺文創產品,讓遙不可及的傳統文化放下高冷的身段,帶著新鮮時尚的古意,走進大眾心中。

摸索外國人消費需求 讓非遺走出去

在中華文化大踏步走出的背景下,長沙非遺產品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6月14日,首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授牌,長沙市成為全國13個入選基地之一。聽到這個消息的湖南湘繡城總經理曾應明很高興,“湘繡出口將迎來更好的契機”。

作為文化出口的先行者,曾應明很早就看中了國外的湘繡市場。湖南湘繡城旗下湖南金霞湘繡有限公司生產的“順龍”等品牌服裝,已經出口到美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湘繡城出口額為305萬美元,去年增長到700多萬美元,今年1月至5月已經出口900萬美元,力爭全年達到2000萬美元。“每一件出口國外的湘繡產品,都在詮釋和傳遞著我們的民族文化。”

在曾應明看來,湘繡城的產品之所以能夠快速攻佔國外市場,就在於通過摸索外國人的消費需求搭建湘繡的營銷體系。除了出口高檔次的刺繡產品,還出口刺繡的日用品,如湘繡服裝、鞋、帽、箱包、圍巾、靠墊和床上用品等。“通過刺繡產品出口充分帶動非刺繡產品出口,讓湘繡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們初步計算過,這個比例大約是1比16。”曾應明說。由曾應明擔任出品人的首部湘繡電影《國禮》即將上映,“這將更好地打響湘繡名片,對湘繡產業發展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