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隊首輪告負,是因爲德國教育主張輸在起跑線嗎?

德國隊首輪告負,是因為德國教育主張輸在起跑線嗎?

2018俄羅斯世界盃奪冠大熱門衛冕冠軍德國隊6月17日晚上登場亮相,與墨西哥隊展開角逐。德國隊不疾不徐、穩紮穩打,34分鐘墨西哥隊反擊成功,莫薩洛擺脫打近角破門。之後德國隊錯失很多機會,以0:1敗下陣來。

德國隊在世界盃上的首場亮相,讓我想起了德國的教育。與我們中國的教育大相徑庭。當前中國教育極度焦慮,就像一輛剎不住車的火車,滿載著中國的兒童遠離童年,告別舒適,奔向我們認為的所謂的“成功”!教育的理念那麼多,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幸福感不強,後續力不足,不得不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教育該慢還是該快?我們常常說國家的振興靠教育,教育是民族發展的基石,那麼今天我就來說說德國漸入佳境的教育:

一、早期教育——嚴禁過度開發大腦

跟中國城市裡大量的早教機構不同,在德國嚴禁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開發。學齡前兒童由家長自由選擇送孩子到託兒所或者自行在家玩耍。德國人主張孩子在六歲前都不要刻意學習知識,而是認識社會,學會交往,主要任務就是“玩”。用德國人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寧願選擇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學齡前德國法律規定嚴禁進行分科教學,甚至不得使用教材。德國的幼兒園、託兒所就是帶著孩子們搞活動,有時是參觀社區,有時是體育鍛煉,有時是學會安全撤離,有時是鍛鍊組織才能。

德國隊首輪告負,是因為德國教育主張輸在起跑線嗎?

德國的小學一般是四年,個別地區(如柏林等地)是六年。具體小學多少年由各州各地方政府決定。在德國的小學有一個統一的規定那就是一二年級不考試不排名,甚至沒有明確的課程內容,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自信心和交往能力。你如果覺得學習難度太低想自己加點碼再拔高點難度,那會遭到教師的反對,請你保持和其他孩子的同步學習,嚴禁搶跑!

二、中等教育——“一干三枝”理性選擇

最具特色的就是德國的中等教育了。小學畢業後,德國的中學生會有兩年的觀察期,這就是“一干三枝”中的那“一干”,像大樹的主幹一樣。所有的中學生都要經歷這個兩年的統一學習。在這兩年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不斷觀察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家長充分溝通,在徵得家長同意後再決定下一階段進入哪一“枝幹”繼續中學學習。這三條枝幹包括:

1、文理中學。智商較高、學習能力強,熱愛研究的中學生,今後的走向就是進入大學繼續深造,成為精英。

2、實科中學。兼顧普通高中和實用性學習功能,完成6年中學學習後可申請大學學習也可選擇一份工作立足社會。

3、職業中學。主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也有一定的基礎文化課。

德國隊首輪告負,是因為德國教育主張輸在起跑線嗎?

德國某文理中學訪問中國

這三個枝幹之間可以在六年內自由流動並不是相互割裂的,比如文理中學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吃不消了可以及時轉到職業中學來,職業中學學業能力強的也可以選擇上大學這條路。最為靈活的就是實科中學,可上可下,非常自如。

德國隊首輪告負,是因為德國教育主張輸在起跑線嗎?

德國總理默克爾與中學生在一起

換成在我們中國這樣的中學教育模式恐怕很難推行。因為中國人面子觀念重,家長總認為讀大學才是一個學生人生的必然經歷。所以,很多家長跟我說:職高堅決不去,要學壞,這一輩子就毀了。

三、高等教育——寬進嚴出,實用創新

德國的大學在國際上貌似沒有什麼名氣,但是你們知道嗎?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居然排名世界第三。為什麼?專家認為這跟德國教育隨著學生年齡增加而不斷增加難度有一定關係。尤其是高等教育,申請一般都可以進入大學,但是大學畢業卻很難。德國採用的是達標式考核,這不同於我們的高考,我們是按照比例分配大學入學名額,比如十個人都很優秀,但只能招收5個人,那麼這十個人不得不水漲船高,形成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如此還奢談什麼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之類,只能是美好願望。德國則不一樣,標準是固定的,只要達到標準就可以入學,只要達到標準就可以畢業,當然畢業的標準是很高的,達不成的是多數。這就是寬進嚴出。大學的學習內容既注重實用又注重創新。所以德國能夠人才輩出,這些大學畢業後的人才要麼在企業成為優秀者要麼在研究領域能夠大搞創新發明。

德國隊首輪告負,是因為德國教育主張輸在起跑線嗎?

德國隊首輪告負,是因為德國教育主張輸在起跑線嗎?

總之,雖然德國首輪輸球了,但是我們的足球和德國相比那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我們的教育觀念與做法與德國也大相徑庭,究竟德國嚴禁過度開發兒童智力、中學分流和大學寬進嚴出的做法值不值得我們學習呢?歡迎留言互動!看了德國的教育,是不是更期待德國隊後面兩場的比賽呢?驗證一下輸掉起跑線也能贏得好成就!哈哈

教育不易,且行且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