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第一考:遇資本冷麵,「暖風」何時來?

這個七月,光環屬於雷軍,勝利未必屬於小米集團(01810.HK,下稱小米)。

小米上市首日,港交所推出了期貨、期權、衍生權證等多項產品以供投資者選擇。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向《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道,港交所此前僅面向工商銀行(01398.HK)與友邦保險(01299.HK)推出過上市首日即推出衍生品及接受沽空。港交所近乎以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和包容度表達對小米的友好。

小米上市第一考:遇资本冷面,“暖风”何时来?

小米早期投資人GGV CAPITAL 管理合夥人童士豪在接受記者採訪之際也直言,小米的性價比路線極具殺傷力,並表示伴隨小米“鐵人三項”模式在全球開發中國家落地並生根發芽,小米的潛力將得到極致釋放。

不過,資本市場的反應並不夠熱烈。7月9日,香港恆生指數高開1.32%,小米開盤跌2.35%,上市當日報收16.80港元/股,下跌1.18%。

首戰遇冷,在小米的靈魂人物雷軍及投資人看來,上市並非小米的目標,港股從低點全新開始,未必不是好事。

童士豪在接受記者採訪之際也表示,香港投資者對於小米這種新經濟公司商業模式的理解需要時間消化。小米“鐵人三項”模式核心的新零售、互聯網服務收入都是從雷軍寄望能夠更好地為用戶提供品質好且口碑佳的產品自然演生的結果。

這種用戶至上的樸素理念至少目前並未緩和資本遇冷的局面,後續是否能夠令資本市場心悅誠服呢?

冰火兩重天

“雷軍是從想聽用戶的聲音這一角度出發去做手機的,這是其他手機廠商所不具備的思維,MIUI系統能夠基於用戶的意見實現每週的快速迭代,這點是小米最打動我的地方;其次,‘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的鐵人三項模式使小米能夠以競品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的價格對外輸出世界級的產品,這是很有殺傷力的。”童士豪向記者分享了投資小米的初衷。

小米上市之前,曾有香港機構人士向記者坦言,香港本地的投資者對於新經濟公司整體持保守且偏負面的看法。童士豪也肯定了記者所提及的情況,但其樂觀表示,“香港的投資者以機構投資者居多且投資經驗豐富,給他們一些時間,他們應該能夠看懂(小米)。”

作為首隻登陸港股的“同股不同權”公司,香港資本市場也對小米展現出了高度的開放性和包容度。

李小加在接受記者採訪之際並不願就小米此前臨時暫停CDR而選擇香港作上市地做表態。但是記者瞭解到,小米上市首日,港交所推出了期貨、期權、衍生權證等多項產品以供投資者選擇。

儘管,李小加向記者解釋稱,港交所給予小米此般待遇“並不是因為喜歡小米,也不是給它特殊待遇,而是基於哪個產品的交易深、交易面廣,市場注意力非常強,使得所有的參與者在交易過程中有足夠的信心這一原則,我們覺得小米到了這樣一個地步,所以在第一天我們就把小米所有的衍生品打開了。”

但這還是非常明確地釋放出了對於小米的友好歡迎姿態。

據悉,熟悉小米發展的李嘉誠、馬雲、馬化騰等商界領袖也拿出真金白銀認購。小米稱,金融大鱷索羅斯的旗下基金也參與認購。

早在小米上市之前,就有港資券商向記者表示過,小米破發是大概率事件。這一方面是受制於中美貿易關係緊張等全球政治經濟動盪態勢,導致港股氣氛壓抑、行情下行。

自進入2018年以來,港股破發已逾七成。利空頻出的外部行情繫小米破發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具體到破發的新經濟公司群體特徵上來看,這主要是香港本地券商資管及大公司對於新經濟公司商業模式的觀望姿態。

國際地產資管公司協縱策略管理集團聯合創始人黃立衝等數位港股市場觀察人士此前就向記者表示過,小米的互聯網科技屬性目前並不具說服力。這也被認為是小米估值爭議的關鍵所在。

如今,以17港元/股計算,小米估值約543億美元。這不僅相較於此前市場盛傳的千億美元估值線已縮水近半,而且距小米2014年底所進行的E輪融資提升幅度也不大。據悉,彼時,完成11億美元融資額度的小米估值高達450億美元。相較2010年首輪2.5億美元估值,放大了180倍。

同時,根據此前港交所公告,小米淨籌資240億港元,超額認購9.5倍。這與2017年平安好醫生的650倍超額認購、閱文集團620倍超募相比,相差甚遠。

但小米及其投資人似乎並不以為意。

雷軍稱,“這一切只是剛剛開始,上市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順為資本CEO許達來也表示,小米上市只是一個里程碑、一個新的開始,小米不要被短期股價、市值所幹擾,短期的股價、市值不重要,最重要的還是小米要堅守初心,做好價格厚道、感動人心的產品。

對於後續小米市場表現,富途證券稱,基於小米系大盤股和超大盤股,走勢與大勢的關聯度非常高。若大盤能夠恢復反彈,恢復到強勢,小米的反彈力度可能會大於恆指反彈的力度。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眾安在線、平安好醫生、雷蛇和易鑫集團自2017年下半年上市以來均連續出現破發。即便是表現更甚一籌的閱文集團,其7月9日收盤價較上市首日收盤價已近腰斬。

成長性質疑

相較於雷軍對於上市、股價破發等外部焦點所表現的波瀾不驚而言,提及自身八年第一次用互聯網方式做手機時,他的情緒似乎要顯得更為外露。

“八年前,我有一個瘋狂的想法:,要用互聯網方式做手機,提升中國產品的全球形象,造福全球每個人!說實話,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個瘋狂的想法。”他在小米掛牌儀式上笑言。

這個“瘋狂的想法”至少已經部分“照進”了現實。據小米招股書顯示,小米手機已由2017年的881.3元/臺下滑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817.9元/臺。這除了契合小米強調的效率革命路線外,在手機業內人士看來,貢獻小米手機銷售收入五成左右的紅米等中低端手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攪動中國手機的一條“鯰魚”。

“在2G時代,山寨機佔據了中國手機市場三成左右的市場份額。但是紅米這類千元機入市直接加速了國內山寨機市場的萎縮進程。”深圳華強北消費電子分析師何新稱,性價比路線的小米以價格為殺手鐧客觀上倒逼了手機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小米秉承的性價比路線如今在印度市場也得到了很好地沿襲,並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小米僅耗時三年半便力壓三星等勁敵,榮登印度手機市場份額第一把交椅。

但這也恰是不少受訪人士對於貢獻小米營收七成左右的手機業務的成長性擔憂所在。

印度市場所呈現出的與中國市場類似的龐大人口基數、印度市場正處於從功能機向智能機升級的特定階段所釋放的剛需色彩、印度本土手機制造業的實力孱弱等特徵,都被認為是小米的性價比路線能夠在印度得到快速落地的特殊支撐因素,而被國際市場認可度和接受度更高的美洲、歐洲市場與印度市場出入較大。

昊澤資本合夥人赫信向記者斷言,“歐美主流市場的強消費力,對於產品品質、品牌力的推崇程度會更高。這意味著小米在歐洲、美洲等全球市場攻城拔寨的難度係數會水漲船高。”即便是在小米手機的“大本營”中國市場,這種對於小米手機主業的擔憂之聲也未曾消弭過。

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摩爾定律背後所呈現的供求互為因果正在全球手機市場得到加速驗證。綜合IDC、Counterpoint數據來看,全球手機市場增長已告別高增長,未來幾年全球手機出貨量可能仍將保持低增長甚至負增長局面。其中佔據全球中國手機市場銷量30%左右的中國市場表現更甚。

回溯中國手機市場近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小米手機主業的第一次快速成長較好地踩準了低價智能機普及的剛需潮。

彼時,中華酷聯崛起也令深諳性價比之道的小米迎來了美好時光。此前的2017年,小米能夠走出2016年的銷量下滑陰霾,在行業下滑的背景下,實現出貨量同比增長74.5%,在業內看來,這也離不開手機產品同質化、創新乏力的大背景。至於性價比標籤還可以支撐小米在早已進入存量機市場的中國走多遠,不少受訪人士都稱“難以預判”。

“手機市場山頭變幻,品牌起落變化莫測。”消費電子觀察人士向謹表示,無論是曾經的中華酷聯光環的快速消退還是2018年金立資金鍊困局等,手機廠商對市場的敬畏及警惕之心遠比其他電子細分產業要更持久。

童士豪已然認識到中國手機市場高增長態勢的一去不復返,但在他看來,類似於印度、東歐、北非、印尼、拉丁美洲這些開發中地區和國家恰是小米施展拳腳的好地方。“所謂的西歐、北美這些主流市場並不是中國公司出海的必爭之地。相反,開發中的國家是待開發的新市場。”他將這種路線稱為“絕對是更可行的鄉村包圍城市做法”。

不過,記者也有了解到,OV紅藍大軍、華為無不把印度市場作為必爭之地,補渠道短板、強化產品矩陣、加大營銷力度······這些曾經在中國市場頻頻動用的招數正在印度市場上演。中系手機企業出貨量在印度市場如今已提升至五成左右的背後是競爭的加劇。

另外,互聯網服務收入的比重及構成等此前被機構投資者、電商人士、手機人士視為是佐證小米IOT科技基因成色幾何的核心要素之一。

據小米招股書顯示,儘管不足小米營收體量10%的互聯網服務收入的毛利率逾六成,但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主要來源於廣告業務。有珠三角手機企業高管向本報記者直言,“現在的手機企業不再是單純的硬件企業,因為類似於雲存儲、廣告收入等均成為貢獻利潤的重要來源。”另有手機企業人士透露,重視研發的華為,而今來自於華為榮耀商城、雲存儲、音樂、遊戲等互聯網收入及利潤佔據遠高於小米。

童士豪直言,虛擬道具等線上娛樂服務將是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可挖掘的未來。騰訊正是受益於虛擬道具等遊戲增值服務業務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回報。而“雷軍系”旗下金山軟件的遊戲基因能夠為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提供人才、科技等彈藥支援。

童士豪看好小米的成長性預期還部分來源於他對投資趨勢的自信。之前自2012年小米C輪融資便進入,持續跟投至E輪的DST Global,其管理合夥人John Lindfors也曾向記者表達過類似觀點,“像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等公司都是代表了非常重要的趨勢。”

童士豪表示,品質好、設計好但價格僅是競品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的小米產品具備落地的硬實力。而全球城市化進程的提速及中產階層的快速崛起將為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新零售等“鐵人三項”模式落地提供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