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学区房的注意了,这些风险值得警惕?

1、学区房、母婴、早教行业衰落

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数是1723万人,比2016年下降63万人,比卫计委预测的2017年出生人口下限2023.2万少了300万。其中二孩的出生人口是883万,一孩只有724万,可以想象,若2015年没有全面开放二孩,出生人口已是雪崩式下降。

2012年龙年是一个出生大年,2011年-2013年,上海出生人口分别为18.00,22.61,19.62(万),北京出生人口分别为19.1、22.4、21.6(万),都在龙年有个凸起。而2018年正是2012年出生人口大量入学的年份,生龙宝宝的代价是巨大的,有些操心多家长孩子两三岁时就开始四处寻觅合适的学区房,并不惜重金购置。不仅如此,龙年出生的孩子升学压力始终存在,并面临更激烈的中高考竞争。

无论如何,对于孩子在2017年以后出生的家长来说,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在其他任何城市,未来是要大大松一口气的。随着出生人口的走低,学位的概念将逐渐淡化,入学也会越来越容易。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为此高兴,与之相伴的是学区房炒作的冷却,母婴、早教、K12教育这些行业也将排队由盛转衰。

2、老龄化的迟钝感

老龄化在中国已是老生常谈。在2016年出生高峰的4年前,2012年,中国已经迎来了劳动力人口拐点,并自此以每年300-400万左右的速度锐减,到2017年的时候,累计减少数量已经超过一整个深圳的常住人口。更夸张的是即将到来的断崖式下降,到了2023年,劳动力人口每年都会减少1000万以上,一个超大城市人口量。

2012年对中国经济也不是个好年份。钢铁煤炭行业相继有巨头出现破产,温州与鄂尔多斯房价一溃千里,并越演越烈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日后房价一飞冲天的杭州,彼时不乏价格近乎腰斩的楼盘。经济的不景气在金融市场体现出来,股价萎靡,以至于临近大会时,证监会为了维护指数稳定,暂停了IPO,作为补偿,开始鼓励金融创新。今天我们知道,金融本质上就是股和债的零和博弈,根本不存在什么创新,金融创新跟金融诈骗基本同义。证监会监管下的券商没有创出什么东西来,互联网金融等非牌照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的大旗下却蓬勃发展起来,为日后的金融败局添砖加瓦。

对个体来说,老龄化的影响往往以事件的形式突然爆发。比如父母的身体在某一天出现问题,检出重大恶性疾病,那么从检查、治疗到后期护理,都会是一项劳心劳力伤财的事情。而在当前国内环境下,联系住院、专家会诊、手术这些事情,或多或少有些你懂的,考验着家庭的人脉、耐心和钱包。而这一代人多为独生子女,压力往往全在一个人或者一对夫妇身上。相信很多人身边会有朋友因为父母身体原因,使得整个人生计划发生重大改变的例子。

但是若没有遇到事件,老龄化进程又是缓慢的,个体对老龄化的感知非常有限,软刀子割来不觉得疼,以至于还很多人以为,老龄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买学区房的注意了,这些风险值得警惕?

3、储蓄房子养老不靠谱

要在劳动力人口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产出、乃至实现增长,就必须把劳动效率提上来。而提高劳动效率有3点途径:技术进步、减少损耗、优化结构。虽然认真写起来可以长篇累牍,但全部都是废话,因为不管有没有老龄化问题,从社会整体角度讲,劳动效率总是越高越好,能用的办法早就全都用上了。务实的日本人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没有老龄化对策部,只有少子化对策部,主要任务是想办法让人多生孩子。另一个解决办法是让人晚退休,延迟劳动力人口退出劳动的时间。

从个体层面,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不多生几个孩子,就只能储蓄了。而老龄化越严重,需要储蓄越多。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储蓄货币事倍功半,事实也是如此。从社会整体看,货币是无用的东西,不能吃不能用不能生产,如果全中国所有人的储蓄多添一个0,无非就是让物价再多添一个0。而劳动力不足的时候,即使没有央行印钱,物价也会上升。

为了抵御货币的贬值,人们把目光投向房地产,寄望于通过持有房产削减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总体上看,这是一种天真的想法。虽然印钱速度很快,造房子的速度也不慢,中国房地产投资总额、房地产开竣工面积在大多数年份里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所以一边是人口减少,一边是房子越来越多,很难想象未来能通过富裕的房产换取稀缺的劳动力。按照2012年房地产市场分化论,三四线城市房子早就过剩了,然而棚改、PSL一来,国开行数以万亿计地向房地产市场撒钱,房子早就过剩的三四线城市房价6年后又涨了好几倍。

在经济比较和回顾大多数文章中,对于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萧条往往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叙起,以日本央行连续升息刺破房地产、股市泡沫为高潮,显得日本的萧条好像是美国在搞鬼,又好像是日本央行一意孤行,画外音是如果央行不那么操作,日本就能避免萧条。

其实,在日本央行动手之前,有一个日本未来何去何从的大讨论,当时的日本人看到了他们的商社在倒腾房地产、车企在倒腾房地产、化工厂在倒腾房地产、东大京大的学生一毕业就倒腾房地产,全民投机搞房地产。很著名的说法是当时日本的房地产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日本人说这样不行,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只有房子大家都要喝西北风,要制造业立国、科技立国。所以日本人是在明白了光储蓄房子不行,会毁了日本社会的未来之后,刺破了房地产泡沫。

而靠股票养老比房地产养老更不靠谱。事实上,无论是货币、房地产、保险还是其他任何金融产品,从社会整体层面讲都是零和游戏,如果没有带来资源结构的优化,便纯粹只是消耗结构,但是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这些消耗结构却蓬勃发展越来越大,让应对老龄化的形势愈发严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