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钦州行:探访百壶斋

六月钦州行:探访百壶斋

渊源久远的钦州坭兴陶,以其独特的材质、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得到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更是通过收藏这一具有千年文化传承的民族瑰宝享受着无穷的乐趣,潘信先生就其中之一 。

潘信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钦州市书法、美术家协会会员、钦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邓敦伟入室弟子、钦州老坭兴陶百壶斋斋主。他的座右铭是:衣带渐宽终不悔,捉襟见肘苦中乐!

6月8日晚上,笔者有幸应邀来到位于钦州市荣达荣小区潘信先生的住所,走上四楼,就看到一扇大门的上方悬挂着一块用原木雕刻着“百壶斋”三个行书大字,落款是邓敦伟(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擅长书法雕刻,钦州陶艺界的大师、老前辈)。

潘先生把我们一行迎进了客厅,尽管来之前就听说了百壶斋的概况,可一进门还让人吃惊:偌大的大厅除了留出通往卧室、厨房、卫生间的通道外,清一色都是玻璃壁橱,里面摆满了各种款式的坭兴陶工艺品,大厅中间是一整块荔枝原木的案台,为工作台兼茶几。

六月钦州行:探访百壶斋

落座后,进入正题的潘先生坦言,由于对钦州老坭兴陶情有独钟,三十年来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把散落在民间的“钦州之宝”一件件淘回来,于是就拥有如今林林总总的千余件实物。他把自己的收藏场所定名为“钦州老坭兴陶百壶斋”,自称“斋主”。

当我们询问他到底有多少藏品时,他说大大小小总数有一千多件,具体的要看登记册,由他儿媳妇负责造册登记,正好他的家人都不在。

六月钦州行:探访百壶斋

其实潘先生的儿子一家也不住这里,用他的话说,百壶斋里居住着他的擎爱——老婆和坭兴陶。

偶尔孙子过来,他得全程守护,既为保证宝贝孙子的安全,又为守护心爱的坭兴陶不被受伤,两头都伤不起。

潘先生最令笔者敬佩的是,还收藏了大量与坭兴陶有关的旧报纸、旧杂志。

潘先生说,只要发现刊载有关坭兴陶信息的旧书报,他都会掏钱买回来,其中甚至还有两本日文杂志。

六月钦州行:探访百壶斋

这两本杂志,上面除了图片以外,密密麻麻的日文中间偶尔夹杂一两个方块字,我们根本看不懂。

潘先生眯着眼睛说,日本人固然可恨,但也有让人佩服的一面。他们收集情报的能力是一流的,对坭兴陶了解得非常详细、准确、透彻。

在众多旧书报中,最贵的一本是1957年4月的南方日报,花了1000元钱,那上面有一则关于坭兴陶的报道。

六月钦州行:探访百壶斋

笔者对收藏一无所知,但对潘先生此举,笔者认为他把文化与藏品结合起来,应该说境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接着潘先生领我们仔细观看他壁橱里的坭兴陶藏品,他侃侃而谈,乐数家珍,每一件藏品都能准确说出其来历。

其中最早的是一对宣统一年(1909年)的坭兴陶帽筒,因为清代文武官员的官帽款式比较特别,他们下朝回到府邸后,摘下的帽子得找地方搁置,钦州官窖因此生产了大量的帽筒。

六月钦州行:探访百壶斋

据钦州县志记载,自1904年便向大清政府申请“钦州官窖”执照(证书),直到1909年才获得批准。但宣统皇帝只在位三年,“钦州官窖”实际上只存在三年时间,所以潘先生的这对帽筒,应该是存世不多的产品之一。

另一件得意之作是宣统三年(1911年)的一把提壶,叫描金直桶茶壶。这只壶是当时钦州官窖的产品,高14厘米,图案为24K真金描绘,一面描有文字:雀舌。另一面描金文字为:书酒怡情,并刻有“刻苦读书”图画。底款为:钦州官窖。

潘先生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这是他花五万块钱从广州的古玩店里淘回来的。

六月钦州行:探访百壶斋

实际上,从经济上来说,潘先生不是富人,他只是个退休干部,可他说自己很富有,是精神世界的富翁。

说话间,潘先生从橱柜里捧出一个自称镇斋之宝的大花瓶,那是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拿到金奖的“黎家园”于1925年生产的,潘先生介绍说,这个花瓶的拉坯已经达到了顶尖水平,他让我们试试分量,偌大的花瓶抱起来轻飘飘的,与它的体积根本不相称。

六月钦州行:探访百壶斋

有人出价十万要买,潘先生却说,不是钱的问题,钱再多也有花完的时候,他守着这些不可复制的坭兴藏品,即使生活清贫,也觉得精神上很愉悦、很满足。

走进潘先生的卧室,除摆放一张床外,三面墙只留出一个窗口,其余都被玻璃橱柜占据,仅有的一个衣柜也成了摆放藏品的收藏柜,床底下也摆满了藏品。他跟我们开玩笑说,老婆不愿进到他的房间,他也落得自在,连睡觉都抱着坭兴陶睡。说到他收藏了这么多藏品会不会很费钱时,他马上纠正:这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我收藏的是一份历史、一份文化!转而又向我们透露,每次看上心仪的坭兴陶工艺品,就会按正常渠道向老婆大人打报告,甚至向子女求助,家人对他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才让他的收藏之路走到了今天。

六月钦州行:探访百壶斋

走出百壶斋,我对收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前认为收藏家是富人的游戏:有大把的金钱、有大量的悠闲时间。但我现在明白了,真正的收藏家是精神层面的,只要视收藏品为生命,他们可以是靠着节衣缩食来支撑自己的收藏事业的。有像潘先生这样对坭兴陶达到痴迷程度的收藏家,相信钦州坭兴陶艺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底蕴会薪火相传,并且会绵延到久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