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起来”的生活还要“富起来”

初夏,走进绿色编织的临沧市凤庆县,茶叶核桃青翠欲滴,相互映衬,看着长势喜人的核桃,凤山镇安石村村民李银又开始忙碌起来,他高兴地说:“实施退耕还林后,我家所有土地都种上茶叶核桃,如今茶叶核桃都投产了。与过去种粮相比,收入已增加了好几倍,退耕还林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5月17日云南日报)

“绿起来”的生活还要“富起来”

网络照片

  好生态能否换来好生活?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举措,呈现出的可能就是不一样的效果。

  理论上而言,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好生态理所当然能换来好生活。不过,就一些地方的情况来看,生态美了,环境好了,带给人的也无非是好心情,离“想要的好生活”还有较大距离。也就是说,好生态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美”还没有变现为“富”。

  就说凤庆县吧,曾经也有困顿期。2006年之前。实施近四年的退耕还林,确实给这个山区农业县增了绿添了美,但由于是纯林模式,因此出现了经济效益发挥慢、综合效益偏低、群众积极性低等现象。若非对原设计的退耕纯林模式进行广泛变更,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大力培育特色经济林,恐难有今天“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0元,三分之二来源于林产业收入”的喜人局面。让好生态变现为“绿富美”,这才是老百姓想要的好生活。

  目前,凤庆县30万亩茶叶基地中,“茶叶+核桃”模式达10万亩,亩产值最高突破1万多元,是平均粮食单产的30多倍。喜人数据何来?得益于对退耕还林投资大、补助周期长、涉及农户多等诸多优势的把握,得益于对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得益于“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现代运行机制。还在为退耕还林难见经济效益发愁的地方,可以向凤庆县这边看过来了。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说到底还是为了老百姓过上“绿富美”式好生活。在生态文明建设愈发被重视的当下,各地不妨让“好生态换来好生活”更加照进现实,像凤庆县那样,巧打生态牌,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

  从当前农村实际来看,让广大农民的生活“绿”起来并不难,好多地方通过退耕还林、造林绿化、天然林保护、湿地修复、低效林改造等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已经是绿意盎然。不过,以“美”和“富”的标准来检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让“绿”催生“美”带动“富”,必须正视种植结构问题,必须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抓好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