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王國」出土近兩萬件文物 被稱爲中原王朝的「白種人」


素有“神秘王國”之稱的古中山國,在中國戰國時期由遊牧民族白狄族中的鮮虞部落建立。其後幾經起落,創造了輝煌歷史,但由於史籍中對其只有零星記載,其歷史遺蹟更是撲朔迷離。一九七四年,當人們敲開中山國曆史的第一塊瓦片時,這個有著二千三百多年曆史、棲身於戰國七雄腹心之地的神秘王國呈現在了世人眼前。近日我們來到石家莊平山縣,尋訪這座古中山國遺址。

戰國中山國遺址位於石家莊平山縣,面積35平方公里,為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中山國都城所在地,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出土文物多為稀世珍寶,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轟動。現存有宮殿區、居民區、陶器場、冶煉場、遺址十多處。城後依東西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處,山峽內有萬壽寺遺址、陰陽柏及眾高僧墓塔群。

從平山縣城向東行約十五公里,一座小土山包進入我們視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說,那是中山國哀後的墓,保存完好,未被髮掘。中山王“厝”的墓就在哀後墓西側大約三十米處,已於一九七四年發掘,從中出土了近兩萬件文物。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三二三年中山成公之子自稱“中山王”,與燕、韓、趙、魏諸國王史稱“五國相王”。公元前三一四年燕國內亂,中山王“錯”乘機出兵伐燕略地“方數百里,列城數十”,奪得了燕國大片土地,躋身於諸侯之列成為千乘之國。

據瞭解,中山王“錯”的墓是已發掘的中山國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山王墓,我們看到,墓室平面呈“中”字形,南北各一墓道,通長九十七米,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呈“鬥”形;地下部分包括槨室、東庫、西庫和東北庫。主室的後半周有陪葬墓六座,於前面和旁側有車馬坑二座、雜殉坑一座、葬船坑一座。中山王墓雖被多次盜掘和破壞,但仍有大量珍貴文物出土,包括銅器、鐵器、金銀器、陶器、玉石器、瑪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

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諸侯國,發源於陝西,經山西遷至河北中南部。中山國春秋始立,戰國中期遷都靈壽,達到極盛,成為七雄之外最為強盛的“千乘之國”。


中山曾同時攻伐趙、燕二國,並取得勝利,在群雄爭霸的天地間縱橫捭闔。公元前323年,中山與魏、趙、韓、燕等“萬乘之國”共同稱王,盛名威揚。中山存國200餘年,曾三次崛起,三次滅國,先後被晉、魏、趙所滅,在大國的夾縫中隱為轄樞,頑強生存。

中山王族墓和中山古城遺址共出土文物兩萬餘件,揭示出戰國中山的歷史、經濟、軍事、文化面貌,是20世紀中國的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墓中出土的銅山字形器。

中山國的前身,是逐水草而居、遊牧為生的北方少數民族白狄族鮮虞部,生活在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界地帶,經世代遷徙,至今河北境內。春秋時期,鮮虞積極參與周邦事物,付出艱辛的努力融入中原王朝,建立了中山國。

中山國由來自陝北的白狄人所建,而說中山國人是“白種人”,根據就是“白狄”之白,實際上此處之白,是尚白的意思,意為尚白的狄人,並非“白種人”之意。投稿爆料或欣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河之北”用影像溫暖需要溫暖的人。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