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两种理念:纽曼与洪堡理念(一)

一、纽曼式的大学

约翰.纽曼(John Newman, 1801—1890 )是英国牛津的大主教和教育家。虽然他一生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了宗教事务(牛津运动)上,但是他系统地总结了以牛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高等教育的成功之处,并且通过著书立说和演讲阐述了他那卓有远见、被英美很多教育家称道的教育理念,因此被西方很多学者供奉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纽曼不仅是教育理论家,而且将他的理论付诸实践,创立了爱尔兰天主教大学,即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前身。

大学的两种理念:纽曼与洪堡理念(一)

纽曼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书中。1852年,纽曼开始了他关于高等教育理念的一系列演讲,同时也是为教育筹款。1854年,纽曼创建了爱尔兰天主教大学,并且担任了第一届的教务长(大学实际的负责人)。1858年,他从任上退休,并将自己关于大学的讲演稿整理成书。如今,这本书依然是美国很多大学生和教授的必读之书。书中最重要的内容有这样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当时(今天依然)代表英国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牛津大学几百年来办学精髓的总结。具体来讲,就是强调在大学里,学生们除了学习知识以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彼此成为朋友,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缺乏了这些,大学生活便不完整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而不是发文凭。其次,纽曼针对当时大学教育开始出现的功利现象,提出了大学是传播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 )而非雕虫小技的地方,并且把这一点作为对大学的基本要求。

然,纽曼(或者说牛津大学)培养人的出发点是训练和塑造一个年轻人,开阔他的视野,让他能够承担起世俗28的责任,成为更好的社会上的人,对全人类有益的人,能够名垂青史的人。应该讲,纽曼有点像围棋里讲的求道派,他追求的是教育的终极理想。在当时,英国高等教育的大背景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对技术、管理和商业的专才需求很大,年轻入学习一技之长也能得到很好的职位,有较好的收入,因此当时英国的社会比较浮躁,这和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有点相似。纽曼反对这种知识面窄、缺乏广度的高等教育理念,支持牛津大学长期坚持的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大学教育。他多次提到将一大群好学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生活的重要性,在学业上要少管他们,但是必须教他们对自然美德29的追求,生活的知识,商业的信用,对是非的判断能力,生活品位,以及对英国的贡献,等等。

后来,美国很多一流大学在强调职业培训的同时,也接受了纽曼的办学理念,甚至比牛津和剑桥做得还要好。以职业教育闻名的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简称HBS )其实把纽曼的这一理念发展到了极致。在这所全球最难进的商学院里,从来没有考试。同学们互相学习获得的知识不比从教授那里得到的少。大家生活在一起,平时同吃同住,假期由学校组织到世界各地一起玩,那里的学生年轻、已有小成而又雄心勃勃。在宽松的环境下,他们可以自由地获取专业技能和社会知识,尤其是和人打交道的经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哈佛商学院里不能和同学们玩到一起的人是白交学费了。在美国,类似的大学还有耶鲁大学等一大批。

纽曼的教育方法要求学生有很高的自觉性。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一所大学里大部分学生都是问题学生,而学校又不加管束,这所大学一定会办得一团糟。所以美国很多州立大学,由于学生来源参差不齐,很难实施纽曼的这个理念。而在美国排名靠前的私立大学里,因为入学门槛很高,进来的学生大多数希望自己今后事业上有所成就,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主动性是不用担心的。加上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很强,能迅速掌握专业知识,这样就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本领,也就是纽曼所说的大行之道了。

大行之道是纽曼教育理念的第二个关键因素。纽曼认为,一个大学生的知识面一定要广,不能局限于一个专业里那少量的课程。要做到这一点,大学应该包容兼蓄,教授各种课程。虽然纽曼讲这番话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大学能够把神学加进到课程中去,但是他所提倡的通才教育,为学生提供各种课程的选择,以及强调素质训练的思想,普遍适用于高等教育。纽曼在创立爱尔兰天主教大学后,在学校开设了这样五个方向的课程,包括数学、艺术(包括人文学科)、修辞学、自然科学和神学,他希望每个学生对这五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了解。

到了19世纪中期,著名教育家艾略特在美国实践并发展了这种通才教育,他将哈佛大学过去的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也就是说,并非教授们懂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被动地学。而是应该学生想学什么,教授就教什么。如果教授不能胜任,就找能够胜任的教授来。在艾略特之后,哈佛大学一直坚持以这种方式办学。而今只有6000名本科生的哈佛大学,居然开出了6000门课,再加上能够到麻省理工学院选课,一个本科生能想到的课程在那里都可以学到。

实现通才教育除了在思想上认可办学理念,还必须具备两个要素。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选课和换专业的自由。如果在大学一年级就给他指定一个专业并且不允许他改变,通才教育就无从谈起。通才教育常常无法保证大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业时,对某个领域有精深的知识,而是为了保证他有良好的素质,有足够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今后可以在工作中或者在研究生院继续学习。这样的条件,中国当今的大学基本上都不具备。在美国的一流大学中,大部分大学,比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都给予学生在专业选择和选课上的绝对自由,大学生入校后不分院系和专业,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选择一个专业。如果选择的不合适,在校期间可以更改。即使到了毕业时对自己选择的专业不满意,但由于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非常全面,到了研究生阶段还可以换专业。而另外一些名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虽然学生们在入学时分了学院,但是进去之后并非不能改变(哥伦比亚大学有些难度),而且选课是完全自由的,因此这些大学的学生常常喜欢拿双学位甚至三学位,这样就给他们今后找工作和申请研究生院时带来更大的灵活性。

美国的一些以教学(而不是科研)为主的大学和学院,比如常青藤里的达特茅斯学院和布朗大学,文理学院中著名的威廉学院和卫斯理学院,都是以通才教育和选课的灵活性作为学校的特色。其中做到极致的是布朗大学,这所大学在科研上并不出色,而且研究生院里既没有商学院,也没有法学院,甚至没有专门的文理学院,居然能每年都在美国大学排名中排进前20名,靠的就是特殊的本科教育。在一般性的通才教育基础上,布朗大学做到了完全因材施教,它为每一个本科生设计独特的课程体系。可以想象,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和教授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让学生自行设计专业的还有杜克大学,当然杜克首先是一所研究型大学。

实行通才教育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有足够多、足够宽泛的课程供大家选择,否则即使学校允许学生自由选课选专业,但是若只有很少几个专业供选择,通才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前面我们提到哈佛大学开设了6000门课,即便如此,有些课哈佛还是开不出来,比如工程方面的课程。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哈佛允许学生到邻近的麻省理工学院选课。当然,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地选哈佛的课程。理论上,一个哈佛的学生可以在课程上和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一模一样,但是拿哈佛的学位,反过来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也是一样。当然,如果一门课两所大学都开设了,学生就必须在所在大学修课。反观我在清华读书时,很大的困惑之一就是即使想学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也无课可选。不仅国内的大学如此,即便是英国的牛津和剑桥,今天也很难像美国名牌私立大学那样有足够的资源保障学生的选课自由。

对于规模较小的文理学院,要开出几千门课并不容易,因此它^通常会和附近一所一流大学合作,让自己的学生去那里上课,比如著名女校卫斯理学院(它在中国的名气一半是靠宋美龄打造的),允许学生到麻省理工学院选课,以弥补它在工程方面的不足。包括卫斯理学院在内的美国七姐妹女校(下册第十四章会讲到),各自和一两所综合性大学结成联盟,以方便学生选课。比如网络红人章泽天就读的巴纳德学院就和哥伦比亚大学有这种自由选课的协议,以至于很多网友也搞不清楚她到底是在哪所大学上课。

除了选专业、选课的自由以及提供足够多的选择外,一所大学要想让它的学生掌握大行之道,也必须让他们互相之间有取长补短的可能性。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电脑的同学聚在一起常常谈论一些和计算机或科技有关的话题,学习金融的在一起常常谈论对经济的看法。如果一所大学都是由同一类年轻人构成,他们取长补短的结果不过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而已,而不是获得通才教育所说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在这个方面,综合性大学比以文理或者工科为主的大学有优势。因此,大学学科的平衡很重要。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南部的杜克大学,都为自己有着发展平衡的学科而自豪。相比之下,耶鲁大学的工程则显得太弱,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和卡内基-梅隆则太偏向理工科(卡内基-梅隆这个问题尤其严重,它甚至没有很强的理科)。哈佛大学其实是一所很平衡的大学,它的工科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弱,只是位于麻省理工之侧,以至于招不到最好的工科学生。

当一所大学有了学科方向和兴趣爱好各异的学生后,如何引导他们取长补短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在这些方面做得最有成效的可能要算是源于牛津和剑桥的学院制了。这里所说的学院并非我们一般理解的学科上的学院,比如工学院、法学院等,而是指住宿学院。在这些学院制的大学里,学生们(甚至包括一些教授)生活在一个对外相对独立、对内联系非常紧密的小社区里,这个小社区有生活必备的设施和条件,大家在这里其实是一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目的是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授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今后的人生中将这种关系一直保留下去。它的另一个好处是,有利于教授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的人。本书后面介绍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时,会专门介绍住宿学院制。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名校,都先后学习英国,采用了学院制。哈佛大学虽然没有强调住宿学院这个名称,但其宿舍的性质介于住宿学院和一般的宿舍之间。

如果约翰,纽曼活到今天,他应该会感到非常的欣慰。虽然世界上大部分大学都是选够课程发文凭的,但是依然有许多大学坚持了他所追求的求道的传统,它们倡导通才教育、素质教育,在教授大行之道的同时,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社会的人。而他会更感欣慰的是,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大多数是这种求道派。当然,有道就要有术,道只有通过术才能大行。而德国的洪堡则是通过术实现道的人。

(摘自吴军《大学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