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是士大夫傲慢的怜悯,不值得推崇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很肤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书上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我却不这么看。我认为,这只是士大夫施舍般的怜悯,不值一哂。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是士大夫傲慢的怜悯,不值得推崇

王朝鼎盛,大兴土木,劳役、赋税;江山改易,军阀混战,掠夺、屠杀。乍一看来,确实“兴也苦,亡也苦”。但是,这只是表层。表层之下,作者并未触及。

王朝因何而兴,因何而亡?因百姓安居、阶级矛盾减弱而兴,因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而亡。不能说所有,但大部分王朝都符合。王朝兴亡,相互转化;所谓百姓,也也并非永世不变。

大兴土木,超出自己的承受力,必会民不聊生,王朝就走向灭亡。譬如秦朝。

  • 秦朝兴亡的原因

秦使用商君之法走向强盛,但统一天下后不改法度而灭亡。《商君书》: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王者九刑赏一,强者七刑赏三,削国刑五赏五。商鞅又说:民贫则力富,民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治国之举,令贫者富,令富者贫。

战场砍头、缴纳粮食可得爵位和赏赐,这就是令贫者富;秦法严苛,秦人动辄得咎,以爵位抵罪,这就是令富者贫。秦国百姓就这样被绑在战车上。就像头上挂着胡萝卜、被驱拉磨的毛驴,一圈圈地转却什么也得不到。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是士大夫傲慢的怜悯,不值得推崇

秦统一六国后,秦国百姓无功可立,秦法却不改易。百姓越来越困顿,只能揭竿而起。大泽乡起义后,六国后人乘机起事。如果百姓不乱,六国余孽能成什么事?这就是由兴而亡。前朝亡,后朝在前朝废墟中崛起,这便是由亡而兴。

  • 应该学习另外两句

兴亡之间,谁为主导?是百姓。百姓蕴含伟力,只是寻常时节无法合力。夺取天下的时代主角们也只能利用这股伟力,而不能对抗。

反观这首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把百姓当作了逆来顺受的死物。作者只是用俯视的姿态表达一下怜悯,内心深处是傲慢与漠然。这两句诗与”不做安安饿殍,尤效奋臂螳螂“在根本立场上并无分别。上位者看它,更增暴虐;百姓看它,怨天尤人。或许在封建时代,这首诗还有积极意义,但在现代,它只有消极意义。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是士大夫傲慢的怜悯,不值得推崇

一味叫苦、逆来顺受,不值得推崇;面对不公,勇敢保护自己的权益才值得提倡。

什么有积极意义,有宣传价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前一句,上位者看;后一句,下位者读。这两句,写出了王朝兴亡的原因,以及底层与上层的关系。前一句可让上位者警醒,后一句让百姓不自弃。

朱元璋、黄巢、李自成都曾是百姓,他们需要怜悯吗?他们能让那些傲慢的士大夫悲哀地吟出”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