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后,拥兵30万的大顺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山海关外,吴三桂投降,李自成战败,清军入关占领北京,一连串重大事件,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砸在了所有人的心中。因为李自成的战略部署失误,大顺军屡屡战败。再加上大顺原本的管辖境内,许多人重新又打起明朝的旗号,李自成的情况岌岌可危。他先后丢失了河南、西安,只能撤退到湖广襄阳一带,另谋生路。

清军入关后,拥兵30万的大顺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到达湖广后不久,李自成又调兵进攻河南,虽然取得了战绩,但很快遭到清军围攻,接连战败。五十万大顺军最后仅剩三十多万人,李自成也不幸离世。当时大顺军的情况十分糟糕。士气低落,又有外敌虎视眈眈。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顺军内部重新推出可以领导他们的将领,选择与南明朝廷合作,跟清朝继续抵抗到底。

明朝跟大顺军之间的历史纠葛,自然就不用多说了。崇祯皇帝就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自缢的。而且,在清军入关后,在南京建立的南明弘光朝廷,对于大顺军十分的仇视。他们甚至提出了”联虏平寇“的基本国策。也就是想借着清军的手,灭掉大顺军这个仇敌。这个思路,当年崇祯在位的时候,就曾提出过。但迫于朝廷大臣的反对,没有实行。

清军入关后,拥兵30万的大顺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当时大顺军虽然没有办法跟弘光朝廷进行太多的接触,但也无法投靠清军。因为清军也把他们视作必须消灭的对象。这是当时很多人忽视的一点,清军不只想要占领中原,更要夺取天下。正是这点忽视,导致李自成和弘光朝廷多次决策失误,最终覆灭。

清军入关后,拥兵30万的大顺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但正是从弘光朝廷覆灭开始,南明跟包括大顺军在内的其他起义军,有了更深的合作。清军击败弘光朝廷,占领江南后,推行了一系列包括剃发易服,乃至大屠杀在内等一系列压迫性的征服政策。激起了许多人的反抗。在此以后,整个社会的矛盾,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的问题。而是面对复杂强烈的民族矛盾。

清军入关后,拥兵30万的大顺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当时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就是顾炎武在《日知录》说的,正常的改朝换代,就是亡国;如果是民族的文明遭到毁灭,那就是亡天下。如果是亡国的话,就是皇帝、大臣,那些位高权重的人需要担负的责任。如果是亡天下的话,即便是最贫贱的人,也有责任去保护。(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悉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清军入关后,拥兵30万的大顺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所以,当时在福建建立的隆武政权,就把基本国策改为联合其他力量,共同抗清。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顺军的抉择,就不只是简单的谋求生存,更多的是担负起一份救亡天下的责任。当然,大顺军也有一部分人会投降。他们投靠南明后,同样不好过,会受到排挤,但依然选择接受南明朝廷的调令,共同抗清。后来在三峡一带,驻扎有20多万军队的夔东十三家,也接受了永历朝廷的册封。

清军入关后,拥兵30万的大顺军,为何没能被新政权“招安”?

可以说,在南明后期的抵抗中,大顺军、大西军,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包括在南明永历朝廷覆灭后,一直坚守到康熙三年的夔东十三家。他们不只为了生存而战,更是为了一面旗帜。他们不会投降,只会战斗到最后一刻。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头条号: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