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的發展與「意境」升華

山水畫的發展與“意境”昇華

中國山水畫在東晉期間作為人物畫的陪襯已開始出現,隋代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是我國目前保存下來最早的古代山水畫。欣賞中國畫山水畫僅憑瞭解一些技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須瞭解一些流派和名家的藝術風格,這對提高鑑賞能力頗有好處。

山水畫的發展與“意境”昇華

山水畫發展到唐代已單獨成為一類畫種,此期間較有代表性的山水畫是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金碧青綠山水”和王維的“水墨山水“。李氏父子的山水畫筆法精密工整、色彩強烈,具有典雅的風格。王維的山水畫則以水墨為主,注重氣韻的表現。正是由於這兩種畫法的不同,成了明代董其昌劃分“北宗”和“南宗”山水畫派的依據。宋代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高峰。南宋期間山水畫的最大特點就是由原來的“全景”變為“特寫”模式,較之以往山水畫更富有藝術感染力。這種畫法在當時無疑是一大創舉而且形成了以畫家馬遠、夏珪為代表的畫派(畫史稱二人為“馬、夏”)。元代期間的山水畫較為注重復古和筆墨趣味,此期間的山水畫主要是水墨寫意畫,較為有名的是黃公望、王蒙、倪瓚和吳鎮四人(史稱為“元四家”)。明代期間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顯著特點是流派眾多,較為有名的是“浙派“(戴進、吳偉)、“吳門派”(沈周、文徵明)和“松江派”(董其昌)。因松江(今上海松江)在古代屬吳地,故後人將“吳門派”和“松江派”合稱為“吳派”。這些畫派在山水畫創作上基本上保留了宋至元代的“正統”畫風,技法較為保守和過於注重筆墨趣味,對後人的山水畫創作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山水畫的發展與“意境”昇華

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朝代,此期間的山水畫基本上形成了以“四王”和“四僧”為主流的畫派。“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號稱為“正宗”畫派,在技法法上注重筆墨和主張“仿古”,而“四僧”(弘仁、髡殘、朱耷、原濟)的山水畫恰恰與“四王”相反,其傾向主張創新,敢於突破古人陳規,為清代山水畫注入了清新氣息。“四王”和“四僧”在中國繪畫史具有承前啟後作用,因此我們在欣賞古代中國山水畫時多給以注重。

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一幅山水畫光有高超的技法還不行,缺乏“意境”的山水畫不一定是好的山水畫。所謂意境就是畫家對客觀景物或事物寓意個人主觀創作的意願和情感並引起他人在對作品欣賞時所產生的情感共鳴和聯想。山水畫的意境既不是畫家對客觀景物的簡單再現也不是個人主觀意願和情感的臆想,而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主體和客觀的高度統一,是客觀景象、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三方面高度和諧的體現。

山水畫的發展與“意境”昇華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畫家范寬的傑作,既是我國現存的稀世珍寶,也是歷代意境深遠的山水畫佳作。此畫技法蒼勁、老練,構圖險峻。畫正中巨峰矗立,氣勢巍峨,令人震撼。山峰右側瀑布懸掛,既有縱深感又有裝飾畫面的效果。山峰下雲霧瀰漫、深奧莫測;畫面下方山崗樹木叢生,溪水迥繞;畫面右側一行馬幫隱約而現,令人彷彿聽到了馬蹄和行人的吆喝之聲。畫面的流水、馬幫和行人,足以令人對幽靜山谷間迴盪的音響產生無限之聯想,達到了如臨其境和如聞其聲的意境感染效果。

山水畫的發展與“意境”昇華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江山如此多嬌》這幅畫中去領悟意境的感染力。這幅畫是傅抱石、關山月二位先生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週年精心繪製的畫作。作品構圖宏偉、氣勢磅礴,較好地展現了祖國氣象萬千的壯麗山河景色。畫面上既有長江、黃河,也有連綿起伏的萬里長城、五嶽名山和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畫面的右上方冉冉升起的紅日給人以無限的聯想。此畫在完成後由毛澤東在畫上親筆題寫“江山如此多嬌”懸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為我國現代美術史上極為難得的佳作。

山水畫的發展與“意境”昇華

山水畫的發展與“意境”昇華

| 雅集 | 茶道 | 香道 | 詩詞 | 書法 | 琴道 |

山水畫的發展與“意境”昇華

集雅薈 遇蘭茶空

地址:邯鄲市大乘玉佛寺德福茶城旁

約茶時間

上午09:00至11:30;

下午14:00至17:00;

晚上18:30至21:00;

幽居蘭蹊花囈夢

閒煮月影茶生香

山水畫的發展與“意境”昇華

山水畫的發展與“意境”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