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不發期末成績單家長卻不答應了,這事你怎麼看?

期末考試結束了,不少讀者想必都和小編一樣,經歷過被成績單支配的恐懼:一方面想了解自己一學期的學習情況,一方面又害怕成績不佳,父母責備。如果再加上年級大排名,畏懼心情恐怕又要多上幾分。

近年來,不少學校開始採用等級評價體系公佈學生成績,引得學生叫好的同時,也讓不少家長擔憂,如果不公佈成績,學生又如何瞭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呢?近期的一則新聞引發了網友的關注。

01

“校長,孩子的成績去哪兒了?”

最近,一則與成績單有關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

事情發生在浙江杭州。學期終結,暑期將至,杭州各中小學也開始舉行休業式,併發放學期成績單。而杭州鳳凰小學則收到一條投訴:不是因為試卷太難,而是這所學校選擇不公佈學生的期末分數。

明明有過考試,可成績哪去了呢?家長在投訴中表示:我們所有五年級學生都不知曉自己的語數英分數,而全區其他學校的其他五年級學生都已知情,已和老師反映,告知是校方規定,我不認可,要求給予合理解釋並答覆。

學校不發期末成績單家長卻不答應了,這事你怎麼看?

投訴很快到達校長手中。但鳳凰小學校長繆華良的回應卻令人驚訝。他表示,不會因為家長的投訴而改變學校的做法,取消分數這一條會一直堅定地走下去。

繆華良還說,自己上任一年間,一到期末考試,總見教師、家長、學生將分數熱傳於各個場合,比較著誰多一分誰少一分。因此,學校在2017學年定下了這一條鐵規矩——任何一位老師不得將分數告訴學生及家長,也不能在校內相互公佈,分數只是對學生等第評價的一種參考與轉換方式。“不會因為家長的投訴而改變,取消分數這一條會一直堅定地走下去。”繆華良說。

學校不發期末成績單家長卻不答應了,這事你怎麼看?

學校不發期末成績單家長卻不答應了,這事你怎麼看?

“拯救孩子,不唯分數,使命必達。”在繆華良校長看來,不公佈學生的期末分數,是淡化分數競爭,注重多元評價的一種科學的評價方式,可以減少學生間的橫向比較,不再出現分分計較的現象。

02

不排名,不公佈成績,真的好嗎?

繆校長堅持原則的做法引來不少網友的點贊與支持,不少曾經被唯分數論傷害過的學生也對這種多元評價機制讚賞有加。與此同時,我們也聽到了一些不同的聲音:

“沒有分數就不知道孩子的真實成績,滿分也是優,錯了不少可能也是優。”

“不公佈分數出發點是好的,但家長焦慮也是有原因的,畢竟中考和高考都是要分數的,差一分也不行。而且等級評定看不到孩子的實際成績,70分和80分是有差距的,但說不定都屬於同一個等級,沒有確切的分數家長無從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

“這種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家長更加關心自己孩子的學業,被總覺得教書育人的任務是學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一旦缺失,高分也可能造就低能。”

“過分的在意分數,人生的路好像就只剩下一條了。”

“小學階段不公佈分數還可以,初中升入高中,高中升入大學都要分數吧?平時不給孩子、家長明確自己的真實成績,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差距,對孩子的成長究竟是有益還是有害呢?孩子們都要長大成人,走進社會大舞臺,面對各種考核數據,不面對行嗎?”

“還記得高中時候,學校每次都把每個人的成績單單獨裁下來,沒有名次只有各科分數,總的成績單也不公示,自己看看有什麼偏科的自己改善就好了,我一直覺得這樣挺好的。”

“作為一個老師,我支持學校的做法,但作為家長,還是希望知道孩子的成績。自己的孩子努力了多少,家長應該心裡有數,而不是隻看成績來判斷孩子的努力程度。”

“建議還是不公佈成績,分數時代應該被素質時代取代。”

學校不發期末成績單家長卻不答應了,這事你怎麼看?

今年3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4.4%的受訪者身邊仍有公開學生成績排名的小學和初中,57.7%的受訪者認為公開排名會讓學生覺得分數和名次最重要。47.5%的受訪者希望不排名,僅將成績告知學生本人和家長。60.2%的受訪者希望老師樹立堅決不排名意識,做好考試後續工作。

校長的霸氣回應雖然贏得眾多掌聲,但是否真的解決了實際問題卻不得而知。一方面是孩子的心理訴求和多元評價機制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真實的應試壓力和未來成長的必經之路,如何平衡二者,也成了不少學校、教師和家長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03

除了分數,這些方式也能反映孩子的學習情況

據報道,期末學業學分等級制在杭州已經推行了十多年之久。事實上,杭州學生的期末評價報告上都基本上看不到分數。早在2009年,《教育部關於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範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就明確指出:不以升學率對學校排隊,不以考試成績對學生排名。近年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也發出通知,加強考試結果管理。

那麼,除了不公佈成績,以等級評定劃分學習成果外,多元而具有參考性的學習評價指標還有哪些呢?我們欣喜地看到,不少地區的學校也正在進行新的探索——

在遼寧鞍山的一些初中裡,雖然仍然會在每學期進行成績排名,但學校已經選擇不再全年級進行廣泛排序,也不會將成績公開發布,而是通過微信或短信形式把成績單獨發給家長,不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又不影響家長了解孩子學習情況,相互交流討論。

學校不發期末成績單家長卻不答應了,這事你怎麼看?

在杭州的另外一所小學,每一位學生在期末考試後都會收到一份幾十頁的“學習成長報告單”,向家長彙報孩子的綜合情況,“我翻了一下,每門學科都有至少十幾項評價指標,每科老師都寫了評語。還有班主任的總評,以及校長的寄語。”一位孩子家長說,光語文這一科,評價指標就多達18項,孩子哪方面比較強哪方面需要加強,一目瞭然。”家長髮現,除了成績外,報告單裡還會附上孩子的個人教育和成長教育報告。這種綜合評估的方式得到了不少認可。

廣東佛山的多所等小學則開始採用等級評價體系替代具體的卷面成績。南海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質量檢測科科長程益貴表示,評價體系改變的根本原因,是為了在小學階段不要對學生進行排名,因為有了分數,家長和學生會承受壓力。等級評價實施後,家長大概知道學生的學習水平,應該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科思維與學習能力、興趣發展等,這些才是影響到學生今後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程益貴稱,日前廣東發佈了新中考改革意見,強調考試成績可以採用分數、等級等多種形式呈現,並鼓勵以“等級”呈現成績,避免學生分分計較、過度競爭。

但等級評價對大部分家長來說都是抽象而含糊的,如何向家長精準反映孩子的學習情況?在成都的一所小學中,正在推行人工智能分析學科測評數據,測評後製作出數據報告反饋給家長。比如語文考試後,報告上會呈現閱讀理解、字詞把握、解題能力能各項指標。通過可視化的數據,家長能夠更精準地瞭解孩子的學校狀態,而不是一個個冰冷的分數或是模糊的等級評價。

學校不發期末成績單家長卻不答應了,這事你怎麼看?

還有的學校採用老師和家長一對一的溝通方式,用講案例、析錯題、縱向比較學生變化等多元方式來代替分數告知,凸顯教育的人性化和多元化。這種立體化的評價體系不僅能夠保護孩子,促進學生的學習力,還能拉近家校之間的距離。

2018年初,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考試成績不進行公開排名,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標準》主要為了抑制一些學校根據考試分數來篩選學生,避免因過度看重考試分數而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壓力。“當下仍有一些中小學校進行公開排名,主要是因為高考還看重分數。”他指出,只看分數,不關注孩子的情感、意志、道德等方面,不利於孩子健康發展。

由此看來,“唯分數論”固然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但改變學校、家長甚至全社會的評價標準,建立更立體的學習評價體系,需進行的探索則更為任重道遠。

學生的成績應該公佈嗎?您又如何看待成績公佈的形式?歡迎在文章後留言。

學校不發期末成績單家長卻不答應了,這事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