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霞:落實「一干多支」發展戰略 推動蓬溪經濟高質量發展

蓬溪縣委副書記、縣長 肖霞

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指出,推動四川高質量發展,必須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對內形成“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並且提出支持遂寧建設成渝發展主軸綠色經濟強市。蓬溪是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川東北經濟區交界處的重要縣級節點,在未來全省的發展格局中有位置,蓬溪近年來致力於建設綠色經濟強縣,在未來全市的發展定位中有機遇。不斷提高蓬溪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強化工業支撐,壯大高質量發展主體。力爭到2022年主導產業總產值實現200億元,實現產值10億元企業零的突破,初步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現代工業體系。加快園區建設,完善整體產業規劃、生產生活配套、園區運行機制,增強園區承載功能和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做實企業幫扶,從補貼物流、電價差價和宣傳費等方面創新支持政策,重點扶持擁有核心技術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產業發展。分類盤活存量,按照“抓大、幫困、扶小、並弱、育新”思路,不斷增強優質企業動能,釋放潛質企業活力,激活困難企業產能。全面提升質量,支持企業爭創品牌,提高市場佔有率,促進主導產業從產業鏈中低端、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發展。

二是提升農業效益,激發高質量發展潛能。全域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加快構建農產品銷售、食品加工、觀光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突出全域園區化、“鎮園結合”、產業特色化,力爭把“1+3+N”現代農業體系建成全縣經濟增長帶、農業產業線、城際交通網、鄉村旅遊線。優化經營體系,推動“農旅雙鏈”,以天福萬象農業博覽園、常樂鎮拱市村、東雨農業、金果子農業為依託,積極開發鄉村體驗、特色民宿、森林康養、自駕露營等鄉村休閒度假產品;突出“工農雙鏈”,促進原產地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發展,建成西南最大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打造川中特色農產品集散中心。

三是做活服務業,增強高質量發展後勁。逐步形成旅遊產業、新興業態、傳統餐飲娛樂並駕齊驅格局。活文化旅遊,力爭讓“中國書法之鄉”成為蓬溪代名詞。加速推動“一帶兩路五景區”全域旅遊新格局,力爭四季有節會、每月有看點,形成全景、全域、全時旅遊經濟生態圈。2022年前全力攻堅唐興書院項目、中國紅海二期、農業大環線鄉村旅遊、李時珍“本草小鎮”項目。2025年著力推進赤城湖、黑龍凼、白鶴林水庫、高峰山為中心的200平方公里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休閒旅遊度假區建設。活商貿物流,優先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成長型服務業。活新興業態,圍繞大健康產業,開發國藥文化綜合體等項目,打造蓬溪本土國藥文化品牌;開發養老社區、候鳥式養老公寓等社會化養老服務。

四是統籌城鄉建管,優化高質量發展空間。力爭到2022年,蓬溪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0%左右。縣城提質擴容,以“中國書法城”為統領,建成“景城一體、文城一體、產城一體”現代山水田園城市。城鎮差異發展,按照“一鎮一品”形成“特色明顯、區域互補、協調聯動”發展格局。城鄉精細管理,推行大城管運行機制,有序實施“城市雙修”,強化城鄉綜合執法。抓好鄉村振興,科學編制“1266”鄉村振興試點規劃,做精城鎮、做優產業、做美村莊、做亮旅遊、做專園區。

五是加快改革創新,提速高質量發展引擎。到2020年,新增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0家,科技創新優勢企業7家,孵化“科技小巨人”企業3家,技術合同交易額達2000萬元以上。持續推進“放管服”、農村產權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激發改革創新活力,建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實施分類、滾動、持續培養。大力發展為企業創新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持的新型研發組織,積極搭建科技服務平臺、企業技術創新“孵化器”平臺、科技風險投融資平臺、產學研結合平臺,形成一批技術先進、市場前景廣闊的新成果、新專利。

六是深入開放合作,優化高質量發展基礎。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範圍、拓寬開放領域、加深開放層次。完善鐵路客貨運體系,力爭成南達萬高鐵和綿遂內自宜城際鐵路在吉祥新區交匯並設站。加快推進成南高速擴容及南潼高速公路項目建設,構建蓬溪“一環七射”道路交通網絡。推進電力扶貧,加快水電綠色能源開發和能源輸送管網設施建設。瞄準重點地區、重點行業企業,藉助“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成都平原城市群等,開展“補鏈”“延鏈”“強鏈”招商,著力打造金橋、吉祥、蓬南三個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

七是加大生態保護,築牢高質量發展本底。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合理劃定“三區三線”。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確保中、省、市環保督察整改事項在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的“六項原則”“五個體系”,不斷完善責任落實機制、執法監管機制、公眾參與機制。

八是致力改善民生,堅守高質量發展初心。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辦好公益事業,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支持和鼓勵民辦教育事業發展;推進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打造城市15分鐘、農村30分鐘就醫圈;規劃建設少年宮、圖書館、城市規劃館等一批文化設施。抓好高質量脫貧,深化“1+8+N”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在“雙線合一”基礎上構建二次兜底屏障。守好民生底線,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