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撰回忆录 30万字忆往昔

耄耋老人撰回忆录 30万字忆往昔

耄耋老人撰回忆录 30万字忆往昔

回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当你走过一定的人生历程,回首往事,那其中的酸甜苦辣、人生百味,都是人生积淀的财富。用文字将这些过往经历、内心情感记录下来并与人分享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市孙家集街道贾家庄村85岁老人贾新明,2014年冬开始撰写回忆录,2017年6月成册,共计24万字,分上下两册。整篇手稿虽然涉及的人物和历史庞杂,但条理清晰、简明。如今,老人继续奋笔疾书,第三册回忆录已经撰写了6万字,目前已准备截稿。

81岁高龄始著述回忆录里记芳华

第一次见到贾新明老人,他正站在自己的农家小院门前,虽消瘦,但腰板挺直,声音洪亮,一点也不像85岁高龄的老人。

谈起写回忆录的初衷,老人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2014年的冬天。“那年,很多晚辈和平辈找到我,让我写一写村里的事情。我当时想着,比我年纪大的、与我一般大的,不是拿不动笔了,就是没有写作经验,我就接下了这个任务。”

81岁,贾新明开始伏案写作,在厚厚的一沓稿纸上一字一字地写下了回忆录。回忆录以时间为轴线,记录了贾新明的经历、村里的变迁。

在前言中老人写道:“我这本回忆录,从我记事写起,凡是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人物、传说故事等都写了下来,因为有的是几十年的事,记忆不清了,少头无尾、差二落三是必然的,但都是真实的,不存在虚构(传说除外)成分。”

贾新明介绍,虽然事情很平凡,但是他几十年的真实经历,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辛勤付出的汗水、泪水、心血的结晶。“朋友们从这些文字和图片中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工作生活记录,也是历史的再现,内容包括宗亲成员、我工作生活的踪迹、亲朋好友的轶事、故乡遗事等等。”贾新明介绍。

人生阅历丰富积累大量鲜活素材

翻开贾新明写作的回忆录,会看到回忆录分成上下两册,上册分成家乡、家宅、大门楼、宗亲、父亲、母亲、童年与少年、四十年足迹、家里的功臣、孙辈的童年、至亲挚友等部分,以回忆个人及亲朋为主。下册分为高阜、贾家庄、记忆中的民风习俗三大部分,以记录村庄的变迁与历史为主。

老人大半生丰富的经历与善于积累资料的好习惯,为其写作回忆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2年12月,我从桓台师范毕业,分配到张周市第一工人业余学校当老师,在教育战线奋斗了大半辈子。先后在张店钢铁厂、张店区文教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组、淄博二十一中、博山五七农业大学、寿光十四中、寿光孙家集街道第一初级中学等单位工作,并多次获得外出进修的机会,先后在淄博师范、惠民师范进修。”

多年的教育工作让贾新明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1989年,贾新明退休,1990年带完毕业班后正式离开学校。1990年至2006年,贾新明坚持记日记,十几本日记为以后写作回忆录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素材。

浓墨重彩写老伴夸赞家庭功臣

翻开贾新明的回忆录,里面的一节命名为“家里的功臣”。在贾新明看来,家里最大的功臣就是他的老伴——今年88岁的张妹英。

回忆录里,贾新明写道:“因工作地点离家远,我很少回家,偶尔回家来,总看到老伴忙得团团转,像个拼命三郎。有一天早晨,她对我说,早点起来,锅里馏着卷子,拾出来叫孩子们吃了饭去上学。我睁眼看了看窗户,天还黑隆隆的。她什么时候起来的,我没听见,什么时候走的我也不知道。”

从1952年毕业工作,至1982年调回寿光,贾新明一直在淄博,有时候过年都没时间回家,半年才能回家一趟。老伴张妹英照顾一家老小,为贾新明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从不让他忧心。

写作回忆录以来,张妹英更是全力支持,每天为贾新明洗衣做饭,从无怨言。

“当时写回忆录之初,我就想着一定要为老伴写一篇,因为我的‘军功章’里,一半的功劳属于老伴,她是我最强有力的后盾。”贾新明介绍,在回忆录里,他不仅记录了老伴的辛劳,还记录了父母双亲对他的谆谆教诲,子孙后代的欢乐时光,读来充满趣味。

记录村子的变迁帮后人留住历史

翻开在稿纸上手写的回忆录,只见工整的字迹映入眼帘。贾新明说,回忆录不仅能够让家人了解自己的经历,也能让后人铭记村庄的历史。

为了写作回忆录,贾新明自己准备资料之外,还到村里采访村子的历史故事。很多受访者听到老人讲述后,都主动跟老人讲述自家先辈的故事,给老人口述当年的经历。

家里人也尽己所能为老人提供帮助。老人写作完成后,儿子、大女婿帮助校对、孙子帮着摄影,外孙女帮忙设计了封面。在老人及家人的努力下,《回忆录》于2017年6月装订成册,老人自费印刷了30本,受到了乡亲们的欢迎,纷纷索要留作纪念。

通过这本回忆录,很多关于贾家庄的名人轶事得以流传,很多民俗风情得以重现。四座桥并排在东西沟上、郭家胡同、贾家庄第一富户、本村赤脚医生张蔚然、小先生、贾三麻惹官司、驴通人气、张半琴、团圆媳妇等有关贾家庄的人物、故事等活灵活现;拾子儿、弹杏核、摆五虎、下四顶、赶牛角等记忆中的民风习俗充满乡间趣味。

“以前的很多故事不记录下来,等我走了,可能就没人记得了,这些故事就再也没人知道了。”贾新明介绍,他在外工作多年,家人多受村里老少爷们的照顾和帮助,他愿意尽己所能去留住村庄的历史,承担起他们这一代人的义务,将历史记录,供后来人了解、参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