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像:透过面具看藏戏

艺·像

吞巴藏香、普松雕刻、雪拉藏纸、山南卓舞、嘎玛唐卡、江孜卡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西藏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也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游人不远万里,来一探究竟。艺·像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角度的刻画和多种形态的展现,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里,感知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力量。

它有一个带了很久的蓝色面具,

它是西藏,面具是藏戏面具。

艺·像:透过面具看藏戏

孩提时代,走在热闹的街上总是要戴上喜欢的卡通面具;学生年代,联谊舞会上总是要穿上最喜欢的衣服、戴上最喜欢的戏剧面具。面具,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情结。透过面具,可以窥探到神奇的世界。

其实,面具并不是独立的艺术形态,但是在很多常见的戏剧艺术中,都有面具元素的体现。在青藏高原上,通过一个个颜色各异、形态各异的面具,谱写着藏戏几百年的辉煌历史。

艺·像:透过面具看藏戏

藏戏起源于公元8世纪,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藏戏以雪山、江河、草原、大地作背景,表演时藏戏艺人们席地而唱,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只要有观众,他们就可以不知疲惫地演出,一出藏戏可以演上三天三夜,而观众则安静又感动地沉浸在藏戏演员精湛的表演和美妙的唱腔之中。

藏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华戏曲中最具民族性、地域性、群众性的优秀代表,近年来藏戏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藏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藏戏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巨大肯定。

艺·像:透过面具看藏戏

德格藏戏,用“戏”的方式演出了德格人千百年来的历史记忆。

进入德格县境,猎猎飘舞的经幡,随处可见身着赤褐色服饰的僧侣,有一种身入佛教胜地的感觉。这里有康巴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祖寺;有康区著名的五所五明佛学院;是甘孜州18县里寺庙最多的地方,达到57座;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德格印经院。

艺·像:透过面具看藏戏

德格藏戏一直保留并发展着一套最古老、最传统、最完整以及最具民族特色的面具装扮。至今,德格更庆藏戏的传统保留剧目为三个:《诺桑法王》、《哈热巴》以及《甲羌》。德格藏戏演出时需戴面具的是德格《格萨尔》藏戏,《格萨尔》藏戏由德格竹庆寺第五世活佛土登却吉多吉于公元1870年编创,也是我国藏区最早的《格萨尔》藏戏。拥有面具数量最多的德格竹庆寺拥有《格萨尔》藏戏面具80多具。

在表演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艺人头戴不同的面具,以传递不同角色人物的性格——拉姆美丽善良、罗刹怖畏狰狞、法王庄严可敬、英雄骁勇无畏……面具的面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身份的人物性格特征,帮助观众理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复杂故事情节。

艺·像:透过面具看藏戏

有人说,世界上各种古老戏剧差不多都要经过这一发展阶段,不过随着艺术发展的进程,有的已成历史陈迹,有的却完整如初,藏戏属于后者。

尽管几度禁停,又几度复苏,德格藏戏始终保留其传统的经典剧目,不曾变更,在其表演程式上也无太大改动。德格藏戏似乎也在逆时代而生长,仍然以追求复古、保留传统作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我们也希望,藏戏面具这种最完整、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面具戏形态,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认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