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經濟:不容忽視的消費新勢力

前不久,阿里的一則招聘啟事賺足了吃瓜群眾的眼球:“年薪40萬,60歲以上,廣場舞KOL(意見領袖)、社區居委會成員優先。”

這讓不少年輕人驚呼:辛苦一年的年薪比不上廣場舞大媽!

殊不知,阿里高薪聘請的並非普通的廣場舞大媽,而是那些具有穩定的中老年群體圈子,並在群體中有較大影響力的人。而這也揭示了“銀髮經濟”已成為阿里佈局的新領域。

下面問題來了:銀髮經濟的潛力有多大?未來將在哪些領域發力?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回顧下中國的老齡化態勢。

銀髮經濟:不容忽視的消費新勢力

1、當前的老齡化態勢

按照聯合國的定義,一個地區如果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超過7%,就可以認為該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早在本世紀初,我國總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所佔比重就已突破7%的基準線;而後的日子裡,這一比重在持續攀升,2017年達到了創新高的11.4%(參見圖1),也就是說,我國已經有約1.6億65歲以上的老年人。

銀髮經濟:不容忽視的消費新勢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的老齡化速度正以比發達國家更快的速度推進。如果將“65歲以上老年人佔比從7%上升至14%所用年限”作為衡量老齡化速度快慢的標準,那麼結合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來看,英國65歲以上老年人佔比從7%上升至14%用了45年時間,日本用了25年。反觀我國,僅僅17年的時間,65歲以上老人佔比就從7%攀升至11.4%,如果按照當前的態勢發展下去,到2026年前後,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佔總人口的比重就將會突破14%大關,前後加起來也在25年左右,同日本國民老齡化的速度大體相當。

老齡化趨勢加重的另一面是年輕人口的銳減。查閱歷年《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可以發現,我國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由2002年的22.4%下降至2017年的16%。同時,從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從80後到00後的不到一代人時間,出生人口萎縮了32%。而2017年新生人口數據的低迷(出生人口與生育率分別為1723萬人和12.43‰,兩個指標雙雙下跌,其中出生人口更是遠低於國家衛計委的預測數值),更是讓人們看到了居民生育意願的走低。

基於上述背景,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我國人口結構將發生質的變化。根據聯合國《2050全球人口展望報告》,到2050年,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將由2015年的37歲升至49.6歲(即一半中國人的年齡大於49.6歲)。

不過,就像一枚硬幣有其兩面一樣,人口老齡化的“新常態”催進了“銀髮經濟”的繁榮。

2、“銀髮經濟”的潛力

“銀髮經濟”是指圍繞老年人群體展開的一系列消費行為與經濟現象。

按照法國巴黎索邦大學熱拉爾·弗朗索瓦·迪蒙的說法,如今大多數人能活到70歲,這部分老年消費者在社會中的比例逐漸增加,他們比過去更加富裕,健康狀況也更好,參與工作的時間也將更長,因而他們會花錢,也願意攢錢,這些都直接創造了“銀髮經濟”。

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瑞士信貸銀行的調查指出,在幾乎所有發達國家,60歲以上消費者的人均消費額超過了25歲至64歲年齡層平均水平,未來20年,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將大大增加。美國政府的一項調查顯示,“嬰兒潮”一代(二戰之後的1946~1964年間)出生的老人,每年的消費額比其他年齡層多4000億美元。

我國的“銀髮經濟”潛力同樣巨大。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2050年間,我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佔GDP的比例將增長至33%,成為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就目前來看,我國老年人的潛能並未充分釋放,因此業內不少人將“銀髮經濟”視為未來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

3、老年人消費觀的轉變

那麼,未來哪些領域的產品將成為老年人青睞的消費對象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把握好老年群體消費觀念的轉變趨勢。根據幸福9號與普華永道思略特聯合發佈的《2017中國老年消費習慣白皮書》,我國老年人的消費觀念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四方面:

第一,追求產品品質,享受型消費成潮流。“便宜”已經不再是老年人的首選,他們的消費需求正在向高水平、高層次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表現為追求品質的享受型消費特徵。比如,越來越多的老人願意在旅遊與養生理療上面增加投入。此外,部分老年人的心態也在趨於年輕化和時尚化,消費觀念逐漸向年輕人靠攏,他們比以往更加註重化妝、衣著等方面的展示型消費。

第二,重視體驗與店內服務,追求便利與實用。老年人普遍認為店內體驗會影響他們的消費決策,因為在店內能夠看到商品實物,購買起來會更放心也更方便。另外,由於老年人的精力、體力隨著自身年齡的增加而有所下降,他們更喜歡在就近地點消費,追求便利和實用。在購買過程中,他們同樣會看重商家是否提供方便、良好的購物環境和服務。

第三,網上購物、移動支付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社交媒體的興盛與移動支付的便利,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老年群體的消費思維模式,他們漸漸不再拘泥於傳統的現金支付或刷卡支付,而是更加願意嘗試網上購物和移動支付。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老年網民群體快速增長,60歲以上網民佔比為4.8%,同比增加0.8個百分點,預計未來還會繼續增長。

第四,智能化、數字化產品備受青睞。鑑於老年人的生活能力逐漸弱化,他們越來越需要適合自己的智能化產品的輔助。根據《2017中國老年消費習慣白皮書》的調查數據,老年人對身體健康數據監控、智能遠程呼叫等數字化產品感興趣程度較高。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年人最感興趣的數字化產品之中,一半以上是與身體健康相關的。

瞭解了上述趨勢,你會知道——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還有營養品、家用保健器械、居家養老照護、中醫養生、老年旅遊、老年娛樂學習、老年保險理財等領域有著極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4、“銀髮經濟”的隱憂

然而,“銀髮經濟”的發展也難言一帆風順,從宏觀層面看,至少有兩方面因素會對其發展造成抑制。

一方面,我國的老齡化顯現出“未富先老”態勢。以全球老齡化最為嚴重的日本為參考,從數據上看,日本的人均GDP始終遙遙領先我國,即便近年來經濟形勢動盪不安,但在2016年日本的人均GDP依然是我國的近5倍(參見圖2),足以見得其國民富裕程度遠勝於我們。可以說,日本是富裕的老齡化社會,而我國未來的老齡化狀態更有可能呈現出“未富先老”狀態,這難免會對老年人的消費水平造成擠壓。

銀髮經濟:不容忽視的消費新勢力

另一方面,年輕人“啃老”讓老年人捨不得花銷。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在高企的房價面前,當子女工作年限尚短,暫時無法承受購房壓力時,老年人勢必會拿出大量甚至畢生的積蓄及退休金來給子女買房,老年消費能力堪憂。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報告顯示,97%的受訪一線城市年輕人表示身邊人買房都需要靠父母。

因此,要想讓“銀髮經濟”成為未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引擎,首先必須要以提高老年人消費水平為基礎。或許,這需要國家在發展商業養老保險、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繼續發力。

最後,願你我老去時,都能從容沐浴夕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