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房價有可能跌回十多年前的水平?

未來房價有可能跌回十多年前的水平?

國內多數城市目前正處於一波又一波的上漲攻勢中,有一部分人按耐不住踏空的痛苦,匆忙選擇購房置業,但還有更多的人巴望著房地產調控政策,能讓房價再回到三四十萬一套的十多年前。屆時,全國人民每人都有一套房,人人有房住,圓上住房夢。

不過,專家們卻表示:政府、房企、銀行都不會讓房地產大起之後有大落的,儘管這些年房價漲了十多倍,沒買房的人頗有怨言,但如果讓房價大跌,會影響經濟穩定、社會穩定,所以國家不可能會讓房價再跌回很便宜的價格就能買一套房的時代。

其實,政府出臺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並不是要人人都買得起房,而是要通過“租售並舉”的方式來解決居民的住房問題。所以,房地產調控的最終目標並不是讓房價再跌回到10多年前的三四十萬/套的水平。政府出臺房地產調控政策主要目的有三:

第一,把過高的房地產槓桿給調降下來,這樣有利於控制系統性金融風險。試想如果首套房貸只需二成,二套房套只需三成,銀行的房貸利率再在基準利率上下浮八五折,那房地產槓桿拉得過長,系統性金融風險最終將很難控制。

第二,政府調控房地產,是要讓房地產去投機化,在避免房價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下,讓房地產迴歸居住屬性。也就是說,房子是住人的,不是用於炒作的。未來房價會與當地的居民平均收入掛鉤。

如果房價與當地居民收入掛鉤,房地產就可以避免大起大落,回到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而對於城市居民來說,房價不炒,迴歸居住屬性後,會有更多的人圓上住房夢,但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要有能力購房。

未來房價有可能跌回十多年前的水平?

第三,通過房地產調控政策,讓過於火爆的房地產市場降降溫。決策層希望房地產與其他行業一起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並不希望看到房地產一枝獨秀,投資資金都往房地產業跑,而其他行業長期低迷,這樣中國經濟就會出現結構性失衡問題,就難以保持長期的、穩定的發展。

現在問題又來了,房價大漲大跌很正常,從理論上講,高房價應從哪裡漲上來的,就應該再跌回到哪兒去。但實際上,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已不具備跌到十年多前,三四十萬既可買一套商品房的水準上。

首先,這些年來,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是上漲的,同時物價水平也是上漲的。所以,如果房價要再跌到十年多前的水平,那收入和物價也要跌回去。而十多年前一線城市人均收入二三千元,現在是七八千元。物價是幾毛錢買個包子,而在買個包子要2元錢。收入和物價都在漲,房價就不可能跌回原來價格。

再者,開發商拿地和造房的成本在上升,也就是說,同樣拿塊地,用來建造房產項目,但開發商的各項成本都在大幅上升。儘管建造房產項目的技術水平沒太大變化,但是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銷售成本、土地價格都在上漲。即使房價下跌,也不會降到低過去三四十萬買套房的程度。

最後,即使是目前我國首套房貸支付比例是三成,二套房貸支付比例是五成左右。但居民房貸的槓桿率又不可能完全取消。而較高的槓桿率會把居民實際的買房能力擴大好幾倍。今後國內居民始終還能輕鬆房貸,高槓杆買房。房價也就很難再跌回十多年前的一線城市三四十萬再可以買一套房的可能。

那麼未來中國樓市房價跌到多少才算是較為合理呢?我們認為,一線城市房價應該是居民平均收入的15至20倍,而二三線城市房價應該是居民平均收入的10-15倍。這樣當然也不是每個家庭都可以買得起,但是多數家庭奮鬥幾年,就能夠圓上住房夢。

舉個例子,上海居民平均年收入是8萬元,買一套90多平方的房產,大致應該在120萬至160萬之間。也就是說,一線城市房價在1.2萬/平方米至1.6萬/平方米較為合理。而目前上海房價動輒7-8萬元/平方米,辛苦工作一年,卻只能買一平米的房產。所以,在一線城市工作的很多人只能住房居住。

對此,我們認為,中國未來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很可能是“軟著陸”。就是政府通過房地產調控政策,讓一線城市房價每年跌15-18%,而當地居民收入逐年都在遞增。這樣,房價每年下跌幅度與當地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相向而行,直到當地居民收入有能力購房為止。這樣可避免房價大起大落給金融體系造成衝擊。

未來房價有可能跌回十多年前的水平?

再試圖讓中國房價再跌回十多年前的三四十萬/平方米,這是不現實的。我國的房地產調控的重要目標就是讓房價迴歸居住屬性,就是房價要與當地民眾收入掛鉤。在當前降槓桿的大背景下,多數大城市中的居民都可以通過十多年的努力圓上住房夢,而絕不是像現在那樣房價高得讓人搖不可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