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1934年,一個上海年輕人莊學本邂逅了四川的羌人,他帶著相機,走遍了理縣、馬爾康、松潘、茂縣和汶川,用鏡頭記錄了中國西部民族的生活。

他曾在旅行日記中寫道:“我們如以二十世紀的新眼光,去觀察尚未開化的舊同胞,以其‘披髮衣皮’‘羶食幕居’……然相處既久,就知其快樂有趣、古風盎然,反覺其精神高潔,可敬可親。”

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1934年,九子屯羌族拍手舞,莊學本攝

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1934年,九子屯的羌族婦女,莊學本攝

2001年,一位四川攝影人徐獻走進了大山深處的理縣蒲溪鄉,不經意間叩開了那片古老土地的大門。之後十餘年間,他往返羌地數次,拍下幾千張照片。

他曾說:“我試圖通過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態羌區的影像記錄,讓更多的人瞭解這個古老民族燦爛的文明;通過一個個樸實的羌民形象,展現現實場景中羌人質樸勤勞的風采。”

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 2001年,理縣蒲溪寨羌族孩子寫作業

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 汶川龍溪寨盤踞在大山脊樑,像一條巨龍

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 2008年5月,汶川布南寨羌民種地

18年前,一位四川理縣的朋友向徐獻提起了蒲溪羌寨,那裡景色秀麗,民風淳樸。熱愛攝影的徐獻開著當年最拉風的奧拓車,花了4個小時從成都到了理縣。蒲溪羌寨坐落在海拔2000米的山頂平坦之地,由於馬力不足,徐獻找來拖拉機,坐在貨箱裡,顛顛簸簸一個小時,抵達了羌寨。

“太美了,群山環繞,古老的羌房錯落有致,每一塊斑駁的磚瓦好像都有故事。”這是徐獻與羌族的第一次邂逅。之後十餘年間,他往返羌地數次,用鏡頭記錄下了羌族文化、生活的變化,也成了“半個羌人”。

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2008年11月,汶川布南寨,羌人殺年豬做羌臘肉

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2016年10月,一位老人正在打理他的蘭花煙葉

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當年的陳玉嬌(上)長大後的陳玉嬌(下)

今年5月25日徐獻再次進羌,從前只有6公里卻耗費3小時的那段泥濘窄道,如今早已修成了寬寬的盤山公路。“那條路太窄了,只能容納我一輛吉普車,一邊懸崖一邊峭壁,丁點兒迴旋餘地都沒有。”

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2007年,徐獻的吉普車前往大門寨

道路通了,進山方便了,出去也更容易了。

這些年,徐獻眼看著當年人聲鼎沸、嘈雜鬧熱的寨子,越來越安靜,越來越落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

曾經100戶人家的寨子,如今時常見不著一個人;

那些錯落有致的古老羌房,再難覓蹤影;

過去20卷膠捲拍不夠,現在5卷都拍不完。

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2007年4月,汶川夕格寨,一個村寨200人的全家福

如今,莊學本及徐獻拍攝的數百幅羌族生活照片被收錄在《羌族影像志》一書中,集結出版。

作為記錄者或文化保護者,我們當然希望這個民族千百年都保持不變,永遠住在最古老最簡陋的羌房裡,過著最樸素最原始的生活。但對於羌人來說,追求更好的生活理所當然,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吧。”徐獻說道。

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莊學本 徐獻 著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17年12月

曾經的百人羌寨,如今難見一人

主題:凝視與對望——從疊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 莊學本、徐獻攝影展

時間:6月9日至17日

地點:成都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紅美術館

展覽時間:10:00-17:00

主辦單位:四川新華髮行集團有限公司 | 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承辦單位:四川新華文化公益基金會 | 四川美術出版社 | 成都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紅美術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