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很多时候

我们只知道欣赏精美的艺术品

却忘了发现他们的人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在陕西临潼

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

每天都吸引着数万海内外游客

人们无不赞叹它的

气势恢宏、巧夺天工

体会着秦代人民惊人的智慧

和丰富的想象力

人们也许不知道

这个人类的伟大遗产

在数十年前经历了怎样的

惊心动魄

人们也许不知道

这个雄壮威武的地下军团

他们守护者刚刚悄然离世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他就是赵康民

5月16日

这位最早发现兵马俑

并认定为文物进行修复的考古学家

因病辞世

享年82岁

1974年

西安临潼西杨村的几个农民打井时

一不小心挖到了样式古怪的瓦片

村民们以为叨扰了神灵

有村民来烧香叩拜“瓦神爷”

还有村民把它们当成凶兆

避之不及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赵康民得到消息后

当即武断为秦武士陶俑陪葬坑

马上和同事蹬着三八大杠飞奔现场

赵康民把兵俑的残肢碎片带了回去

花了三天时间小心翼翼地拼凑起来

两具高1米78的陶俑

这是俑!

秦朝的俑!

这是秦代武士俑!

……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故事还要从头讲起

赵康民生于1936年

阎良关山人

曾多年担任临潼区博物馆馆长

千万不要小看临潼

兵马俑、秦始皇陵、华清宫遗址、西安事变旧址

……

可都在这里

在这些大名鼎鼎的文化遗产背后

是赵康民用一生时间

追逐着历史的脚印

把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

文物保护事业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在上世纪50年代

只有高中文化的赵康民

已经算是文化人了

再加上他能写善画的特长

后来就在公社文化站

从事乡村文化的宣传创作工作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

赵康民开始深深扎根本乡本土

1961年

人生的转折点来了

他被推荐到县文化馆工作

负责文物考古兼美工

可以说

赵康民真的算是半道出家

既无学历又无文凭

他当时也许不知道

他接手的临潼的文物考古工作

是前无古人的事业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这既是困难

也是机遇

步入文博行业后

白手起家的他就像一头任劳任怨

埋头耕耘的关中“秦川牛”

背上考古手铲、铁镐和画图、照相工具

骑上一辆破旧的28型加重自行车

奔波在渭河两岸

骊山之麓的山岭田间

每天

他伴着晨曦而出

陪着落日而归

车坏了就扛在肩上

“车骑着人”

渴了就饮山涧水

饿了就去讨稀饭

困了就树荫为床

常年风里来雨里去

原本高挑白净的关中小伙

却经常蓬头垢面

脸堂黝黑

衣衫褴褛

现在回想起来

这就是中国考古人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艰苦奋斗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由于当时全省的文物工作

也仅处于起步阶段

困难很多

但赵康民相信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可学习借鉴的资料少

他就用摘抄专业刊物的笨办法

生生地积累

可指导求教的老师有限

他就把文物标本与刊物中的图片逐一对照

自创了一套“看图识字”法

“半道出家,没有学历,没有文凭

要说搞文博考古

我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赵康民在《考古生涯》一书的序中

回忆自己入行的经历

于是

不善言辞不讲究吃穿

平日里不是蹲在地上研究文物

就是埋头于成堆的资料与书稿前

饿了便咬上几口夹着青辣椒的馒头

就是赵康民留给同事们的印象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在岁月的长河中

有些日子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1974年4月25日

赵康民接到公社的电话

“老赵,你快来,西杨村打井打出好多瓦人

头比真人还大,还有铜箭头、秦砖。”

这个消息让赵康民惊喜万分

凭着铜簇、秦砖

以及西杨村邻近秦始皇陵的特殊位置

他当即判断村民可能挖到了秦武士俑陪葬坑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此时

被挖出的文物已被弃置28天

因为无人认识

一直无人问津

跨上自行车立即出发

赵康民和王进成

丁耀祖两位文化馆工作人员

一路如飞来到打井现场

赵康民被打井现场的场面惊呆了

井周围横七竖八放着陶俑的残肢

赵康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秦武士俑陪葬坑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当地老百姓处理这些陶俑的方式

也让人哭笑不得

一些人认为出土的一些“瓦神爷”是天旱的罪魁祸首

有些村民觉得“瓦神爷”面目狰狞

把它挂在麦地边的柿子树上吓麻雀

“乡党们,抗旱虽急

但这井暂时不能打了”

赵康民当即站在高高的土堆上

扯开唱秦腔特有的高噪门向群众大声说

“这些‘瓦神爷’可是宝贝呀

它可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让我们先搞清它的来历。”

第二天

他带着村民清理现场

用三辆架子车把文物拉回文化馆

经过赵康民的修复

两个秦武士俑第一次站了起来

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模样:

身高1.78米

身穿战袍、腰系束带、

腿扎行藤、足蹬方口齐头履

……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机缘巧合

这些被赵康民拼接出来的陶俑

他写了一篇内参将这一大发现进行上报

紧接着陕西省的领导就知道了这一消息

赵康民也成为了考古队的一员

开始参与兵马俑的发掘工作

兵马俑这一惊天大发现也才一点一点的浮出水面

然后震惊了全世界

从赵康民的发现与修复开始

在秦兵马俑陪葬坑遗址上建立的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于1979年正式开放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三个兵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

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

坑内放置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俑、

陶马7000余件

1987年

秦始皇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兵马俑出土后也引起了世界轰动

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每逢节假日都人山人海

馆里的俑坑还成为了外国元首访华

最喜欢打卡的一站

据不完全统计

已曾先后迎接了220多位外国元首

或政府首脑参观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而在兵马俑火了之后

有一个事情不得不提

据媒体报道

2003年12月

当年的打井农民之一杨新满曾代表打井农民

联名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递交

“秦兵马俑发现人”的资格认定申请

要求博物馆颁发证书

确认包括他在内的9名农民的

“兵马俑发现权”

据北青报报道,

2013年10月26日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曾发布《秦陵秦俑考古工作纪实:

一号坑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一文

1974年3月

农民打井挖出的兵马俑陶片

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发现"

准确地说是"偶然挖出"

它只是为考古工作提供了发现的线索

文章认为

真正考古意义上的发现

是临潼县博物馆原馆长赵康民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当年

他知晓情况后首次赶到现场

运用专业知识

识别出了“秦代武士俑”

并对它的时代、名称有了基本认识

后来赵康民还将残碎陶片收集起来

进行修复

可见

赵康民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

发现和认识秦兵马俑的人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不过

当年第一铲铲到兵马俑的农民杨志发也火了

不但上了电视

还受邀出国讲故事

1998年

克林顿一家参观兵马俑

杨志发被推出来和美国总统见面

还握了握手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据说

杨志发

和当初一起挖井的几个农民

每天坐在兵马俑博物馆的纪念品店签名卖书

一天签上几百本

每本成本几十块的书签完名就能卖好几百

不远处的临潼县博物馆里

也有一个老头在卖书

还特地注明“免费签字”

他的身份是研究员

他还给自己印了英文名片: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He is the very first man who discovered, determined(应为"recognized"), restored, and unearthed the word(应为"world") famous 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他是发现,鉴定,修复,

发掘世界闻名的兵马俑的第一人

年近古稀之时

赵康民每天都要步行三四里地来到秦俑馆里

以文物专家、顾问的身份

坐在他当年修复的几尊秦俑面前

向观众讲述秦兵马俑发现的过程

虽然来的人并不多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有人曾直言不讳地问他:

馆里给报酬吗?

他回答:

没有

能为临潼的文物旅游事业做点事

为观众做些服务工作

是我无悔的选择

1986年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看到修复的武士俑

对赵康民说:

你给国家立了大功

1990年

赵康民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其实

赵康民的考古生涯远不止于

秦兵马俑的发现和修复

姜寨原始部落遗址

秦兵马俑一号坑

秦始皇陵便殿遗址

秦始皇陵马厩坑

唐华清宫御汤遗迹

……

诸多重大考古发现

均有他的参与或主持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1985年

随着不断征集积累

库存文物越来越多

赵康民向领导提出修建一座博物馆

省、市财政答应各给20万元

但必须尽快拿出设计方案

为了节省开支

赵康民硬是凭着自己的老底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真的拿出了博物馆的平面图

剖面图和结构图等设计方案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数年后

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

西安市规划局领导先后到博物馆参观时

对赵康民的设计创意大加赞赏

如今的临潼博物馆已列入

西安东线旅游的景点序列

成为游客必去之处

每年观众参观总人数达到六七十万人次

门票收入达300余万元

馆内正式职工130多人

是全国县级博物馆中的佼佼者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赵康民编著《考古生涯》的扉页上

82岁的老人写道:

考古生涯四三春

花甲又五退休归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得金

这是一位老馆长对考古的情谊

这是赵馆长的风格

他一生淡泊名利

一生追逐历史的脚印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今天

秦兵马俑已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景点

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

创收数亿元

二月

就在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

展出秦兵马俑期间

一名美国人被控对其中的一个兵马俑进行了破坏

将该兵马俑的一个拇指给掰了下来

而单是那个陶俑的价值

就达到了 450 万美元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可那个向世人揭示这一重大发现的文物专家

却好像没人记得了

5月16日

赵康民去世

外媒纷纷重点报道

在国内

他的讣告没有激起什么涟漪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英国媒体援引秦始皇帝陵博物馆

前馆长吴永琪的话说

如果没有这位离世的老人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将推迟几年才会被发现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另一家英国媒体则表示

赵康民被很多人视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

发现者和命名者

试想

如果没有像赵康民

这样一批早期考古工作者的坚守和努力

这个庞大的地下军团

或许现在还依然沉睡地下

他发现兵马俑,挽救人类伟大的遗产!他走了,国人却不知

很遗憾

我们用这样的方式认识赵康民

才是应该被时代铭记

被人们永远缅怀的中国脊梁

一人

择一事

终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