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射场有群“90后”锅炉工……

前 言

提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人物,大家最熟悉的便是“01”指挥员、金手指,曝光度高的也是加注指挥员、吊装操作手等。然而,火箭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只是普通岗位上的平凡一员。但他们却担负着繁重艰巨的任务,涉及维修、炊事、医疗等方方面面,折射出火箭腾飞背后鲜为人知的多彩故事。

虽然岗位平凡,但心要燃烧

火箭发射场有群“90后”锅炉工……

——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90”后锅炉工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样的大系统里,有这样一个岗位——负责操作锅炉,为火箭、卫星测试厂房的空调提供蒸汽,确保湿度、温度达到标准,在这个岗位上的人,也就是锅炉工。

火箭发射场有群“90后”锅炉工……

烧锅炉怎么啦?有人认为这个岗不起眼、不重要,可在这儿的一帮“90后”小伙子却引以为傲。

田鑫瑶是一个94年出生的胖小伙儿,黝黑的脸庞,总是爱笑,笑起来一口白牙显得特别明显。

“任务期间,我们平均每天要烧将近6吨的煤,全是我们手工一铲一铲地装到小推车里,一车接一车地运到锅炉房。”当笔者询问一天要烧多少煤时,田鑫瑶侃侃而谈,自豪地介绍道,“我们这儿也分淡季和旺季,夏天活儿相对少,冬天活儿多。从头一年10月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年5月,经常是24小时不间断供蒸汽,3小时一班,轮班上岗。”

火箭发射场有群“90后”锅炉工……

笔者采访了解到,中心也曾考虑过采用锅炉烧天然气、汽油来代替烧煤,但是因为发射场地处偏远山沟,铺设管道成本、燃烧危险性等因素,至今还是延用传统的人工烧煤办法,2017年对锅炉进行了换代升级。

火箭发射场有群“90后”锅炉工……

笔者在这约360平米的锅炉房内感到气味刺鼻,锅炉操作区域燃煤灰、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混杂在空气里,让人很不舒服。

“铲一回煤,烧一次锅炉,鼻子眼里耳朵就全都是灰。”刚到岗位不到一年的何家琛,指着已成油黑的口罩笑着说,这是今早才换的口罩。

火箭发射场有群“90后”锅炉工……

在这里,也有过很多“过客”——其他岗位过来帮忙铲煤,许多人帮了一次就再也不愿意来了;还有的人在这儿干了1年,就坚持不下去,最后走了。

“奋斗是最幸福的!有人不了解在发射场烧锅炉,觉得这个岗位又脏又累,还没有技术含量。”五个人中最好学的朱高平,掰着布满厚茧的手指一个一个地细说,铲煤只是基础工作,接下来的活儿就得动脑子了,要思考填煤的时机,要观察煤层充分燃烧的厚度和区域,根据火候调整煤层,摸索鼓风引风的节奏,还要听气的动静来调整送气阀门大小,这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关乎到发射场任务的成败,也是至关重要的。

火箭发射场有群“90后”锅炉工……

烧锅炉除了是个体力活、技术活外,还有几分危险。2017年冬季,在一次卫星发射任务中,就发生过出渣机链条卡死的故障。大伙儿见状一起出动,先借抽水泵把黑色的渣水往外抽,等水差不多抽到只有半身腰深时,干了5个年头的操作手邓彪二话没说,脱掉衣服裤子就跳进渣坑池里,用碗舀出煤渣来清理渣坑,在连续奋战了数个小时后,终于排除了这个故障。

还有一次锅炉出现水压过大情况,如果不及时排故的话就会发生炸炉的危险。主操作手王磊快速定位出故障原因是进水管受堵后,对锅炉实施紧急关机。他们打开锅炉顶盖,想方设法对锅炉顶部进行降温。待温度降下来后,经验老道的王磊钻了进去。由于顶部隔层只有40公分高,王磊只能平躺着操作电钻,给左右两根堵住的滋水管打孔疏通。之后,他又用角磨机进行打磨,摩擦飞溅的火星子直往他脸上喷,两个腮帮子和额头都被灼伤布满了小黑点,如今都还留着疤点。

火箭发射场有群“90后”锅炉工……

现在王磊在北京学习,当笔者通过微信问其锅炉岗位的感受时,他坦然说:“烧锅炉也就苦点累点,没啥后悔的,如果人人对岗位都挑三拣四,火箭能成功上天吗?”

当谈起找对象的事,邓彪、田鑫瑶、何家琛都有些腼腆。操作手朱高平开朗地谈道,自己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在四川泸州工作的女孩。刚开始谈到自己的工作时,朱高平也犹豫要不要实话实说。性格直率的他最后大大方方地交了底:“我在发射中心是烧锅炉的。”没想到女孩听了朱高平的话后,不但不嫌弃,还认为他是个踏实的男人。有一次来发射场看他,还专门去了趟锅炉房,离别时关心叮嘱他说:“这儿灰尘比较大,工作也很辛苦,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火箭发射场有群“90后”锅炉工……

一次感动的采访,最后定格在了他们四人微笑着的黝黑脸庞。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们接触最多的是黑色的煤块,但却有颗燃烧的红心,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

向你们致敬,我们最美的锅炉工。

摄影:欧翔

火箭发射场有群“90后”锅炉工……

▋监制:邹维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