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城之争白热化,四川经济副中心呼之欲出?

七城之争白热化,四川经济副中心呼之欲出?

文丨西部君

四川正在竭力摆脱成都一城独大的局面。

几天前,围绕“成渝第二城”之争,西部君曾推出《一城独大的成都,要不要等等兄弟城市?》,引发了不少讨论。话音刚落,四川经济副中心城市,这两天也成为讨论焦点。

四川明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从经济体量来看,有条件建设经济副中心的城市,主要是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

七城之争白热化,四川经济副中心呼之欲出?

这些城市的经济实力旗鼓相当,2017年的GDP都在1500亿以上。最高的是绵阳,是唯一突破2000亿的非省会城市。因此绵阳市委书记、市长刘超当仁不让地提到,绵阳最有基础、最有条件、最有潜力……

不过考虑到德阳、宜宾、南充距离2000亿大关,只有不到200亿的差额,绵阳的优势就显得不那么明显了。

再者,副中心城市涉及到经济体量,还得看产业结构、交通区位、人口规模,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等等。目前为止,成都之外的七大城市,谁都不能说领先了一个身位。

所以不只绵阳,其他城市一把手也都积极表态,展现出争做副中心的雄心。比如“泸州将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宜宾在全省率先建成经济副中心”;最早提出“成渝第二城”概念的南充,更是明确提出,2020年在川东北经济区率先跨入“2000亿俱乐部”。

七城较量白热化,谁会是最终赢家?

1.比经济比人口,谁有优势?

一般观点认为,一个副中心城市,GDP不低于2500亿元(2016年标准)。对比2016年的数据,满足这个硬门槛的城市一个都没有。

在谈论一城独大的时候,四川经常被拿来对标的省份是湖北。其实湖北在武汉之外,襄阳和宜昌两座城市的经济体量绝对值并不小。武汉2017年GDP是13410亿,襄阳是4047亿,宜昌是3857亿,构成第二档,然后才是第三档的荆州、黄冈、孝感等近2000亿的城市。

四川要寻找能够撑起第二档的城市,这个城市会是谁呢?静态的GDP比较无法反映走势,我们可以看看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

七城之争白热化,四川经济副中心呼之欲出?

2010年以来,包括成都在内的几大城市,GDP都翻了一番。唯一例外的是达州,在2015年被泸州赶超,有掉队的趋势,当然差距不明显。

除了达州外,其他六城的增速基本上相差不大,不过这是没有引入人口规模和具体产业结构对比的结果,为了更科学地分析,不妨对比其他主要指标:

七城之争白热化,四川经济副中心呼之欲出?

常住人口规模的排名,依次是南充、达州、绵阳、宜宾、泸州、德阳、乐山。人口规模直接影响到劳动力供应和市场容量,经济增长掉队的达州,以及南充,人口优势明显。不过在换算成人均GDP时,优势成了劣势,它们成为七雄中仅有的人均GDP不到3万的城市。

站在积极的角度来看,这说明未来的挖潜空间,还相当大。反倒是像德阳,人均GDP遥遥领先,但是人口规模和行政面积,都不占优势。除非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否则劳动力供应和市场容量的天花板,会比其他几大城市要低,这会成为争做副中心的瓶颈。

2.七城市产业结构分化明显

比完了人口,再来比产业结构。

七大城市的三产占比,有着明显的区别,GDP最高的绵阳,是第三产业最发达的城市,比例高达45.5%。但它的第一产业,却高达14.1%,说明高度依赖低附加值的第一产业,结果是讲求区域性产业配套和分工的第二产业被挤压,直接影响其面向周边的辐射能力。

泸州和宜宾,第一产业占比在5%左右,不过这两座城市第三产业比较萎靡,经济过分地依赖第二产业,是传统的工业城市。

七城之争白热化,四川经济副中心呼之欲出?

上图是各市州的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泸州和宜宾的固投明显低于其他五个城市,到2016年,泸州固投额度高达1730.38亿,仅次于成都;宜宾1464.52亿,超过德阳和绵阳。对比第二产业占比,这两地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的趋势明显,说明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内生动力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风险,将是副中心城市之争时必须面临的问题。

南充和达州更不用说,第一产业占比高达20%上下。相对来讲,乐山和德阳,经济结构相对显得合理些,不过与成都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仍然是巨大瓶颈。

3.进出口和辐射能力的强弱PK

在西部对外开放的战略背景下,作为经济副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当然不该局限于周边,还得参与整个四川的对外经济联系,分担成都部分对外职能。进出口总额,是一个直观指标。

七城之争白热化,四川经济副中心呼之欲出?

2016年的进出口总额数据显示,七大城市分化明显,至少分为三档,第一档是绵阳、德阳;第二档是宜宾、乐山;第三档是南充、泸州和达州。南充和达州,2016年的进出口总额,只有绵阳和德阳的十分之一左右。

相对于德阳的下降趋势,绵阳的进出口总额稳步上升,并实现了对德阳的赶超。宜宾和泸州增长快,南充和乐山出现下滑。尤其南充,对外依存度还在下降,经济缺少开放度。

七大城市的进出口总额,跟产业结构有关,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区位。我们可以看看铁路网的分布状况:

七城之争白热化,四川经济副中心呼之欲出?

进出口总额高的绵阳和德阳,正好位于西成大动脉上,南充、达州和泸州,与外界的连接则处在支线上,这多多少少影响到其对外经贸。

当然,如果考虑到经济副中心的辐射,主要是以周边为主,那么南充和达州,优势也比较明显。比如南充,随着铁路规划落地,与达州、广元、遂宁、成都以及重庆,都有直接的连接,这意味着人口和货物的流动,将会十分便捷,有助于形成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

达州因为靠近重庆,还可以为重庆做产业配套,优势互补。所以四川此前表示,砸锅卖铁也要成达万高铁修起来,也是出此考虑。

反倒是德阳和绵阳,与成都的联系紧密,但是与其他主要城市的铁路网,需要绕行,辐射能力受到不小的影响。

4.大、小学生数量,另一种软实力较量

前面的分析,更多聚焦于经济和产业,经济副中心城市的较量,一些软实力层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人才储备。我们可以通过高校数量和大学生规模,来进行对比:

七城之争白热化,四川经济副中心呼之欲出?

截止到2016年,绵阳一共十所高校,遥遥领先。2016年在校大学生接近13万,与国家科技城的定位,有比较高的契合度。大学生数量,也会成为建设经济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加分项。

高等教育水平,这七个城市的排名,分别是绵阳,德阳,南充,泸州,乐山,宜宾,达州。

如果说大学生数量,涉及到未来城市的科研创新能力,那么小学生数量,则影响到城市的年轻度和活力指数。

西部君将2016年七个城市的小学生数量,进行了排名,从高到低分别是达州,泸州,宜宾,南充,绵阳,乐山,德阳。

它们的常住人口规模排名,依次是南充,达州,绵阳,宜宾,泸州,德阳,乐山。

人口大城南充,小学生数量却少很多;人口规模不大的泸州,小学生数量却排第2位。两种排名不匹配,一方面有人口流动的因素,另一方面,折反映出出城市的人口结构。

这样看来,南充的人口优势,比想象中要低,未来会有一定程度的老龄化;泸州则相对年轻,在长远的发展中,劳动力供应无疑更有优势。

5.副中心城市的七雄争霸

综合GDP、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进出口、交通区位、高等教育和小学生数量来看,七大城市的优势和局限,一目了然。

绵阳:经济体量大,产业结构合理度居中,进出口量大,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高,是副中心城市的有力争夺者。但受制于铁路位置,向周边城市辐射的能力有待提高。

德阳:人均产值高,进出口量大,高等教育水平较高,但辐射能力同样不足,有限的人口规模则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天花板。更重要的是,德阳紧邻成都,这意味着它很难建立自己独立的辐射范围,进而形成副中心。

七城之争白热化,四川经济副中心呼之欲出?

宜宾:人口规模居中,优势在于工业基础好,农业占比低,对外经济联系较强。但劣势在于,第二产业比总过高,经济增长比较依赖固定资产投资。

泸州:地理位置也跟宜宾一样,面临着地处川南,远离其他主要城市的先天劣势。此外,进出口不足,城市虽然比较年轻有活力,但地方经济对投资依赖大。

南充:人口大城,劳动力供应充足;铁路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强。劣势在于,与外界经济联系不紧密,进出口不仅额度小,还呈下降趋势,且高度依赖第一产业。

达州:人口规模大,紧邻重庆,能够做产业配套;随着成达万高铁打通,交通区位将大大加分。不足在于,高等教育水平不足,建设副中心城市将面临大的人才缺口。此外,高度依赖第一产业的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乐山:位于主要的铁路干道上,进出口额度较高,但经济体量最低,人口规模相对也小,在副中心城市的较量中,还需要下不少功夫。

小结:

上述分析,仅仅是比较粗放的对比,不代表直接的排名。因为如果从副中心城市的形成条件来看,这七个城市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最直接的就是体量太小;最近十年的经济走势,也没有那哪座城市有爆发的趋势。所以,那些没纳入对比的城市,也不排除弯道超车的可能。

四川方面提到,“不指定,让大家靠实力说话”,这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当然,这种“不指定”,也暗含了另一种可能,通过竞争合作形成区域性的城市带。这意味着经济副中心城市的较量,最终也可能形成成都一干之外,多个支点并行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