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冰美人一笑 有何历史依据

为了讨好笑点极高的冰美人褒姒,风流天子周幽王把诸侯们当做快递小哥一般戏耍,等他们把货送到了又要求退货。最后喊狼来了的孩子最后被狼叼了。幽王有幸成为了因为女色亡国的反面典型。故事本身有一定的史实背景---周王威信大跌、失信于诸侯。但是考虑到西周末年的种种情况,故事本身的可信度就不大了。

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冰美人一笑 有何历史依据

烽燧作为一种古老的预警系统使用了很长时间今人所熟悉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出自太史公撰写的《史记-周本纪》。他写这段故事时,可能参考了前代的有关材料。那么在太史公之前有没有关于幽王戏弄诸侯的文献记载呢?当然有!幽王戏诸侯的故事还见诸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只是此版本与太史公的版本的最大区别在于,幽王是“击鼓戏诸侯”,而非烽火戏诸侯。两个文本记载了不同的传令方式。

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冰美人一笑 有何历史依据

“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司马迁有可能在叙述西周末年戎狄入侵的历史时,想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边境烽火,于是“关公战秦琼”式地将烽燧移植到了西周末年。所以故事里,幽王戏弄诸侯的重要道具--烽燧是不存在的,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如何,也就一目了然了。

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冰美人一笑 有何历史依据

显然是骊山之乱核心内容,也是国语、清华简系年等先秦史书的记录内容,将这场宗周覆军丧王的灾难战役写成烽火戏诸侯的段子其实是庸俗化的避重就轻。幽王去骊山是打仗的,结果是死在阵前,并不是去游乐的,更谈不上博褒姒一笑,立伯盘为太子足矣。

我认为诗经里说的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所说的其实是继承权引发内战的事情,只是此事如果这么写,很大的锅就到了平王头上,平王无辜是不容易圆的谎,邀请蛮子参加内战,消灭围困骊山的幽王、伯盘所帅宗周主力。

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冰美人一笑 有何历史依据

申候谋反,周平王得国不正,这是周王室威望降低的重要原因。看褒姒生的孩子叫伯服,这才是嫡长子。周平王这是勾结外戚弑君夺位。褒姒的孩子叫伯盘,服是后来讹写。这里有几个情况需要具体说明。

1.是申后当在褒姒之前嫁给幽王,申是姜姓亲戚,褒也是方国 在陕西斜谷,所谓褒斜道,就是刘邦烧栈道那个地方。申的地位远高过褒,姜姓和天子世代联姻

2.是伯仲叔季,只有嫡子才排序,庶出的话年长的儿子叫孟,曹孟德马孟起。因此只有申后的儿子才能叫伯仲叔季,褒姒的儿子是不能叫的。从时间上推测,平王应当比伯盘年岁要大,平王曾经是太子,这一点大家也没有争议

以上关系可以推出,申后原本是后,宜臼原本是太子,在褒姒得宠以后,周幽王废的不仅是宜臼的太子,而是废掉了申后的后,于是申后所有的子女都不再按伯仲叔季排序,相应的褒姒被立后,因此褒姒的儿子才叫伯盘。史料中有关周幽王倒行逆施逼反诸侯的记载并没有原则性错误,幽王的行为等于自绝于大贵族。

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冰美人一笑 有何历史依据

而且还有一点,周平王是在幽王还活着的时候就逃到申国,自称天王,这个也确实算乱臣贼子了。在这个过程中,周幽王的重要盟友有2个人,1是虢公石父,此虢国在三门峡。世袭天子太师的职务,地位显赫。虢石父支持幽王反对平王。2是郑桓公,幽王的弟弟。郑封在陕西华县,因为看出国家将乱换地到河南。

郑桓公的态度是自己的家族搬家去东方,自己则恪守臣道,也随周幽王死在骊山。虢国随即拥立周携王,和平王对立很多年。直到晋国袭杀携王,平王和虢、郑重新和解,这段才算过去。郑国就是在这个阶段控制王室,后来有郑庄公小霸。虢国则因为干涉晋国内乱(曲沃代冀)被记恨,后来晋献公假途灭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