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迷思:细数职教科研、校企合作、双师的“不诚实之处”

01

作者受邀为某一杂志写卷首语,一写就是六年。这本书就是这些卷首语的合集。杂志是学术性的杂志,但这些卷首语是有温度和情怀的,没有枯燥的理论和干巴巴的大道理,完全是在对古今中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之后,提出来的对当下职业教育的深刻、独立而务实的见解。这些文章读的多了,感觉自己会有点“小愤青”,有座谈的时候,自己讲的话和别人不一样。后来再分析,发现自己都是思维受作者的影响,已经有点拒绝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倾向了。作者是个睁开眼睛看教育的人,也是个诚实的人,诚实是一种品德,也是智慧和勇气。诚实的人,敢于讲真话。如果大家对真相都视而不见,那讲真话的人,就属于鹤立鸡群了。然而我还是觉得需要讲真话。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做出反思,端正认识,发现真正问题所在,寻找更合适的发展办法。“举世皆醉我独醒”,我们需要清醒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诚实的职教者,就是清醒者,诚实的职教者,尤为可贵可敬。

02

当然,先说明,有不诚实的地方,有诚实的地方。我们要改进工作,就是要发现真问题,尽量去避免,所以此处说的都是不好的地方,并不是否定职教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绩。

评估的不诚实。评估的主体是政府,评估人员是理论专家或是圈子里的人,形式是看台账材料。我们把这种评估叫做过程评估,就是以评判学校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实训基地条件、就业率等为主要内容。然而,投入多、规模大、条件好,和培养出好学生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仅举一例,比如重金购买的设备,放那不用。从评估看,学校重视,但并不能达成人才培养的理想效果。圈内人评价圈内人,很显然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甚至价值观,对职教理解都相同,无法发现问题,提出有的价值的建议。从实际情况看,准备材料的时间长,真正改进工作功夫不足。这是目前评估的弊端。

教育科研的不诚实。科研是为了解决问题,发表和评奖,只是激励手段,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把后者当做了目的。大家都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尤其是评判科研价值的第一条件,是看这个问题是否有人研究过,如果有,那就不用再做了。这是个很滑稽的事情。别人研究过是解决别人的问题,我们做科研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别人的成果是否有效,也需要不断的去检验和修正。多少成果是凭空杜撰,成功后束之高阁的,在这上面花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对实 际工作却没有太多帮助,除了提高个人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之外,也真找不出太大意义。

校企合作的不诚实。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若要合作有效,企业一定提前介入学校培养的过程。要么企业到学校,参与人才培养,要么学生企业,接受企业培养。无论哪种,学生都是学习者,既如此,在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评价方式上都要有明确的规定。然而,目前更多的形式是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特点是任务不具有多样性,适应之后就不具有挑战性,企业师傅的指导过程不够具体,学生完全是为了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很难统一,但目的应该相同。目前的校企合作,还是以顶岗实习,校企签订框架协议为主,看上去很好,实则学生并没有真正得到锻炼。

课程和教学的不诚实。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属于描述性思维,对原理、概念这一类抽象的知识很不敏感,他们更擅长直观的,直接可以操作的教学内容。目前,无论高职还是中职学生,一年级还是以坐在教室里上理论课为主,课程的编排还是学科体系,从原理到概念,结构合理,但因为是本科教材的缩编版,所以职校学生很难适应。教学还是讲解加考试,学生本来就是被这种教学方式排在后面的,现在又来这一套,当然无法接受。

双师的不诚实。双师型教师是个理想。我们希望职业学校教师既有做教师的资质,这个资质和普通学校教师一样,又要有一线的企业工作经历和能力。这很容易理解。但目前情况看,受制于僵化的人事制度,职校老师基本都是大学毕业生担任,无法有企业经历。因此,就提出双师的概念,并鼓励职校老师到企业锻炼,拿企业资质。去企业锻炼,又要受制于学校编制和企业需要、老师能力等因素,所以大都也就走个形式。至于相关资质,大多通过理论考试实现,实践能力依然无法成型。

这些问题应该属于学校发展的比较关键的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很多改革举措在推动学校发展方面,的确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目前有些做法,还是和实际需要有差距,还可以正视并做得更好,需要认真反思,实事求是的提出合理化建议。

03

为什么我们会变的不那么诚实,对存在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有个人的主观原因,也有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发展阶段所存在的特点特点。

国外经验的水土不服。我们职业教育起步晚,初期都是借鉴国外经验。从曾经的苏联经验到后来的德国经验,我们一直在模仿。然而,国外经验无论如何成功,都是基于当地经济和社会文化实际而发展起来,拿到我们国家,必须有一个本土化的分析和落地过程。还有就是历史一直在发展。当年的国外经验,适合于当时,到了今天,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比如德国的普职分流比例,在家长对学术性高中大学的呼声之下,比例逐渐发生变化。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我们看到了外形,也要看到其内里。国外的技术培训和我们的职业教育不同,美国的综合高中和我们的文化背景也不同。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无法照抄照搬,需要认真分析,结合实际,创造性的运用。我们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就是愿意提一些新的名词和概念,比如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门提的,人社部提出的是新型学徒制,没什么区别,为了区别而区别。事实上,学徒制并不应该学校去推进,因为主体是企业,企业需要,企业师傅主导,发生环境在企业,学校喊的再高,也没有用。这个问题大家关注的倒是少。

资源不足和经济快速扩张的矛盾。市场有人才需求,家长有提高学历和就业的需求,但教育资源不发达。所以有了普职比的问题,也有了职业教育快速扩张的需要。发展快速,就会注重形式而忽略内涵,这也是必然规律。普职是否要有比例,也是阶段性的话题。如果教育资源充足,可以满足学生读高中的需要,在高中中后期或毕业后再参加技术培训,这样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好处的,也不影响技术培训。当然个别需要长周期培养的专业和岗位可以具体分析并考虑。职业教育的快速扩张需要,也是考验政府能力的时候。土地、资金、设备、师资,所有这一切,需要短时间构建起来,确实不容易,所以也就注重基础建设,无法顾及内涵。也都在情理之中。从目前国内看,教育的发展不均衡,这和地方经济发展和为此人的观念的变化息息相关。东西部相比不同,即便同在一个省,也有南北差异。所以,不能用同一个政策、制度来衡量和推动工作,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缺少反思和实证精神。这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传统。上世纪初,一批国外留学归来的仁人志士,都大声疾呼,要学会反思和质疑,要用研究和实证的方法解决问题。然而,思维习惯的形成是上千年的事情,要去改变也非几十年所能达成。我们欣喜的看到,国际化和信息化发展下的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多的接触到不同信息,我们视野越来越开放,包容性越来越强,但民族特有的思维习惯,依然根深蒂固的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在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习惯拿来就用,习惯人云亦云,习惯简单服从,习惯完成就好,在社会保障体系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我们有太多的担心,影响对工作做出独立判断,更缺少力挽狂澜、鹤立鸡群的勇气和智慧。还有价值观和职业观的问题。个人不能脱离社会,个人所有价值观和行为,都是在于社会环境互动中形成的。再好的理想,一旦遇到现实问题,思维总是屈服于习惯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那些有独立思考的人。这些人看上去有多么的不合群,但对事业发展又是多么的可贵。我们也需要给这些人的存在以宽松的环境,不要捆绑和束缚他们的手脚,给他们空间,让他们按照规律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的环境多么的可贵。

04

如何让我们学会发现问题,认清真相,让我们学会真诚的面对工作中的每个问题,从工作的本质规律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和思考,学会判断。诚实者也是清醒者,若要清醒,必要要有开放的胸怀、眼光和视野,不断的接受各种信息,融会贯通,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综合考量。我们常做一个固执者,认为自己的认为就是正确的。固执者其实一定是个封闭者,不愿意接受不同的观念,没有接受不同的信息,不知道世界有多复杂和不确定,而只是抱着自己的固有的观念孤芳自赏。所以学习很重要,让我们接受不同的信息,让我们知道,同一个问题,原来有那么多古往今来者,有那么多不同或者更加高深的认识。尤其是那些经历过的智慧者,可以从终点看问题,更加客观。学习的途径有两种,多读书,多关注别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定会帮助我们开阔思路的。还有就是实践。实践和读书的内容统一之后,思想就一定会打开。有了大量的信息的汇总,就会形成独立的判断,化学生成自己的想法,也就不会人云亦云了。遗憾的是,现在读书的人少了。如果做职业教育,只是听别人说德国和英国的职教,自己没有系统的了解过,那只能做谣言的搬运工和炫耀者。这一点是造成我们没有独立思考主要原因。

基于学生发展和企业需要,来确立职业价值观,衡量工作成效。工作是否有效,是让我们反思工作本身的最佳途径。工作若无效,或者效果不大,我们就可以改进工作。因此,判断工作成效的标准和方法很重要。涉及工作的评价的问题,研究有很多,实践也有很多,前面讲过的政府评价、专家评价就是普遍存在的。这些某种意义上对于推动职教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政府加大投入,重视发展。然而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是从规模转到内涵上,会越来越接近职教的本质。职教服务的就是企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检验的唯一标准也应该是企业和个人来确定。那就要看企业对人才的评价如何,看学生的发展如何。管办评分离的主要思想也是如此。作为职教工作者,应该以学校的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效,进而改进自己的工作。虽然这样做,和目前主流评价体系略有冲突,但也不是完全矛盾,可以互为补充。目前企业评价学校办学,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在研究界和实践层面都极为欠缺,这样本质的工作,需要去大力推进。

用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工作执行,都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可行的活动方案,做优这些的智慧哪里来。如前面所说,拿来主义,肯定不行。拍脑袋做决定,当然也不行,但现在大家又都很习惯拍脑袋做决定。什么事情是否需要做,拍脑袋就决定了。要做多长时间,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也是拍脑袋决定的。有些项目,刚一上马,就要看成果,所以半年之内就可以整理资料,宣传效果。道理上讲讲都明白,教育上的事情,没有五年十年,一项改革或具体做法,想要出成果,那是很难的。在过程中,还要不断修正方案,不断的研究最适合的方法。而我们现在这样的耐心正在减少。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的作出判断,需要在研究中确定是否需要做,如何做的更好。

职业教育的迷思:细数职教科研、校企合作、双师的“不诚实之处”

抗拒职业教育的迷思——臧志军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来源丨新浪博客

作者丨hao--sz

本文节选自博客—做诚实的职教者—读《抗拒职业教育的迷思》,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