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的迷思:細數職教科研、校企合作、雙師的「不誠實之處」

01

作者受邀為某一雜誌寫卷首語,一寫就是六年。這本書就是這些卷首語的合集。雜誌是學術性的雜誌,但這些卷首語是有溫度和情懷的,沒有枯燥的理論和乾巴巴的大道理,完全是在對古今中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會貫通之後,提出來的對當下職業教育的深刻、獨立而務實的見解。這些文章讀的多了,感覺自己會有點“小憤青”,有座談的時候,自己講的話和別人不一樣。後來再分析,發現自己都是思維受作者的影響,已經有點拒絕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傾向了。作者是個睜開眼睛看教育的人,也是個誠實的人,誠實是一種品德,也是智慧和勇氣。誠實的人,敢於講真話。如果大家對真相都視而不見,那講真話的人,就屬於鶴立雞群了。然而我還是覺得需要講真話。尤其是在職業教育大發展時期,我們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做出反思,端正認識,發現真正問題所在,尋找更合適的發展辦法。“舉世皆醉我獨醒”,我們需要清醒者,從這個意義上講,誠實的職教者,就是清醒者,誠實的職教者,尤為可貴可敬。

02

當然,先說明,有不誠實的地方,有誠實的地方。我們要改進工作,就是要發現真問題,儘量去避免,所以此處說的都是不好的地方,並不是否定職教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績。

評估的不誠實。評估的主體是政府,評估人員是理論專家或是圈子裡的人,形式是看臺賬材料。我們把這種評估叫做過程評估,就是以評判學校基礎建設、資金投入、實訓基地條件、就業率等為主要內容。然而,投入多、規模大、條件好,和培養出好學生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僅舉一例,比如重金購買的設備,放那不用。從評估看,學校重視,但並不能達成人才培養的理想效果。圈內人評價圈內人,很顯然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甚至價值觀,對職教理解都相同,無法發現問題,提出有的價值的建議。從實際情況看,準備材料的時間長,真正改進工作功夫不足。這是目前評估的弊端。

教育科研的不誠實。科研是為了解決問題,發表和評獎,只是激勵手段,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把後者當做了目的。大家都是為了科研而科研。尤其是評判科研價值的第一條件,是看這個問題是否有人研究過,如果有,那就不用再做了。這是個很滑稽的事情。別人研究過是解決別人的問題,我們做科研是解決自己的問題。別人的成果是否有效,也需要不斷的去檢驗和修正。多少成果是憑空杜撰,成功後束之高閣的,在這上面花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對實 際工作卻沒有太多幫助,除了提高個人蒐集和處理信息能力之外,也真找不出太大意義。

校企合作的不誠實。校企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若要合作有效,企業一定提前介入學校培養的過程。要麼企業到學校,參與人才培養,要麼學生企業,接受企業培養。無論哪種,學生都是學習者,既如此,在學習標準、學習內容和評價方式上都要有明確的規定。然而,目前更多的形式是頂崗實習,頂崗實習的特點是任務不具有多樣性,適應之後就不具有挑戰性,企業師傅的指導過程不夠具體,學生完全是為了企業創造經濟價值。不同專業的校企合作形式很難統一,但目的應該相同。目前的校企合作,還是以頂崗實習,校企簽訂框架協議為主,看上去很好,實則學生並沒有真正得到鍛鍊。

課程和教學的不誠實。職業學校學生的思維屬於描述性思維,對原理、概念這一類抽象的知識很不敏感,他們更擅長直觀的,直接可以操作的教學內容。目前,無論高職還是中職學生,一年級還是以坐在教室裡上理論課為主,課程的編排還是學科體系,從原理到概念,結構合理,但因為是本科教材的縮編版,所以職校學生很難適應。教學還是講解加考試,學生本來就是被這種教學方式排在後面的,現在又來這一套,當然無法接受。

雙師的不誠實。雙師型教師是個理想。我們希望職業學校教師既有做教師的資質,這個資質和普通學校教師一樣,又要有一線的企業工作經歷和能力。這很容易理解。但目前情況看,受制於僵化的人事制度,職校老師基本都是大學畢業生擔任,無法有企業經歷。因此,就提出雙師的概念,並鼓勵職校老師到企業鍛鍊,拿企業資質。去企業鍛鍊,又要受制於學校編制和企業需要、老師能力等因素,所以大都也就走個形式。至於相關資質,大多通過理論考試實現,實踐能力依然無法成型。

這些問題應該屬於學校發展的比較關鍵的問題。在這些方面,我們取得了很多成績,很多改革舉措在推動學校發展方面,的確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目前有些做法,還是和實際需要有差距,還可以正視並做得更好,需要認真反思,實事求是的提出合理化建議。

03

為什麼我們會變的不那麼誠實,對存在的問題往往視而不見?有個人的主觀原因,也有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發展階段所存在的特點特點。

國外經驗的水土不服。我們職業教育起步晚,初期都是借鑑國外經驗。從曾經的蘇聯經驗到後來的德國經驗,我們一直在模仿。然而,國外經驗無論如何成功,都是基於當地經濟和社會文化實際而發展起來,拿到我們國家,必須有一個本土化的分析和落地過程。還有就是歷史一直在發展。當年的國外經驗,適合於當時,到了今天,他們也遇到了同樣的難題。比如德國的普職分流比例,在家長對學術性高中大學的呼聲之下,比例逐漸發生變化。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現代學徒制,我們看到了外形,也要看到其內裡。國外的技術培訓和我們的職業教育不同,美國的綜合高中和我們的文化背景也不同。無論哪一種模式,都無法照抄照搬,需要認真分析,結合實際,創造性的運用。我們有一點不好的地方,就是願意提一些新的名詞和概念,比如現代學徒制是教育部門提的,人社部提出的是新型學徒制,沒什麼區別,為了區別而區別。事實上,學徒制並不應該學校去推進,因為主體是企業,企業需要,企業師傅主導,發生環境在企業,學校喊的再高,也沒有用。這個問題大家關注的倒是少。

資源不足和經濟快速擴張的矛盾。市場有人才需求,家長有提高學歷和就業的需求,但教育資源不發達。所以有了普職比的問題,也有了職業教育快速擴張的需要。發展快速,就會注重形式而忽略內涵,這也是必然規律。普職是否要有比例,也是階段性的話題。如果教育資源充足,可以滿足學生讀高中的需要,在高中中後期或畢業後再參加技術培訓,這樣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是有好處的,也不影響技術培訓。當然個別需要長週期培養的專業和崗位可以具體分析並考慮。職業教育的快速擴張需要,也是考驗政府能力的時候。土地、資金、設備、師資,所有這一切,需要短時間構建起來,確實不容易,所以也就注重基礎建設,無法顧及內涵。也都在情理之中。從目前國內看,教育的發展不均衡,這和地方經濟發展和為此人的觀念的變化息息相關。東西部相比不同,即便同在一個省,也有南北差異。所以,不能用同一個政策、制度來衡量和推動工作,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缺少反思和實證精神。這是我們民族所缺少的思維習慣和工作傳統。上世紀初,一批國外留學歸來的仁人志士,都大聲疾呼,要學會反思和質疑,要用研究和實證的方法解決問題。然而,思維習慣的形成是上千年的事情,要去改變也非幾十年所能達成。我們欣喜的看到,國際化和信息化發展下的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多的接觸到不同信息,我們視野越來越開放,包容性越來越強,但民族特有的思維習慣,依然根深蒂固的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發揮作用。在職業教育的問題上,我們習慣拿來就用,習慣人云亦云,習慣簡單服從,習慣完成就好,在社會保障體系不是十分健全的情況下,我們有太多的擔心,影響對工作做出獨立判斷,更缺少力挽狂瀾、鶴立雞群的勇氣和智慧。還有價值觀和職業觀的問題。個人不能脫離社會,個人所有價值觀和行為,都是在於社會環境互動中形成的。再好的理想,一旦遇到現實問題,思維總是屈服於習慣了。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那些有獨立思考的人。這些人看上去有多麼的不合群,但對事業發展又是多麼的可貴。我們也需要給這些人的存在以寬鬆的環境,不要捆綁和束縛他們的手腳,給他們空間,讓他們按照規律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樣的環境多麼的可貴。

04

如何讓我們學會發現問題,認清真相,讓我們學會真誠的面對工作中的每個問題,從工作的本質規律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習和思考,學會判斷。誠實者也是清醒者,若要清醒,必要要有開放的胸懷、眼光和視野,不斷的接受各種信息,融會貫通,接納不同的觀點和意見,綜合考量。我們常做一個固執者,認為自己的認為就是正確的。固執者其實一定是個封閉者,不願意接受不同的觀念,沒有接受不同的信息,不知道世界有多複雜和不確定,而只是抱著自己的固有的觀念孤芳自賞。所以學習很重要,讓我們接受不同的信息,讓我們知道,同一個問題,原來有那麼多古往今來者,有那麼多不同或者更加高深的認識。尤其是那些經歷過的智慧者,可以從終點看問題,更加客觀。學習的途徑有兩種,多讀書,多關注別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一定會幫助我們開闊思路的。還有就是實踐。實踐和讀書的內容統一之後,思想就一定會打開。有了大量的信息的彙總,就會形成獨立的判斷,化學生成自己的想法,也就不會人云亦云了。遺憾的是,現在讀書的人少了。如果做職業教育,只是聽別人說德國和英國的職教,自己沒有系統的瞭解過,那隻能做謠言的搬運工和炫耀者。這一點是造成我們沒有獨立思考主要原因。

基於學生髮展和企業需要,來確立職業價值觀,衡量工作成效。工作是否有效,是讓我們反思工作本身的最佳途徑。工作若無效,或者效果不大,我們就可以改進工作。因此,判斷工作成效的標準和方法很重要。涉及工作的評價的問題,研究有很多,實踐也有很多,前面講過的政府評價、專家評價就是普遍存在的。這些某種意義上對於推動職教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動政府加大投入,重視發展。然而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是從規模轉到內涵上,會越來越接近職教的本質。職教服務的就是企業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檢驗的唯一標準也應該是企業和個人來確定。那就要看企業對人才的評價如何,看學生的發展如何。管辦評分離的主要思想也是如此。作為職教工作者,應該以學校的服務對象的滿意度來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效,進而改進自己的工作。雖然這樣做,和目前主流評價體系略有衝突,但也不是完全矛盾,可以互為補充。目前企業評價學校辦學,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在研究界和實踐層面都極為欠缺,這樣本質的工作,需要去大力推進。

用研究的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無論是做決策還是工作執行,都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可行的活動方案,做優這些的智慧哪裡來。如前面所說,拿來主義,肯定不行。拍腦袋做決定,當然也不行,但現在大家又都很習慣拍腦袋做決定。什麼事情是否需要做,拍腦袋就決定了。要做多長時間,要達成什麼樣的效果,也是拍腦袋決定的。有些項目,剛一上馬,就要看成果,所以半年之內就可以整理資料,宣傳效果。道理上講講都明白,教育上的事情,沒有五年十年,一項改革或具體做法,想要出成果,那是很難的。在過程中,還要不斷修正方案,不斷的研究最適合的方法。而我們現在這樣的耐心正在減少。因此,我們需要理性的作出判斷,需要在研究中確定是否需要做,如何做的更好。

職業教育的迷思:細數職教科研、校企合作、雙師的“不誠實之處”

抗拒職業教育的迷思——臧志軍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6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來源丨新浪博客

作者丨hao--sz

本文節選自博客—做誠實的職教者—讀《抗拒職業教育的迷思》,有刪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