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高校博士畢業採用末尾淘汰制?

蔣麗琴


筆者博士已經畢業,最近對博士院校瞭解的不算細緻。

就我印象中,2012年浙江大學等9校試點採用畢業論文末位淘汰制度的,也就部分頂尖名校敢這麼操作。後續到底如何,還真沒關注過~

稍微差點的學校,博士名額雖然少,但想找幾個合適的學生讀博也難。這不經常有碩士生的導師(博導)鼓勵自己的碩士選擇直博、碩博連讀嘛。博士本來就寬進嚴出,再來個末位淘汰,熬幾年不給學位,怕是讀博的人會少一半。

不止博士,國內部分大學的碩士也有試點採用末位淘汰,效果不是太好。說句實話,我國的學科分類太多太細緻,同學科不同方向差異很大,比如筆者所在的環境工程中礦山修復方向(土),和其他水汙染處理(水)、大氣汙染治理(氣)等方向成果發表文章的期刊存在的不小差異。一個學科1年也就8-10個博士,硬是把不同方向的學生畢業論文、發表的科研成果一起對比很難,畢竟幾個人也無法細分到不同的方向。比如,18年學科某方向就招2個博士,總不能這2個人比較(讀5年的和3年的比較也是個難題,成果/年份?),必須淘汰一個吧。所以只能在多指標整體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引入不同方向的權重指數,這可是個細緻長久的工作,等名校試行出經驗。

說回前面的博士學位末位淘汰,有個最大的干擾是導師的影響力。一個大牛導師的學生,論文答辯的時候大牛坐在那邊聽著,各個邀請來的專家教授怎麼打個低分呢。換句話說,你今年打個低分,明年人家都不邀請你來參加答辯啦。千萬別說是不記名,這個都懂的。這個就容易產生某個普通導師的學生很優秀很努力,可是最後得分卻很低的情況,容易失去公平。如果隨機分配專家參加某學生的答辯,只要是同領域的都是熟人(讀博的都知道,小圈子內就是這些人),不同領域的他不是太懂,打分時也難準確無誤,畢竟關係一個博士的一生。

筆者覺得以目前的基礎,全面採用末位淘汰機制比較難,但是淘汰機制必須一直存在。博士的科研成果不符合最基本的條件,或預審、送審、答辯過程不達標,都無法獲得博士學位。

這是個人的一點淺見,不一定對,輕噴,謝謝~


帥小西De


所謂博士生淘汰制度是近十年來才逐步開始,沒有大面積實施。目前,中國博士生數量全世界第一。近年,尤其是985大學逐步開始管控博士生培養質量,在985大學讀博士,沒有那麼容易了。相比較而言,理工科比文科更難畢業。所以,一般在985大學讀博士的,壓力都比較大。

某所985大學十年時間,平均每年畢不了業的博士佔16%,這個數字是很驚人的。一般而言,博士生是三年制,但不是說三年博士肯定能畢業。這所985大學十年博士生平均畢業年限是5.2年。

博士兌水現象見怪不怪了,文科比理工科更水一些。但隨著世界一流建設成為熱詞,人才培養的質量逐步開始嚴格起來。 大學裡有個段子,沒有畢業不了業的碩士,沒有考不上的博士,但現在很多重點大學博士生是寬進嚴出的。

讀博士之前,一定要問清自己,是否真的對某個專業領域感興趣,是否真想做科研,自己有沒有耐心和時間讀完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